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给钱
列车终于驶入了北京站。站台上人流如织,气氛与驻地小城截然不同。刚下车,就看见两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等在站台显眼处。宋父身材高大,虽已退休,腰板依旧挺直,眼神锐利,带着军人特有的威严。宋母衣着得体,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面容慈祥中透着干练。他们身后还跟着一位穿着军装的年轻小伙子,是宋聿父亲老单位的勤务兵,来接站的。
“爸!妈!”宋聿快步上前,敬了个礼。向暖也赶紧牵着宋安安跟上,恭敬地叫人:“爸,妈,你们好,等久了吧?”
“好好好,回来了就好!”宋母亲热地拉过向暖的手,目光在她脸上和衣着上停留片刻,笑容温和,“小暖看着更精神了,就是好像瘦了点,工作太忙了吧?”语气里有关切,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宋父则一把抱过孙子宋安安,严肃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小子,重了!还记得爷爷不?”
“爷爷!奶奶!”宋安安脆生生地叫着,一点也不认生。
勤务兵利落地接过所有行李。一家人出了站,坐上部队派来的吉普车,向着位于海淀区的干休所驶去。一路上,北京城的气息扑面而来,宽阔的马路,高大的建筑,来往的行人穿着打扮也更时髦些。向暖默默地看着窗外,感受着这座大城市的脉搏。
宋聿父母住的是一套宽敞明亮的单元房,陈设朴素但整洁实用,带着浓厚的部队气息。客厅墙上挂着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书架上多是军事和政治书籍。向暖带来的礼物受到了礼貌的欢迎,尤其是她给公婆亲手做的新衣,宋母摸着细腻的做工和厚实的料子,连声说“辛苦了,料子选得好,手艺也好”,眼里闪过一丝赞赏。
安顿下来后,气氛起初有些微妙的客套。宋聿父母询问了宋聿在部队的工作情况,又关心了孙子的成长。话题不可避免地转到了向暖身上。
“小暖啊,听小聿电话里说,你现在自己开了个服装店?生意还挺忙?”宋父端起茶杯,语气平稳地问道。
向暖坐直了身子,知道“考验”来了。她点点头,不卑不亢地回答:“是的,爸。和院里两位嫂子一起弄了个小加工店,主要做服装定制和来料加工,最近也试着做点成衣卖。”她语气平和,没有炫耀,也没有怯懦。
“个体户……现在政策是允许了,不过也挺辛苦吧?听说前段时间还遇到点麻烦?”宋母接过话头,消息显然很灵通,语气里带着关心。
向暖心里一惊,没想到公婆连砸摊子的事都知道,看来宋聿可能简单提过。她看了宋聿一眼,宋聿给她一个鼓励的眼神。向暖稳了稳心神,将事情经过简单说了一遍,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街道和工商部门的支持上,以及现在生意走上正轨,还带动了几位军属就业。
“哦?还能带动军属就业?这是好事啊。”宋父闻言,眉头舒展了一些,军人出身的他对“组织”、“集体”有着天然的好感,“遇到困难不怕,关键是要依法依规,走得正、行得端。你们街道办支持,说明事情办得对路。”
宋母也点头:“是啊,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能靠自己本事吃饭,还能帮到别人,是好事。就是别太累着自己,家里孩子也要照顾好。”话语间,透露出对向暖能力的初步认可。
这时,宋聿的妹妹宋薇(假设有一个妹妹)带着丈夫和孩子回来吃饭了。宋薇在文化部门工作,性格开朗,一进门就拉着向暖的手说:“嫂子!我可听说了,你现在是老板娘了!真厉害!下次给我设计件漂亮大衣呗?”她丈夫也在机关工作,态度也很随和。
家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向暖带来的几件自己设计的成衣样品,成了女人们讨论的焦点。宋薇对向暖的眼光和手艺赞不绝口,连宋母也饶有兴致地试了试那条格子围巾,搭配在大衣外,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晚饭时,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饭菜丰盛。宋聿父亲难得地开了瓶酒,和儿子、女婿小酌了几杯。席间,话题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向暖也逐渐放松下来,适当地分享一些开店遇到的趣事和经营心得,言谈举止落落大方,既不过分张扬,也不畏缩沉默。
宋聿看着妻子逐渐融入家庭氛围,与家人自然交流的样子,眼底含着淡淡的笑意和骄傲。他知道,向暖用她的努力和成绩,赢得了家人的尊重和认可。
接下来的几天,宋聿带着向暖和儿子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看了天安门,逛了故宫,还去了趟颐和园。向暖开阔了眼界,也感受到了丈夫成长的环境。她发现,北京的市场更大,流行的东西也更前沿,心里悄悄萌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许以后店里可以尝试一些更时尚的设计。
过年那天,家里格外热闹。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向暖手脚麻利地帮着婆婆准备年夜饭,她的利落和厨艺也让宋母暗自点头。当零点的钟声敲响,外面鞭炮齐鸣时,宋聿悄悄握住了向暖的手。在北京的冬日里,在丈夫家人的温暖中,向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幸福。她不仅在自己的小事业里找到了价值,也在更大的家庭范围内获得了归属感。
