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京华庆功承殊誉,西域暗流起风云
二月的京城,春风已带着暖意拂过街巷。自西疆大捷的消息传回后,这座皇城便沉浸在欢庆的氛围中 —— 朱雀大街两侧挂满了红黄相间的绸带,商铺门口张贴着 “恭贺西疆大捷” 的红纸,百姓们三三两两聚在茶馆酒肆,热议着皇后凌燕率领大军平定北狄的壮举,连孩童都能哼出几句赞颂帝后的童谣:“银甲凤袍定西疆,帝后同心护家邦。”
辰时三刻,德胜门外的官道上,烟尘滚滚。一支身着银色铠甲的大军正缓缓驶来,旗帜上 “大靖” 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甲胄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战马的嘶鸣交织,汇成胜利的乐章。队伍前方,凌燕骑着一匹纯白的战马,身着绣有凤凰纹的皇后朝服,腰间悬挂着萧景珩亲赐的 “护国皇后” 金印,面容虽因征战略显疲惫,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却难掩眉宇间的英气与从容。
“皇后娘娘回来了!” 随着城门守卫一声高喊,等候在城门外的百姓瞬间沸腾起来。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不少百姓自发地撒起了提前准备的花瓣与彩纸,粉色的桃花瓣、金色的彩纸落在凌燕的战马上、落在士兵的铠甲上,像一场盛大而温暖的欢迎仪式。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捧着自家晾晒的粮食,挤到队伍前方,哽咽着说道:“皇后娘娘,您辛苦了!这是我们百姓的一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
城楼上,萧景珩身着明黄色龙袍,腰间系着镶嵌珍珠的玉带,目光紧紧锁着下方那道熟悉的身影。自凌燕出征西疆以来,他夜夜在御书房批阅奏折至深夜,案上总放着一封未寄出的信,提笔又放下,满纸都是牵挂。如今见她平安归来,他再也按捺不住,快步走下城楼,亲自上前,不顾帝王仪态,伸手握住凌燕的手 —— 她的手还带着塞外的凉意,指节处有淡淡的薄茧,那是握剑与批阅军报留下的痕迹。萧景珩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凌燕,你回来了,辛苦了。”
凌燕翻身下马,动作利落却难掩倦意,她对着萧景珩躬身行礼,眼中满是笑意,那笑意像春日的暖阳,驱散了多日的阴霾:“陛下,臣妇幸不辱命,平定西疆,不负大靖百姓,不负陛下。”
周围的文武百官与百姓纷纷跪地行礼,高呼 “陛下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声音在天地间回荡,久久不息。萧景珩扶起凌燕,牵着她的手,一同登上城楼。阳光洒在二人身上,明黄与绯红的衣袍交相辉映,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成为京城百姓心中永恒的画面 —— 那是属于大靖帝后,属于和平与希望的画面。
当日午时,皇宫内举办了盛大的庆功宴。太和殿内,鎏金的宫灯照亮了整个大殿,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清蒸鲈鱼、烤全羊、蜜饯果子,还有西域进贡的葡萄与美酒。乐师演奏着欢快的《得胜乐》,琴弦与鼓声交织,满殿都是喜庆的氛围。
萧景珩坐在主位上,举起面前的白玉酒杯,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洪亮:“今日设宴,一是为庆祝西疆大捷,告慰为国捐躯的将士;二是为表彰所有为大靖奋战的功臣!尤其是皇后凌燕,亲率大军深入西疆,于野狼谷设伏,全歼北狄与叛军十万大军,斩杀北狄可汗与叛军首领,立下赫赫战功,堪称大靖的巾帼英雄!”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朕决定,册封皇后凌燕为‘明德护国皇后’,赏赐黄金万两、绸缎千匹,其家族世代享受一等侯俸禄;另外,在西疆修建‘忠勇祠’,供奉此次战死的将士,让后世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百官纷纷起身,举杯向凌燕敬酒,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不绝于耳,口中齐声道:“皇后娘娘英明,臣等恭贺娘娘!”
