第七十二章 破冰之行
正月十九的县城,年节的余韵尚未完全散去,街道两旁的门楣上还贴着鲜红的春联,偶尔有零星的鞭炮声从巷弄深处传来,提醒着人们新春的伊始。然而,穿行在街上的苏晚和陆衍,却无心欣赏这岁首的景象。两人步履匆匆,目的地明确——县政府大院。
苏晚怀中紧紧抱着那个装有全部希望的文件袋,里面是凝聚了她和陆衍,乃至整个清河村“巧手”互助小组心血的汇报材料。陆衍走在她身侧,一手提着装有鸡蛋和山楂酱的竹篮,另一只手虚扶着她的后背,以一种无声却坚定的姿态,为她隔开拥挤的人流,也传递着沉稳的力量。
县政府大院的门卫比公社的要肃穆许多。听闻他们要见分管经济的副县长,门卫审视的目光在两人身上停留了片刻,尤其是在看到陆衍那挺拔如松、带着军人印记的身姿时,态度才缓和了些。
“有预约吗?”门卫例行公事地问。
“同志,我们没有预约。”苏晚上前一步,语气不卑不亢,带着恰到好处的恳切,“我们是清河村的,我叫苏晚,这是我爱人陆衍。我们有一些关于农村个体经济发展和妇女互助脱贫的情况,想向县领导当面汇报。这是我们的材料。”
她将文件袋微微打开,露出里面装订整齐的材料封面。门卫瞥了一眼,又看了看他们朴实却整洁的衣着,以及陆衍手里那份透着农家心意的“土产”,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内部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等待的时间仿佛被拉长。初春的寒风掠过院内的光秃树梢,发出呜呜的声响。苏晚下意识地攥紧了文件袋,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陆衍察觉到了她的紧张,不动声色地挪了半步,用自己宽阔的肩膀为她挡住了风口,低沉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别怕,陈老打过招呼。”
他的话像定心丸,苏晚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片刻后,门卫放下电话,脸上露出一丝讶异:“李副县长办公室的秘书说,让你们上去。三楼,左转最里面那间。”
峰回路转!苏晚的心猛地一跳,与陆衍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那抹亮光。陈老的能量,或者说,他们这份材料所代表的意义,显然引起了上面的重视。
李副县长的办公室并不奢华,但透着一种体制内特有的庄重与秩序。接待他们的是李副县长的秘书,一位三十多岁、戴着眼镜、看起来十分干练的男同志。
“苏晚同志,陆衍同志,你们好。”秘书客气地请他们坐下,目光快速扫过陆衍放在墙角的那份“心意”,并未多言,直接切入正题,“李副县长正在开会,委托我先了解一下你们的情况。你们带来的材料,可以给我看看吗?”
“当然可以。”苏晚连忙将文件袋双手递上。
秘书接过,抽出材料,开始快速浏览。他的阅读速度很快,眼神专注,手指偶尔在纸页上划过,似乎在捕捉关键信息。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噪音。
苏晚和陆衍端正地坐着,没有出声打扰。苏晚的目光落在秘书的脸上,试图从他的表情变化中读出一些讯号,但对方始终保持着职业性的平静。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秘书翻到那份详细记录着互助小组成员收入变化和家庭状况的附表时,他的手指停顿了一下,眉头几不可察地微蹙,随即又舒展开,继续往下看。
终于,他看完了最后一页,将材料轻轻放在桌上,推了推眼镜,抬起头看向苏晚和陆衍,脸上露出一丝带着探究的笑容。
“苏晚同志,陆衍同志,你们这份材料,做得非常扎实。”秘书开口,语气带着赞赏,“数据详实,案例生动,尤其是这个互助小组的章程和运作模式,很有想法。不仅仅是个体致富,更体现了带动乡邻、共同发展的思路,这很好,符合我们当前政策鼓励的方向。”
听到这里,苏晚悬着的心落下了一半。
“不过,”秘书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略微凝重,“想必你们也知道了,县里刚刚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个体工商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的精神,主要是为了防止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确保健康发展。这里面,确实对一些‘小、散、弱’的个体户提出了一些规范和引导的要求。”
他拿起那份文件(试行)的复印件,点了点其中的几条:“比如,对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卫生标准,对用工的规范性,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都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其初衷,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是保护经营者自身能长远发展。”
苏晚认真听着,点了点头:“秘书同志,我们理解上级的良苦用心。规范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晚衍’和互助小组,一直非常注重这些问题。我们的工作场所虽然简陋,但干净整洁;我们用的布料和辅料,都尽量选择正规渠道的合格产品;每一件衣服出厂前,都有专人检查质量。”她指了指材料中的相关部分,“这些,在我们的记录里都有体现。”
“嗯,我看到了。”秘书点点头,目光中欣赏之意更浓,“你们是有备而来。不简单。”他沉吟片刻,说道,“这样吧,材料先放在我这里。等李副县长散会后,我会第一时间向他汇报。你们反映的情况,特别是关于‘区别对待’、‘保护典型’的建议,我会重点说明。你们这种立足于本地、带动就业、传授技术的模式,正是文件中所说的‘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典型,理应得到支持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限制。”
这番话,几乎就是为“晚衍”量身定做的定心丸!苏晚激动得差点站起来,她强忍住情绪,诚恳地说:“谢谢秘书同志!谢谢领导!我们一定不辜负期望,继续把‘晚衍’办好,带动更多乡亲!”
