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妻子的付出
汇演成功的喜悦还未散去,新的挑战便接踵而至。总部决定从这次汇演的优秀节目中遴选部分作品,组成一支文艺小分队,赴几个条件艰苦的边防哨所进行慰问演出。这个任务,毫无悬念地再次落到了向暖肩上。
“小向啊,这次是‘送戏上门’,对象是我们最可爱也最辛苦的边防战友。条件比不了大礼堂,你要多费心,因地制宜。”老站长交代任务时,神情比之前更加郑重。
向暖没有丝毫犹豫:“保证完成任务!”她知道,将优秀的文艺作品送到边防一线,送到那些常年坚守在雪山、海岛、戈壁的官兵面前,意义非凡。
组建小分队的工作立刻展开。人员要精干,节目要精彩,还要能适应长途跋涉和简陋的演出条件。向暖重新调整了节目单,保留了反响最好的《砺剑》、《雪山上的并蒂莲》以及吉他弹唱《我的绿军装》,又增加了几个短小精悍、互动性强的曲艺类节目。舞美、灯光、音响都做了最大程度的简化,一切以轻便、实用为原则。
出发前,向暖回家收拾行装。这次巡演预计要一个多月,要去好几个偏远的边防连队和哨所。宋聿默默帮她检查行李,往她的背包里塞了不少常用药和压缩饼干。“路上小心,到了地方,有机会就打个电话回来。”他叮嘱道,眼里有掩饰不住的担心。边防线的艰苦,他比谁都清楚。“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家里就辛苦你了。”向暖抱了抱他,又亲了亲已经睡着的安安和曦曦。
文艺小分队出发了。第一站是位于西北高原的一个边防团。火车换汽车,汽车最后换乘部队的越野车,在崎岖不平的简易公路上颠簸了整整一天,才到达团部所在地。这里海拔已经超过四千米,空气稀薄,强烈的紫外线灼得人皮肤发疼。
向暖强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立刻投入工作。团部只有一个简陋的礼堂,舞台很小,灯光设备几乎为零。她和队员们一起,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物资重新布置舞台,调试那套老旧的便携式音响。演员们也需要适应高原环境,几个舞蹈演员跳完《砺剑》的激烈动作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蹲在后台大口喘气。
演出安排在晚上。当大幕(实际上就是两块厚重的深色幕布)拉开,台下坐满了从各个哨所赶来的官兵。他们脸庞黝黑,嘴唇干裂,但眼神清澈而专注,带着期盼的光芒。当《我的绿军装》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时,许多战士跟着轻轻哼唱;当《雪山上的并蒂莲》演到动情处,台下传来压抑的抽泣声;当《砺剑》展现出阳刚之气时,掌声和喝彩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演出结束后,官兵们久久不愿离去,围着小分队的成员们问长问短。一位脸庞被高原紫外线灼得紫红的小战士,激动地对向暖说:“首长,我们这里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演出了!那个小品,演得真好,跟我们哨所的情况真像!”
这一刻,向暖觉得一路所有的辛苦和高原不适都值了。她真切地感受到,文艺工作不仅仅是舞台上的光鲜亮丽,更是精神上的雪中送炭,是连接后方与前线、沟通心灵的无形桥梁。
接下来的行程更加艰苦。他们要去的是几个分散在崇山峻岭中的哨所,有些地方车辆无法直达,需要徒步攀登。向暖谢绝了部队领导让她留在团部的建议,坚持要跟小分队一起上去。
去往“云端哨所”的那天,天空飘起了小雪。山路陡峭湿滑,大家互相搀扶着,背着精简过的乐器、道具和干粮,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海拔越来越高,呼吸越来越困难,每走一步都像拖着千斤重担。向暖的脸色苍白,但她咬紧牙关,始终走在队伍中间,不时鼓励着年轻的队员。
经过数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看到了那座矗立在山巅、被云雾缭绕的哨所。哨所很小,只有几名战士驻守。看到文艺小分队的到来,战士们惊喜万分,像过节一样高兴。
没有舞台,就在哨所前那块小小的平地上;没有音响,就清唱;没有灯光,就借着雪地和天空的反光。演员们克服着严重的高原反应,倾情演出。当吉他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响起,当战士们铿锵有力的合唱声冲破云霄时,那种天地之间、心灵相契的震撼,让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演出结束后,战士们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罐头、用山泉水泡的热茶招待小分队。哨长,一个脸庞粗糙如岩石的汉子,紧紧握着向暖的手,声音哽咽:“谢谢!谢谢你们!我们在这里,有时候会觉得被世界遗忘了……今天,看到你们,听到这些歌声,我们知道,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
那一刻,向暖的泪水夺眶而出。她深深体会到,什么是“使命”,什么是“值得”。
一个多月的巡演,小分队足迹遍布雪山、海岛、戈壁。他们在坑道里为雷达兵演出,在舰艇的甲板上为水兵歌唱,在戈壁滩的篝火旁与汽车兵联欢。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告别,都伴随着深深的感动与不舍。
