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军婚三年不见面,挺着孕肚去随军 > 第五十四章 回家

第五十四章 回家


首战告捷,向暖信心大增。接着,她又马不停蹄地拜访了技校和食品厂。虽然过程有波折,比如技校负责后勤的同志比较挑剔,食品厂则更看重价格,但向暖凭借诚恳的态度、灵活的方案和宋聿帮她准备的扎实“功课”,最终都成功拿下了订单——技校的学员实训服和食品厂的一批车间工作服。

这几个订单量都不小,要求交货期也集中。单靠向暖、林嫂子、吴嫂子三人,就算日夜赶工也难以完成。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人手不足。

向暖果断决定招聘。这次,她首先想到的还是大院里有困难、需要贴补家用的军属。她在居委会的公告栏贴了招工启事,明确要求是熟练缝纫工,计件工资,多劳多得。

消息一出,又在大院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之前是三个女人小打小闹,现在可是正儿八经地招工当“老板”了。有人羡慕,有人观望,也难免有酸溜溜的议论。

“嚯,向暖这摊子越铺越大了,都要雇人干活了!”“计件工资?那手快的不是赚翻了?手慢的咋办?”“去给个体户打工,说出去好不好听啊?”

这些议论,向暖已经能比较平静地对待了。她清楚,只要机会公平、报酬合理,总能找到合适的人。果然,启事贴出后,陆续有几位嫂子来应聘。向暖没有单凭关系亲疏,而是组织了一场简单的技能测试,让应聘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件标准工件,由她和林嫂子共同评判。

最终,她择优录用了两位手艺扎实、为人本分的嫂子:一位是丈夫常年在外驻训的刘嫂子,家里孩子多,负担重;另一位是刚随军不久、性格内向但做事极其认真的张嫂子。加上原有的林嫂子和吴嫂子,“暖聿服装加工店”的员工队伍扩大到了五人。

人手增加了,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管理问题。以前只有三个人,靠的是姐妹情谊和自觉,现在五个人,分工、协作、质量把控都需要更明确的规矩。向暖摸索着制定了简单的工时记录、质量检验标准和计件工资核算办法。她坚持公平公正,自己的母亲和关系更近的林嫂子也一视同仁。同时,她也体恤大家的难处,谁家孩子病了需要临时请假,她都通情达理地准假,有时还会主动帮忙。

她的公道和体贴,赢得了员工们的真心拥戴。小店里的气氛虽然忙碌,却和谐融洽,大家劲往一处使,效率很高。林嫂子俨然成了“车间主任”,负责协调生产;吴嫂子则专心负责技术要求最高的精细活;新来的刘嫂子和张嫂子也很快融入集体,干活卖力。

就在向暖为几个大订单忙得不可开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找上门来。区里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准备在元旦前夕举办一场“群众文艺汇演”,要求各个街道出节目。向暖所在的街道办王主任,为参演队伍的服装犯了难——经费有限,租借的服装又旧又不合身。

这时,有人向王主任推荐了“暖聿服装加工店”,说老板娘手艺好,脑子活,收费也公道。王主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向暖。

“小向啊,这次汇演是政治任务,代表我们街道的形象。可经费就这么多,”王主任拿出预算,数字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你看,能不能帮想想办法,给咱们街道的合唱队和舞蹈队做几十套演出服?”

向暖看着那有限的预算,心里快速盘算着。按正常报价,肯定是要亏本的。但她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笔生意,更是一个绝佳的宣传机会!全区汇演,多少双眼睛看着,如果服装出彩,“暖聿服装加工店”的名气就能打得更响。

她没有立刻拒绝,而是仔细询问了节目的主题、风格和人数,然后对王主任说:“主任,经费紧张我理解。这样吧,我尽量用最划算的布料,在设计上多下功夫,保证效果,就按这个预算来!算是我们小店为街道活动尽一份心。”

王主任没想到向暖这么爽快,而且如此顾全大局,十分高兴,连连夸赞:“好!小向,觉悟高!不愧是军属!”

