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第856章
御史台。
御史中丞张浚,端坐堂上,听着手下御史的禀报,一张素来不苟言笑的脸上,此刻寒霜密布。
作为大宋朝的“纪委书记”,张浚的人生信条就是:弹劾不法,匡扶正义!
在他看来,科举乃是国之公器,是维系王朝兴衰的血脉,是寒门子弟唯一的登天之梯。
若这最后的净土都被权钱玷污,那大宋的根基,也就烂了。
自己不能忍,也绝不会忍!
没有片刻的犹豫,张浚立刻换上朝服,直奔皇宫。
乾清宫内,烛火摇曳。
崇祯皇帝听完张浚慷慨激昂的陈奏,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能洞穿人心。
“陛下!”
张浚拱手,声如洪钟:“贡士冯令,品行不端,才疏学浅,却窃居高位,致使物议沸腾,士心动摇!此风一开,后患无穷!臣恳请陛下,降下雷霆之威,彻查此案,以正国法,以安民心!”
崇祯皇帝沉默了片刻,终于开口:“张卿所言,朕知道了,科举舞弊,等同于动摇国本,朕绝不容许。”
他站起身,踱了几个来回,随即下达了谕旨。
“朕命你,御史中丞张浚,为主查官,另,命礼部尚书李若水,右丞相孙傅,共同督办此案,三司会审,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这道旨意,如同一道惊雷,在南京的官场上炸响。
所有人都明白,官家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他要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冯令,而是要借这把刀,砍向那些敢在天子脚下玩弄权术的黑手!
一个超高规格的调查小组,就此成立。
右丞相孙傅,位高权重,他的加入,代表了皇帝对此案的最高重视。
不过,孙傅深谙为官之道,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是“督办”,是代表皇帝来盯着这件事的,所以他基本不参与具体的调查工作,只是每天听取汇报,确保方向不出错。
礼部尚书李若水,作为本次殿试的主考官,身份有些尴尬。
一方面,案子发生在他的地盘上,他必须配合调查;
另一方面,为了避嫌,他又不能亲自去查,否则就有“监守自盗”的嫌疑。
所以,李若水主要负责提供各种卷宗、调度礼部人员,为调查提供便利。
于是,真正扛起调查大旗,负责冲锋陷阵的,便落在了御史中丞张浚的肩上。
张浚办案,雷厉风行,首先做的,就是调阅冯令的殿试答卷。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之下,连张浚都有些意外。
那份由礼部誊录官用朱笔抄写过的卷子,摆在案头,字迹工整,格式标准。
策论部分虽然不算惊才绝艳,但引经据典,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对“北伐利弊”和“燕云治理”的见解,颇有可取之处。
而那首以“山河”为题的七言律诗,更是对仗工整,意境开阔,颇见功底。
“这......”张浚看着卷子,眉头紧锁。
如果单从这份答卷来看,冯令被评为二甲第七,似乎......并无不妥。
甚至可以说,这个名次给得还算中肯。
一旁的李若水看到这份卷子,心里悄悄松了一大口气。
他最怕的就是查出阅卷官舞弊。
毕竟,阅卷官大多都是他礼部的下属。
如果阅卷环节出了问题,他这个礼部尚书,难辞其咎。
现在看来,阅卷官们只是根据这份优秀的答卷给的分,程序上是没问题的。
“看来,是我们多虑了?”
右丞相孙傅捋着胡须,缓缓说道,“想来,是那冯令平日里深藏不露,故意伪装成纨绔子弟,以迷惑世人?毕竟,这白纸黑字的答卷在此,做不得假,此子的文采,位列二甲第七,并无不妥,此事,或许并非科举舞弊。”
孙傅的话,合情合理。
答卷是评判的唯一标准,既然答卷没问题,那人就没问题。
李若水也连连点头:“孙相公所言极是,许是那冯令,真有几分‘大智若愚’的风采。”
眼看这件事就要以“一场误会”收场,张浚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一个人的才华,或许可以隐藏,但一个人的气质和习性,是很难伪装的。
冯令在金陵城里的那些“光辉事迹”,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776/4321258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