回到军区,向暖整个人黑瘦了一圈,但眼神更加明亮,气质也更加沉静豁达。她带回了厚厚的几本巡演日记,里面记录了一路的见闻、感悟,还有边防官兵们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的故事。
宋聿看到平安归来的妻子,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他敏锐地察觉到向暖身上的变化,那是一种经过淬炼后,内在力量的增长和精神世界的升华。“辛苦了。”他接过她的行李,千言万语化作三个字。“值得。”向暖看着他,笑容恬淡而满足。
这次巡演经历,成了向暖职业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她将巡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整理成了一份详实的报告,并提出了加强基层部队文化建设,特别是丰富偏远艰苦地区官兵精神文化生活的若干建议,得到了上级的高度重视。
她也开始将这些鲜活的一线素材,融入到新的创作中。她策划了一系列反映边防军人、基层官兵真实生活和情感的文艺作品,更加注重“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推动文化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官兵。
生活和工作,仿佛两条交织的河流,在经历了各自的奔涌与激荡后,又汇合在一起,流向更为开阔深沉的未来。向暖在事业上找到了更坚实的支点和更深远的意义,而这份充实与成长,也反过来滋养着她的家庭,让她与宋聿之间的理解与支持,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各自在属于自己的“战线”上努力着,共同守护着他们挚爱的家与国。
文艺小分队巡演归来的向暖,仿佛一颗被山泉洗涤过的玉石,温润中透着坚韧的光泽。她把边防哨所的见闻讲给家人们听,那些关于坚守、奉献与孤独的故事,让这个位于军区大院的寻常小家,对“家国”二字有了更具体而微的理解。
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厨房的纱窗,在弥漫着小米粥香气的空气里投下光柱。向暖系着那条洗得有些发白的碎花围裙,正麻利地切着咸菜丝。宋聿穿着体能训练服,刚从操场跑步回来,额角还带着汗珠。他走进厨房,很自然地接过向暖手里的菜刀,“我来,你去看看曦曦醒了没。”
这种默契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里。宋聿不再仅仅是那个在训练场上发号施令的指挥官,他学会了在妻子晚归时提前煨好一锅汤,在孩子们吵闹时耐心地调解纠纷。而向暖,也在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木上走得越发稳健,文化站的工作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回到家,又能迅速切换到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曦曦已经一岁多了,正是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阶段。这个小家伙仿佛一夜之间就褪去了婴儿的懵懂,变成了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险家”。他扶着沙发边缘,颤巍巍地迈开步子,黑亮的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的玩具,嘴里发出“哒哒”的给自己鼓劲的声音。成功拿到目标后,会得意地回头,寻找爸爸妈妈和姐姐赞许的目光。
“曦曦真棒!”安安总是第一个鼓掌的人。她已经是个颇有小姐姐风范的一年级学生了,胸前飘着鲜艳的红领巾。放学回家,她会先把作业认真写完,然后就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弟弟身后,防止他磕碰,或者耐心地教他认卡片上的图画。“曦曦,这是苹果,苹——果——”她拉长声音,一字一顿。
曦曦很买姐姐的账,努力地模仿着:“苹……朵……”含糊不清的发音逗得全家哈哈大笑。他尤其喜欢黏着安安,姐姐写作业时,他就安静地坐在旁边的地毯上摆弄积木;姐姐练钢琴时,他会趴在琴凳边,仰着小脸,听得入神。
这天晚饭后,一家人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新闻里正在报道边疆建设的最新进展,画面闪过熟悉的雪山和哨所。向暖随口说道:“这地方我们去演出过,那个哨所就在这片山后面,条件比电视里拍的还要艰苦得多。”
安安立刻转过头,好奇地问:“妈妈,那里没有超市吗?战士们叔叔吃什么?”“他们吃的菜和米,都要靠运输队很辛苦才能送上去,有时候大雪封山,好几个月都送不进去,就只能吃罐头和干菜。”“那他们想家了怎么办?”安安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想家了,就看看照片,或者像妈妈这样,去演出的叔叔阿姨给他们唱首歌,说说话,他们就很高兴了。”向暖温柔地解释。
宋聿没有说话,只是伸手握住了向暖的手。他理解那种艰苦,也更能体会妻子此行所付出的艰辛和带来的慰藉。他看着懵懂的儿女,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战友的敬佩,也有对眼前安宁生活的珍惜。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880/1111107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