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原来是皇孙之策
冯去疾再次睁开眼睛,很认真地看了一遍。
对呀!他没有看错,就是右丞相府冯玉。
“这?”他凌乱了,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右丞相,右丞相府也只有一个冯玉。
夺得魁首的是他孙儿?那个惊动皇帝,震惊所有人的魁首竟然是他的孙儿。
他完全不敢相信,手不自禁地抖着。
他记得逆孙,不,玉儿在考完之后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根本不似夺得魁首的样子,且以他平时的能耐,断然不可能想出如此之策。
“哈哈!原来如此俊才竟然是右丞相之孙,右丞相呀!你孙儿如此大才,你瞒得好深呐!”嬴政听到这个名字也是一愣,却很快反应过来,连忙学着子婴的样子对着冯去疾竖起大拇指。
冯去疾还是有些凌乱,实在这个结果太震撼了,那个资质平平的家伙竟然是麒麟子,见皇帝如此赞赏,他忙不迭地回应:“不是臣瞒着陛下,是臣根本也不知他竟有如此才学,不,是那小子也不似有才学的人。”
他发现自己说得有些乱。
“你也不知?”嬴政疑惑了,哪有爷爷不知孙子的能耐的?这老家伙是想给所有人一个惊喜呐!
“陛下,”这一刻,冯去疾突然变得凝重了起来,就刚才那么一刻,他想了很多很多,这卷子太不似孙子所为了。
如果孙子真有这个能耐,他不可能不知道,且孙子平时的表现中规中矩,没有大才大学之相,断然无法写出如此惊人之策,除非.......
他想到嫣然,更想到一种可能。
这几日他让嫣然去寻名士帮那小子,之后嫣然就没有回音了,难不保嫣然寻到名士之作后悄悄给了那小子,那小子依葫芦画样写了下来也有可能。
好巧不巧地夺了魁首,可是......
如果那小子不名列前茅还可以隐瞒得下去,但如今是魁首,一旦小子真的依葫芦画样,那问题就大了。
没有这个头却戴这个帽子,必定会给冯家带来灾难。
“臣怀疑此策并非臣孙儿所作,还望陛下容许臣查个究竟。”
“你?你这是要大义灭亲吗?”嬴政倒是很欣赏冯去疾这种做法。
的确,刚才得知如此大才是冯去疾的孙子,他也有点想不透,毕竟他对冯去疾这个孙子还是有耳闻的。
听这话,冯去疾立刻下跪,求饶道:“陛下恕罪,这一切都是臣的错,臣愿受罚。”
“算了。”看到冯去疾如此态度,嬴政叹口气道,“还是让冯玉觐见吧,如果真是他写的,朕必定重用,如果是他人之作,找出其人便可,朕不罚你。”
冯去疾松口气,暗道这是在悬崖的边缘走了一遭,幸好他发觉得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命人叫冯玉过来。
冯玉来了,见到皇帝颤颤惊惊,一副生人莫近之态,一问之下才知他之策是胞妹所给。
冯去疾倒吸口气,还真是如此,暗道好险,但此事未完,陛下这是一定要找到写出此策者之意,于是他忙命人找来嫣然。
嫣然还是府中,很快就到来,追问之下才知此策是阿子所写。
“阿子,谁是阿子?”嬴政急问。
嫣然小心翼翼地稍微抬头,只是匆匆瞥了皇帝一眼,连忙低下头去,不敢隐瞒道:“便是城外庄园的阿子。”
“城外庄园阿子?”嬴政一惊,一个身影浮现了出来,又问,“是不是有煤球、镜子和纸的庄园?”
“正是!”嫣然肯定地说。
“阿子是否刚过束发之年,长得瘦瘦弱弱?”
“正是。”
嬴政震惊道:“竟是他。”而后又呵呵地笑了起来,笑得那么莫名其妙,这让其他人很是不解,倒是李斯和冯去疾二人恍然,摇头苦笑。
阿子便是皇孙子婴。
如此良策是皇孙写出来的,那就不奇怪了,皇孙乃奇人,写出此策很正常。
“哈哈!”皇帝依旧在笑,还捧起卷子从头看到尾,就似乎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甚是爱不释手。
“女娃,你退下吧!二位丞相,你们跟朕来。”
最终,嬴政率先走了,冯去疾命嫣然赶紧离去,便和李斯跟着皇帝走进了御书房。
“二位丞相,你们觉得子婴之策如何?”
一到御书房,嬴政便迫不及待地问二人。
二人同时点头,四策皆有可圈可点之处。
李斯说:“防者,所以立威;怀者,所以攻心;屯者,所以足食;通者,所以结好。四策并举,刚柔相济,则匈奴之患可缓,边境之民可安,国家长治久安可期矣。”
“臣佩服皇孙之能,臣莫及也。”
他难得推崇一个人,子婴是例外。
嗯!
嬴政点头,却是问:“通者,所以结好,朕明白子婴的意思,可朕要的并非结好,而是一统匈奴,让我大秦国土往上挪。”
“一统匈奴?”李斯一惊,顿时感觉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人又回来了。
一统天下乃寡人毕生所愿,我大秦奋六世之余烈,只为一个目标,扫六合,促一统。
这是当年的陛下说的,说得那么豪气,也正是如此,他毅力选择辅助于陛下,为他出谋献策,扫除一切阻碍。
如今,虽然他们都老了,但他又一次从陛下身上感觉到了这种气概,是那么坚决。
“二公可否助朕?”
二人连忙跪下齐声说:“臣愿意。”
“朕想利用通市来打垮匈奴,二公可有良策?”嬴政顺势问。
二公迟疑了,这涉及商业,而他们所学乃法家之学,并不精通商业。
冯去疾第一时间想到皇孙,便说:“臣愿意去请教皇孙,毕竟此策是皇孙提出来的,想必他有办法。”
嬴政点头道:“待科考事宜完毕,咱们可一起前去庄园,可眼下有事商讨,见皇孙稍后再说。”
望了望二人,又问:“你们觉得科举制如何?”
“善!”李斯第一个表态。
这是明摆的事实,就一个策论便召来万人,如果真正实行科举,将是天下闻风而动,绝对有更多的能人前来。
贤才之缺就不再是难题。
再观举荐制,任凭权势举荐,贤才有限,且夹带私心,和科举一比,高下立判。
“臣也觉得很好,胜之举荐。”冯去疾也表态。
“那朕接下来想真正实行科举,你们是否已做好准备?”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842/4336448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