接下这个“政治任务”后,向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她熬了几个通宵,设计出既符合节目要求又新颖大方的款式。为了节省成本,她亲自跑遍了各个布料市场,寻找性价比最高的面料,甚至巧妙地利用一些布料的边角料做装饰。在制作过程中,她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要求,力求完美。

元旦前夕,文艺汇演在区礼堂隆重举行。当向暖所在街道的合唱队和舞蹈队身着崭新、靓丽的服装登场时,立刻赢得了满堂彩。服装不仅合身得体,设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整体效果。演出结束后,好几个其他街道的负责人纷纷打听服装是哪里做的。

王主任脸上有光,对向暖赞不绝口。这次成功的合作,让“暖聿服装加工店”在区政府和街道层面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为日后承接更多的团体订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大半年的忙碌与拼搏,几个大订单陆续顺利完成,“暖聿服装加工店”在年底前迎来了第一次“分红”。向暖严格按照之前的约定,根据每个人的工作量,将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奖金发给了林嫂子、吴嫂子和另外两位新来的嫂子。

当大家拿到比平时工钱厚实得多的信封时,激动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刘嫂子捏着钱,眼圈泛红:“小暖,真是太谢谢你了!有了这笔钱,今年能过个宽绰年了!”张嫂子也腼腆地笑着,自信了不少。林嫂子和吴嫂子更是感慨万千,她们亲眼看着小店从无到有,从风雨飘摇到站稳脚跟,感觉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实现。

晚上,向暖把属于她和宋聿的那份收入仔细收好,然后拿出一个崭新的存折,上面是她这几个月来攒下的积蓄。虽然数额还不算巨大,但每一分钱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智慧。

她靠在宋聿肩头,看着窗外的繁星,轻声说:“老公,有时候想想,真像做梦一样。从在家里接点零活,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店,还能带着几位嫂子一起挣钱养家。”

宋聿揽住她的肩膀,低沉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骄傲:“是你自己争气。这条路,你走得很稳。”

“要不是你一直支持我,给我出主意,我可能早就撑不下去了。”向暖由衷地说,那次被砸摊子后宋聿的分析和引导,至今让她受益无穷。

“夫妻本就是一体的。”宋聿顿了顿,说,“过年我休假,带你和安安回趟老家看看吧。你也好久没回去了,正好把咱们开店的事,跟爸妈说说。”

向暖愣了一下,随即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回老家,意味着要向父母、向老家的亲朋展示她如今的生活。这不仅仅是一次探亲,更是对她选择道路的一种无声的肯定。她用力点点头:“好!”

腊月的寒风卷着地上的枯叶,给军区大院平添了几分萧瑟,但“暖聿服装加工店”里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年底是服装生意的旺季,定制新衣的、单位搞活动做演出服的订单络绎不绝。向暖带着林嫂子、吴嫂子、刘嫂子和张嫂子五人,几乎是连轴转,缝纫机的哒哒声从清晨一直响到深夜。

虽然忙碌,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充实和喜悦。尤其是拿到那份丰厚的年终分红后,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向暖合理安排分工,林嫂子负责裁剪和关键工序把控,吴嫂子专攻精细手工,刘嫂子和张嫂子手脚麻利,负责大量的缝制工作,向暖自己则统筹全局,负责设计、接单、采购和财务。小店运作得井井有条,效率惊人。

宋聿休年假的通知下来了,就在腊月二十。向暖提前好些天就开始准备回乡的礼物。她给公婆扯了厚实保暖的毛料子,准备亲手给他们做一身新衣;给宋聿的弟妹们买了时兴的围巾和文具;又特意给老家关系近的亲戚都备了份点心糖果。她还悄悄用店里最好的红色缎面料,给宋安安做了一身非常喜庆的拜年服,小家伙试穿时美得在镜子前转圈圈。

临行前,向暖把店里的事情郑重托付给林嫂子。林嫂子如今是店里名副其实的“二把手”,业务熟练,为人稳重可靠。向暖把未完成的订单进度、重要的客户联系方式都一一交代清楚。

“林姐,这几天就辛苦你了。有啥急事就往我公公婆婆家打电话,号码我写给你了。”向暖拉着林嫂子的手嘱咐道。

“放心吧,小暖!保证出不了岔子!你就安心跟宋科长回北京过年,好好歇歇,见见家里人!”林嫂子拍着胸脯保证,眼里满是理解和祝福。她们都清楚,这次去北京公婆家,对向暖意义非凡。

腊月二十一大早,宋聿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常服,更显英气逼人。他一手抱着穿得圆滚滚、兴奋不已的宋安安,一手提着最大的行李包。向暖也收拾得利落大方,穿着自己做的墨蓝色呢子大衣,围着她设计的最新款格子羊毛围巾,脸上带着些许紧张,更多的是期待。一家三口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火车哐当哐当地行驶着,窗外的景色从驻地周边的风貌逐渐接近首都的轮廓。向暖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她知道,宋聿的父母都是退役军人,待遇好,住在部队干休所或单位分配的房子,见识和层次都比她老家的亲人要高。虽然之前通信和偶尔的通话中,公婆对她都还算和气,但这次是她开店后第一次以“个体户”老板的身份回去,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不知道公婆和北京的其他亲戚会怎么看待她这份事业。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880/1111109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