凌燕起身回敬,双手举杯,姿态谦逊却不失端庄:“西疆大捷,并非臣妇一人之功。若无赵毅将军率领将士浴血奋战,若无沈太傅坐镇京城稳定朝局,若无百姓们默默支持运送粮草,臣妇断难成事。这份荣誉,属于大靖的每一个人,臣妇不敢独享。”
庆功宴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席间,萧景珩还对其他功臣进行了封赏 —— 赵毅因战功卓著,升任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兵权,赏赐府邸一座;拓跋烈被封为 “草原忠义王”,赏赐粮种十万斤、新式农具五百套,允许拓跋部在西疆划定的区域内自由放牧与耕种。拓跋烈身着草原特色的狐裘长袍,起身时动作略显局促,却难掩激动,他举起酒杯,对着帝后方向躬身说道:“拓跋部能有今日,全靠大靖庇佑。从今往后,拓跋部愿为大靖镇守草原,若有外敌来犯,拓跋部将士定当冲锋在前,永不背叛!”
庆功宴结束后,凌燕与萧景珩一同回到长信宫。宫中人早已备好了热水与点心,青黛捧着温热的帕子上前,帮凌燕擦拭脸上的薄尘,轻声说道:“娘娘,您在西疆受苦了。这几个月,陛下几乎每天都要问起您的消息,连御膳房做了您爱吃的莲子羹,都要让人留一份,说等您回来再吃。”
凌燕看着镜中略显消瘦的自己,听着青黛的话,心中满是暖意。她刚卸下沉重的朝服与金印,萧景珩便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头,声音温柔却带着一丝恳求:“凌燕,以后不要再亲自上战场了。朕知道你有能力,可每次得知你在前线的消息,朕都坐立难安,生怕……” 他没有说下去,却将凌燕抱得更紧。
凌燕转过身,握住他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他掌心的纹路,眼中满是坚定:“陛下,臣妇知道您担心我。但大靖的和平,不是靠一人守护的。若是日后再有外敌来犯,臣妇依旧会挺身而出,与陛下并肩作战 —— 因为我们是夫妻,更是大靖的守护者。”
萧景珩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知道她的性子,一旦决定的事,绝不会轻易改变。他只能轻叹一声,伸手将她鬓边的碎发别到耳后:“好,朕不拦你。但你一定要答应朕,保护好自己,每次出征前,都要给朕写一封信,让朕知道你安好。”
凌燕点头,靠在他的肩头,闭上眼,感受着久违的安稳。连日的征战与疲惫,在这一刻终于消散,只剩下满心的踏实。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三日后,御书房内,暗卫统领捧着一份密报,单膝跪地,语气凝重:“陛下,皇后娘娘,暗卫在西域侦查时发现异常 —— 楼兰部落与龟兹部落正在暗中集结兵力,部落内的青壮年男子都被编入了军队,还在秘密打造兵器;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两个部落已与北狄的残余势力取得联系,且从大月氏国获得了三门‘惊雷炮’,据说是能轰开城墙的利器。”
“惊雷炮?” 萧景珩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伸手拿过密报,快速浏览,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大靖尚无此等器物,大月氏怎会有?”