陆衍也沉声开口:“请领导放心,我们会严格遵守政策规定,踏实做事。”
秘书笑了笑:“好,有你们这个态度,我们就放心了。关于你们提到的贷款和扩建的需求,等李副县长批示后,我们会协调相关的银行和部门,看看如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你们最大的支持。毕竟,扶持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典型,其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远大于单纯的经济指标。”
从县政府大院出来,已是正午时分。阳光穿透了云层,毫无保留地洒在县城的街道上,带来融融暖意。积雪融化后的水汽蒸腾起来,带着泥土苏醒的气息。
苏晚站在高高的台阶上,回头望了一眼那庄严肃穆的政府大楼,长长地、彻底地舒了一口气。胸腔中那股盘踞多日的郁气,仿佛也随之消散殆尽。
“成了?”她侧头看向陆衍,眼中闪着难以置信的、璀璨的光芒。
陆衍看着她如释重负、眉眼生动的样子,冷硬的唇角也柔和地弯起一个清晰的弧度:“嗯,成了。”
没有热烈的拥抱,没有激动的言语,但两人交汇的眼神中,充满了并肩作战、攻克难关后的默契与喜悦。这一次,他们不仅是为“晚衍”争取到了生存空间,更是为自己选择的道路,赢得了一份官方的“认证”和背书。
“走,”陆衍很自然地牵起她的手,走下台阶,“去供销社,看看缝纫机。”
他的手心干燥而温暖,紧紧包裹着她的,传递着毋庸置疑的坚定与对未来的笃信。苏晚回握住他,手指在他粗糙的掌心轻轻挠了一下,换来他更用力的回握和一道深邃的、带着询问的目光。苏晚脸颊微热,却笑着没有躲闪。
这一次,他们在供销社的缝纫机柜台前停留了更久。苏晚仔细比较着不同型号的“蜜蜂牌”和“蝴蝶牌”缝纫机,询问着价格、性能和保修。陆衍则在一旁,默默记下她关注的几个型号,心中已然开始盘算如何调配资金,以及扩建后工作间的电路布置和机器摆放。
最终,他们预定了一台功能更全面的“蜜蜂牌”缝纫机,付了定金,约定好等扩建工程完工后再来提货。
回去的车上,两人都显得有些沉默,但气氛却不再是来时的凝重,而是一种充满希望的、静谧的愉悦。苏晚靠着车窗,看着外面飞速后退的、开始泛出点点新绿的田野,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新工作间里,几台缝纫机同时运转的繁忙景象,以及“晚衍”未来更广阔的蓝图。
“等贷款下来,先把东边的两间瓦房盖起来。”陆衍的声音在车厢的嘈杂中显得低沉而清晰,“墙基要打得深一点,开窗要大,亮堂。”
“嗯。”苏晚应着,嘴角噙着笑,“还要再做几个大一点的裁剪台,方便处理大块布料。”
“电路我来布,预留好插座。”
“好。”
“坡地那边,开春先把苜蓿草种上……”
“听你的。”
简单的对话,却充满了对共同未来的细致规划。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事业上最契合的伙伴。
回到清河村时,夕阳正好。金色的余晖洒落在小院门口那块“晚衍”的木牌上,仿佛为其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芒。
王婶和李桂芹早已等在院门口,脸上带着急切和期盼。看到他们回来,立刻围了上来。
“怎么样?晚晚,衍子,县里领导怎么说?”王婶迫不及待地问。
苏晚看着母亲和王婶关切的眼神,与陆衍相视一笑,然后用力地点了点头:“领导很支持我们!说我们是典型,要扶持!”
“太好了!老天爷!真是太好了!”王婶激动地一拍大腿,眼眶瞬间就红了。李桂芹也抹着眼角,嘴里喃喃念着“菩萨保佑”。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小小的村落。之前那些因“规范管理”风声而观望、甚至暗中看笑话的人,此刻都彻底熄了声。连刘老歪远远看见陆衍,都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溜着墙根走了。
“晚衍”的根基,经过这场风雨的洗礼,非但没有动摇,反而变得更加稳固,深植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壤之中。
是夜,月朗星稀。扩建的地基轮廓在月光下清晰可见。
小院堂屋里,灯火通明。苏晚伏在案前,重新铺开那张扩建草图,根据白天的见闻和未来的规划,进行着更细致的修改。陆衍坐在她对面,就着灯光,擦拭着工具,偶尔抬头看她一眼,目光沉静而温柔。
“陆衍,”苏晚忽然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比灯火更亮的光芒,“等新工作室建好,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注册一个正式的商标?把‘晚衍’这个牌子,真正地立起来?”
她的想法,总是能走得更远。陆衍擦拭工具的手顿了顿,看向她,没有丝毫意外,只有全然的支持:“好。你想怎么做,我都陪你。”
他的承诺,简单,却重逾千斤。
苏晚看着他,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暖流和力量。她知道,前路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便无所畏惧。
春寒依旧料峭,但冰封的河面下,暖流已然涌动,只待那破冰而出的,最绚烂的绽放。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184/1111108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