除夕夜的鞭炮碎屑还未扫净,大年初一的饺子香气似乎还萦绕在舌尖,北京城沉浸在一片祥和喜庆的春节氛围中。干休所里拜年的人络绎不绝,多是宋父的老战友、老部下,以及宋母以前的同事。家里一下子变得格外热闹。
向暖作为新媳妇,又是第一次在北京婆家过年,自然成了众人目光的焦点之一。她跟在宋母身边,学着招呼客人,端茶倒水,递送糖果点心,言行举止得体大方,既不怯场,也不过分张扬。她身上那件墨蓝色呢子大衣和别致的格子围巾,以及宋安安那身惹眼的红色缎面拜年服,都成了嫂子、阿姨们夸赞的话题。
“老宋,你这儿媳妇真不错,模样周正,手脚也利索,一看就是能干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将军拍着宋父的肩膀笑道。宋母也听到几位老姐妹私下夸赞:“小暖这身衣服是自己做的?这手艺可真不赖,比百货大楼的款式还新颖。”“听说她自己还开了个服装店?真是有想法、有魄力的年轻人。”
这些话语或多或少传到了宋父宋母耳中,两位老人脸上有光,对向暖的态度在原本的和气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真心的认可和亲近。宋母甚至主动向一位在轻工系统工作的老姐妹打听起北京面料市场的情况,说是“儿媳妇搞这个,我帮着问问”。
宋聿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为向暖感到高兴。他知道,向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真诚,正在这个层次更高的家庭里稳稳地扎下根来。
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热闹非凡。向暖的再次出现,同样引起了亲戚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几位年轻的表姐妹和嫂子,对向暖的服装店充满了好奇。
“嫂子,你们店都做什么衣服呀?像你身上这种大衣能做吗?”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表妹摸着向暖的呢子大衣料子,羡慕地问。“是啊,小暖,现在外面卖的衣服样子是多了,但有时候尺寸不合适,料子也未必称心。要是能定制就好了。”一位堂嫂也附和道。
向暖微笑着拿出随身带的笔记本——这是她的习惯,随时记录灵感——翻看里面画的一些设计草图和记录的面料小样,耐心地给大家讲解:“大衣当然可以做,看您喜欢什么款式、什么料子。我们店里现在主要就是定制,可以根据您的身材量体裁衣,款式也可以商量着改。料子我们尽量选好的,或者客户自己提供料子也行……”
她讲起专业领域的事情,眼神发亮,条理清晰,语气自信而温和。不仅介绍了业务,还简单普及了一些面料知识和穿搭技巧,听得几位女眷连连点头,兴趣盎然。连原本在一旁和宋聿、姑父聊天的表哥们也偶尔被吸引,插嘴问两句男士夹克或者中山装定制的事情。
姑姑看着被围在中间的向暖,对宋母笑着说:“嫂子,你这儿媳妇可真是个宝啊!脑子活络,手艺好,还会做生意。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这次走亲访友,无形中为向暖的“暖聿服装加工店”做了一次极好的口碑宣传。不仅在北京的亲戚圈里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还接到了几位表姐妹“等开了春一定去找你做衣服”的口头订单。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到了正月初六,宋聿的年假即将结束,他们一家三口也该返回那个北方小城了。临行前的晚上,宋母把向暖叫到卧室,拿出一个存折。
“小暖,这个你拿着。”宋母将存折塞到向暖手里。向暖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有五千块钱!在八十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她吓了一跳,连忙推辞:“妈,这不行!这太多了!我们不能要。我和宋聿有工资,店里也有收入,够用的。”宋母按住她的手,语气不容拒绝:“听我说,孩子。这钱不是白给你们的。一部分,是给我孙子安安的,算是我们做爷爷奶奶的一点心意。另一部分,”她顿了顿,看着向暖的眼睛,认真地说,“是投资给你的店的。”
向暖愣住了:“投资给我的店?”“对。”宋母点点头,“这几天,我跟你爸都看在眼里。你是个踏实肯干、有想法、有韧劲的孩子。开店不容易,尤其是女人家,更需要本钱。这钱你拿回去,添置几台好点的缝纫机,或者进些时兴的好料子,把店面再扩大一点,搞得更好些。我们相信你能把这钱用好。”
宋父不知何时也站在门口,接口道:“小暖,拿着吧。现在国家鼓励发展经济,个体经营是条正路。你不仅能自立,还能带动军属就业,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大胆去干,遇到原则性的困难,记得跟家里说。”语气虽然依旧严肃,但充满了支持的力量。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880/1111109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