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想好了,就去做
吴嫂子迟疑了一下,在向暖鼓励的目光下,才小心地接过香囊,仔细看了看,又用手指摸了摸上面的绣纹,眼中光芒更盛。
她抬起头,怯生生地,却又带着一丝难得的自信,小声说:“这里……针脚要是再密一点,由浅到深分三个色阶来绣,鱼鳞的立体感就出来了……荷花瓣尖的地方,可以用抢针,显得更灵动……”
她一说起自己熟悉的领域,那种怯懦的神情就褪去了不少,话语也流畅起来,指出的是行家里手才能看出的关窍。
向暖又惊又喜:“哎呀!嫂子你真是行家啊!你这几句话,可比我琢磨半天都管用!”
得到肯定,吴嫂子脸上泛起红晕,有些不好意思地抿嘴笑了笑。
向暖看着她,一个念头闪过,她热情地拉住吴嫂子的手:“嫂子,你看这样行不行?我这边活儿有时候忙不过来,正缺个像你这样手艺好的帮手!你要是不嫌弃,有空的时候就过来帮我搭把手,工钱咱们按件算,绝对公道!”
吴嫂子猛地抬起头,眼睛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和巨大的惊喜,嘴唇哆嗦着,一时说不出话来。她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丈夫。
吴连长显然也没想到,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感激又欣慰的笑容,对着向暖连连点头:“这……这……嫂子您真是太……太照顾了!她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能有点事做,再好不过了!工钱不工钱的都好说!”
吴嫂子这才回过神,激动得眼圈都红了,紧紧握着向暖的手,声音哽咽:“嫂子……我……我愿意!我肯定好好干!谢谢……谢谢你……”
“谢什么呀!是我该谢谢你肯帮我忙才对!”向暖开心地笑了,“正好,明天林嫂子也过来,我介绍你们认识!她人特别好,也是帮我做活的,你们肯定能聊到一块儿去!”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吴连长夫妇又坐了一会儿,千恩万谢地走了,脚步都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送走客人,关上门,向暖还沉浸在为发现一个“宝藏”而兴奋的情绪中。她转身对宋聿说:“老公,你看到没?吴嫂子手艺真好!真是捡到宝了!”
宋聿抱着女儿,看着妻子发光的脸庞,点了点头:“嗯。是好事。”
他虽话不多,但明白,这对内向怯懦的吴嫂子来说,不仅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份难得的认可和融入集体的机会。
而他的小妻子,总是这样,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温暖,将周围的人凝聚起来。
第二天,吴嫂子果然早早地就来了,依旧有些拘谨,但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向暖热情地把她介绍给林嫂子。
林嫂子是个爽快人,一看吴嫂子那怯生生的样子和手里露出的精巧绣活,立刻就有了好感,拉着她的手说:“哎呀,吴家妹子,你这手可真巧!以后咱们就是一起干活的老姐妹了!别拘束,向暖妹子人特别好,咱们这儿没那么多规矩!”
有了林嫂子的热情接纳,吴嫂子明显放松了不少。
向暖拿出准备好的布料和丝线,耐心地跟她讲解要求。
吴嫂子听得极其认真,上手极快,甚至还能提出一些更好的改进建议。
三个女人一台戏。工作台旁,很快就响起了哒哒的缝纫声和轻柔的交谈声。
向暖和林嫂子性格外向,说说笑笑,吴嫂子虽然话不多,但也会偶尔插几句,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
小宋安则在旁边的地毯上自己玩玩具,时不时爬到妈妈或者两位“姨姨”身边求关注,惹来一阵怜爱的轻笑。
宋聿中午回来拿文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温馨而忙碌的场景。
他的目光在妻子明媚的笑脸上停留片刻,嘴角几不可查地弯了一下,又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有了吴嫂子的加入,尤其是她出色的刺绣手艺,向暖接的活计质量更上一层楼,甚至有人慕名而来,指定要带苏绣风格的定制件。
小小的“家庭作坊”越发有声有色。
向暖并不藏私,把自己会的裁剪技巧、画图方法都毫无保留地教给林嫂子和吴嫂子。
她还鼓励她们:“等以后咱们活多了,稳定了,说不定也能像我以前在那边大院一样,正儿八经搞个小组,让更多想干点事的嫂子们都加入进来!”
这个提议让林嫂子和吴嫂子都激动不已,干劲更足了。
吴嫂子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她不再总是低着头,走路时腰板挺直了些,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甚至敢和楼道里其他邻居打招呼了。
吴连长更是逢人就夸自己爱人手艺好,遇到了向暖这样的贵人,脸上的笑容都多了许多。
一天傍晚,向暖带着小宋安在楼下小花园玩,遇到了另外几位也带孩子的家属。
大家很自然地聊起了孩子、家务,还有最近哪里能买到便宜又好用的布料。
一位家属看着向暖身上一件自己改制的、别致合体的衬衫,羡慕地问:“向暖,你这衣服在哪儿买的?样子真好。”
向暖笑着回答:“不是买的,我自己瞎改的。”
“你自己做的?哎呀,你手可真巧!”
