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新身份
裴晔了解舒雪,她这么说,就意味着她经过了深思熟虑。他作为舒雪的丈夫,唯一要做的,便是无条件地支持她。
“小雪,你需要我做什么吗?”
舒雪松了一口气,她就知道,裴晔永远不会和她背道而驰。
她靠近裴晔怀里。
“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理解我,相信我。如果…万一有一天我失败了,你别骂我就行。”
裴晔惩罚似的轻咬了她的嘴一下。
“瞎说什么,我怎么舍得骂你?”
然后,他将人紧紧搂住。
“小雪,这是你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我不仅理解你、相信你,还会在背后全力支持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一起面对。”
舒雪靠在裴晔怀里,心中满是踏实。这么多年了,裴晔的爱依旧拿得出手。
“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
“嗯,不过你也要注意分寸,别太拼了,不管是华国这个大家,还是我们这个小家,都很需要你。”
“裴院长,你还说我呢,你不也是一样?”
裴晔低笑,没答话。
“裴晔,等我们稳定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旅游,好好放松放松,好不好?”
裴晔在舒雪的额头轻轻吻了一下。
“好,我期待着那一天。”
两人紧紧相拥,一起沉入梦乡。
裴晔理解舒雪,其他人却不这么想。
第二天是周末,当舒雪回到裴家小院,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引发了轩然大波。
宋咏梅第一个反对。
“小雪啊,妈一向是支持你的,但这个决定,妈真的没办法同意。你现在在附属研究院发展得那么好,都成了最年轻的女教师,这么好的金饭碗不要,真要去当个体户吗?”
裴开华虽然更沉稳,也眉头紧锁。
“小雪,这事太冒险了。政策的事,今天这样,明天谁知道什么样?还是要慎重啊。”
舒雪耐心地解释,但收效甚微。
老一代的观念根深蒂固,“铁饭碗”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放弃它去闯荡,简直是不可理喻。二老的话已经说得很委婉了,换做其他人,估计会直接大骂舒雪是不是疯了。
倒是小墩墩,孩子的世界没有那么多顾虑,他兴奋地跳起来。
“妈妈要开公司当老板了吗?哇,妈妈太酷了!妈妈,以后我能去公司玩吗?”
裴晔一个冷刀子丢过去。
“裴舒珩?”
墩墩朝他做了个鬼脸,但还是不敢挑战老父亲的威严,乖乖坐回自己的小书桌。
舒雪没有强求公婆立刻理解,她只是坚定地表达了她的决定。
“爸,妈,我明白你们的顾虑,也知道你们是为了我好,但我内心一直有个梦想,现在政策也允许我这样做,我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我知道这很冒险,但人生不就是一场冒险吗?”
舒雪的话,让裴开华和宋咏梅陷入了沉思。
他们看着这个一直让他们骄傲的儿媳,心中既担忧又欣慰:担忧的是她将要面对的未知挑战,欣慰的是她那份敢于追梦的勇气和决心。
“小雪,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我们就支持你。”
裴开华到底还是先开了口。
“不过,你要是遇到什么困难,记得告诉我们,我们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宋咏梅也点了点头,她拉着舒雪的手,温柔地说。
“是啊,小雪,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和你爸都愿意支持你。只是,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别让自己太累了。”
“谢谢爸妈,我会的。”
说干就干,舒雪的行动力极强。
她很快向研究所提交了辞职报告,所领导都有些不可思议,极力挽留,甚至惊动了部里的领导来找她谈话,但舒雪去意已决。
在同事们震惊、不解、惋惜甚至略带嘲讽的目光中,她平静地办完了离职手续。
随后,她开始奔波在工商、税务部门之间,咨询政策、准备材料、寻找办公地点,她拒绝了所有挂靠的提议,坚持要注册自己的公司。
最终,在1988年的秋天,京市雪晔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
舒雪直接在海淀区一座新建的写字楼里,买下了一整层写字楼作为公司总部,装修风格简约而现代,处处透露着科技感。
公司开业那天,裴晔推掉了所有会议,带着墩墩一起来捧场,亲朋好友们也纷纷到场祝贺。
虽然大家对舒雪的选择仍有疑虑,但都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大家一起吃了顿东来顺,寓意着公司红红火火、顺顺利利。
舒雪彻底告别了安稳的人生轨道,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挑战的征途。
中年创业,前程未卜。
但舒雪知道,她的事业,这才是真正开始了。
“舒总,电话线接通了,号码是…”
一个戴着眼镜,略显青涩的年轻人走过来汇报。
他叫李文,是舒雪从计算中心挖来的软件高手,对体制内按资排辈的氛围感到窒息,被舒雪描绘的技术自由和市场前景所吸引,成了她的第一个员工。
“好,辛苦了,小李。”
舒雪开始适应自己的新身份,她不再是舒工、舒教授,而是一个老板。
角色的转换,带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好在,资金恰恰是她这个初创企业最不需要担心的问题。
她多年谨慎而成功的运作,早已为她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足以让雪晔在起步阶段,就拥有远超同行的资源优势。
然而,创业之初的艰难却并未因此减少,只是换成了另一种形态。
当舒雪带着精心准备的方案,去拜访一些国营大厂或政府部门时,对方负责人最初的热情,往往在看到她名片上的公司和职位后迅速冷却。
“舒总,久仰您在附属研究所的大名,您的技术水平我们是绝对信服的。”
话锋一转。
“但是…贵公司毕竟刚成立,性质也比较特殊。这么重要的系统,涉及生产安全和数据保密,我们还是更倾向于与国营单位合作,毕竟体制内的单位,流程规范,出了问题也好追责嘛…”
资质成了无形的墙,将她和她背后的技术团队挡在门外。
而裴晔晋升为京都研究院院长,这件事在带来资源的同时,也给舒雪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束缚。
有些人会带着试探的口气问。
“舒总,裴院长知道您开公司吗?那他们院里最近有没有什么好项目啊?”
因为这些,舒雪在公司定下了铁律:
公司的业务,必须与裴晔研究院的工作严格分割,绝不利用他的权利私下谋取便利,甚至还主动回避可能与研究院产生业务往来的领域,避免给裴晔带去不好的影响。
她必须加倍努力,才能推翻“舒雪不过是靠院长丈夫的资源”的酸葡萄言论,这无疑又限制了许多潜在的机会。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人才的吸纳。
即使舒雪能提供比国营单位更优厚的薪资和待遇,但吸引顶尖人才加入一家初创的私营企业,在1988年仍然困难重重。
许多人担心“铁饭碗”变成“泥饭碗”,对私营企业的稳定心存疑虑。
就比如,一位舒雪非常看好的学弟,最终还是婉拒了她的邀请,理由是:他母亲说破了天,也不同意儿子放弃国家干部的身份,去给私人老板打工。
舒雪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寻找那些像李文一样,更看重技术自由和发展空间,敢于冒险的年轻人。
幸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舒雪的小团队还是在她的用心招揽下,逐渐有了雏形。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119/4332862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