暗卫统领连忙补充,声音压得更低:“陛下,暗卫已连夜审讯了抓获的龟兹探子,查清这火炮并非大月氏所造。大月氏西迁后占据阿姆河商道中枢,靠中转贸易为生,前年冬天,一支安息国商队带着这三门‘惊雷炮’想经其商路卖给北狄,后因北狄可汗战死、残余势力溃散,商队怕货物滞销,便以三千匹良马的价格转卖给楼兰首领;龟兹首领得知后,又用五百匹骆驼的茶叶换走了其中一门。”
凌燕听到 “惊雷炮” 三字时,心中便已了然 —— 这所谓的 “惊雷炮”,分明是古代早期火炮的雏形,与她穿越前在历史博物馆见过的 “火铳炮” 原理相似,只是工艺更粗糙。她俯身拿起案上的毛笔,在沙盘边缘画出丝绸之路的中转路线,指尖停在 “安息国” 与 “大月氏” 之间,语气中带着笃定:“陛下,这‘惊雷炮’并非什么神物,不过是借火药燃烧产生的推力发射弹丸罢了。臣妇曾在古籍中见过类似记载 —— 这种器物的核心在于‘火药配比’与‘炮身结构’,安息国能造出,我们大靖未必不能,甚至能造得更好。”
这话让萧景珩与暗卫统领都露出惊讶之色。凌燕继续解释,将现代对早期火炮的认知转化为符合当下语境的表述:“大月氏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看到这炮能‘惊雷炸响’,却不懂它的缺陷 —— 据探子所说,它需十匹骆驼拉动、填装一刻钟,这正是因为炮身厚重却无减重设计,火药配比也不合理,导致威力与便携性都大打折扣。若我们能优化炮身结构,比如用空心炮筒减少重量,再调整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造出的火炮定能比它轻便三倍,填装速度也能快一半。”
她顿了顿,看向萧景珩,眼中满是信心:“至于安息国垄断的火药配方,其实并非多难破解。我们大靖早有‘火药’用于烟花与采矿,和军事上的炸药。不过我们没有用在火炮上。臣妇已让工部试过,只需将硝石比例提高到七成,再加入少量炭粉防潮,造出的火药威力便足以推动弹丸击穿木盾。此次让沈太傅带工匠去西域,不仅要摸清安息火炮的构造,更要收集他们火药的样本 —— 只要有样本,臣妇便能推算出精确配比,让大靖的火炮彻底压制它。”
萧景珩这才恍然大悟,先前的忧虑消散大半,取而代之的是对凌燕的钦佩:“原来如此!朕还在担心这器物过于玄妙,没想到你早已洞悉其理。有你这番分析,朕心中便彻底安稳了。”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凌燕话锋一转,回归谨慎,“西域部落从未见过这等器物,初期或许会被威慑。所以沈太傅此行,既要让工匠暗中测绘火炮的图样,还要提前给西域都护府的将士打预防针 —— 可先造几门简易的‘演示炮’,让将士们熟悉它的声响与威力,免得到时因恐慌乱了阵脚。”
萧景珩连连点头,随即转向暗卫统领,语气恢复威严:“传朕旨意,让沈太傅三日后启程,随行车队除三名工部工匠外,再带二十斤硝石与硫磺;让赵毅的骑兵队携带工部新造的‘空心铁管’—— 按皇后所说,先造几门简易火炮,提前在西域都护府演练。务必在楼兰、龟兹动手前,让我们的将士既懂应对之法,又有抗衡之器!”
“臣遵旨!” 暗卫统领躬身领命,快步退下时,看向凌燕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敬畏 —— 这位皇后不仅能带兵打仗,竟还懂这等 “玄妙器物” 的原理,实在令人叹服。
御书房内只剩下帝后二人,夕阳透过窗棂,将沙盘上的商路与疆域染成暖金色。萧景珩走到凌燕身边,拿起她刚才画的火炮草图,轻声道:“每次遇到难题,你总能给朕带来惊喜。若不是你,朕恐怕还要被这‘惊雷炮’困扰许久。”
凌燕笑着接过草图,指尖在空心炮筒的线条上划过:“这不是臣妇一人的功劳。若不是大靖有新式熔炉能锻造铁管,若不是工部工匠技艺精湛,再好的想法也无法实现。我们君臣同心,才能将‘难题’变成‘先机’。”
她抬头看向萧景珩,眼中映着夕阳的光:“陛下,这火炮或许是个契机。它不仅能化解西域危机,未来还能用于加固城防、开拓疆土。待我们彻底掌握这门技术,大靖的军威定能震慑四方,再无部落敢轻易来犯。”
萧景珩握住她的手,掌心温暖而有力:“好!朕便与你一同推进此事。日后大靖的火炮威震天下,史书上定会记下,这器物的改良与推广,始于今日你我二人的这番议事。”
夕阳渐渐落下,御书房内的灯火被点亮,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凌燕知道,她的现代知识,正在一点点改变这个时代 —— 从改良农具到科举革新,再到如今的火炮研发,每一步都在为大靖的强盛铺路。而这条路,她会与萧景珩一起,坚定地走下去,直到实现真正的国泰民安,直到大靖的威名传遍四方。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860/5025595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