“是啊,听说你还会做很多小东西呢!”
其他几位家属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表示羡慕。
向暖心中一动,趁机笑着说:“这没什么,熟能生巧嘛。其实咱们院里手巧的嫂子多着呢!像林嫂子,踩缝纫机是一把好手!还有吴嫂子,苏绣绣得那叫一个漂亮!我那儿还有点新到的碎布头,挺好看的,扔了可惜,各位嫂子要是不嫌弃,明天可以到我那儿拿点回去,给孩子做个小沙包、小肚兜什么的,咱们可以一起琢磨琢磨。”
她的话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既能拿到免费的好布头,还能跟手艺好的向暖她们学学,又能聚在一起聊聊天,这对于很多闲暇时间较多的家属来说,简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真的啊?那太好了!”
“我明天一定去!”
“向暖你可真热心!”
第二天,果然有好几位家属如约而来。向暖的小家顿时变得热闹非凡。
她拿出准备好的布头和大家分享,林嫂子和吴嫂子也在一旁帮忙指导。
大家互相交流着技巧,讨论着样式,欢声笑语不断。
原本有些冷清的筒子楼走廊,因为向暖家的热闹,也仿佛变得温暖起来。
越来越多原本陌生的面孔,因为“手艺”这个共同话题,开始有了交集,变得熟悉。
宋聿下班回来,看到家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型手工交流站,几位家属正围着他妻子热烈地讨论着什么。
他愣了一下,随即了然,没有打扰,只是默默地去厨房倒了茶水,给每位客人都送上一杯。
他的举动自然体贴,又带着一种无声的支持,让来的家属们倍感尊重和温暖,对向暖更是羡慕不已。
就这样,向暖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快速地融入了新的环境,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更如同一个温暖的核心,将周围原本疏离的邻居们悄然凝聚起来。
夜色渐深,送走最后一位意犹未尽的邻居,家里恢复了安静。小宋安早已在爸爸怀里酣然入睡。
向暖虽然有些疲惫,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快乐的光彩。
宋聿看着她,低声问:“累不累?”
向暖摇摇头,眼睛亮晶晶的:“不累!老公,你看,大家其实都挺好的,只是缺个由头聚在一起。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嗯。”宋聿应了一声,看着她充满活力的样子,眼神柔和。
向暖的“家庭作坊”名气越来越响,订单已经多到她、林嫂子和吴嫂子三人加班加点也忙不过来的程度。
幼儿园的演出服、机关单位的定制窗帘、甚至还有隔壁军事院校找过来定做一批礼仪队的礼服……活儿好,信誉佳,交期准,让她的口碑在有限的圈子里树立了起来。
工作台上堆满了布料和半成品,屋里整天回荡着缝纫机的哒哒声和三个女人讨论活计的低语声。
小宋安已经习惯了这种氛围,常常自己坐在一旁,有模有样地拿着碎布头学着妈妈的样子“缝缝补补”。
收入也明显增加了。
向暖每次都坚持和林嫂子、吴嫂子明算账,工钱给得及时又公道。
看着她们拿到钱时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和越来越自信的神情,向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是地方不够用了。
小小的两居室,客厅兼作了工作间和仓库,堆满了布料和成品,几乎无处下脚,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其次是精力有限。大量的订单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和家务难免被挤压,虽然宋聿毫无怨言地分担了更多,但向暖还是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最关键的是,这种“接私活”的状态,始终名不正言不顺。
虽然目前还没人说什么,但向暖心里总有些不踏实,尤其是在师部这样纪律严明的地方。
这天晚上,好不容易哄睡了孩子,送走了同样疲惫却干劲十足的林嫂子和吴嫂子,向暖看着满屋的狼藉,揉着酸痛的腰,对正在拖地的宋聿说:“老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活儿越来越多,家里都快成仓库了。而且……总觉得有点不保险。”
宋聿停下动作,直起身看着她:“你怎么想?”
向暖深吸一口气,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忐忑与兴奋的光芒,她压低了声音,像是要宣布一个重大的决定:“我……我想干脆注册个个体工商户!就做服装加工!租个小门面,正儿八经地干!”
说完,她有些紧张地看着宋聿。
在这个年代,尤其是在部队大院,“个体户”这个词还带着些许争议和不确定性,很多人还是觉得“铁饭碗”最保险。
宋聿沉默地看着她,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扫过屋里堆放的布料,扫过妻子因为劳累却充满光彩的脸庞,扫过墙上那面“舍己救幼童”的锦旗。
他知道,他的小妻子心里憋着一股劲,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绝不仅仅是困于灶台之间的家庭主妇。
几分钟的沉默,对向暖来说却像一个世纪那么长。
就在她以为宋聿会反对或者犹豫时,他开口了,声音沉稳而坚定:“想好了,就去做。”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880/1111110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