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施粥
姜弘瑶却没留意这些,自顾自地说着:“我一共买了两千多斤,想着一天施一次粥,每次用一百斤,撑一个月该差不多。”
“盐和糖我也备着,间隔着来,这次煮甜粥,下次就煮咸粥,孩子们也能换个口味。”
傅云州听完,眉头轻轻皱了起来,手里的蒲扇却没停,扇得更稳了些。
“姜姑娘,你的心是好的,只是…… 不必买太好的米。”
“南市有些流浪汉,见有便宜就来凑,真给孩子的未必能落到实处,”
他顿了顿,又道,“而且一日施一次,粥要是给多了,孩子天天等粥,少了些自己找活计的心思,反倒不好。”
他摇了摇头,语气更恳切了些:“两千斤实在太多,有一千斤就足够了。还有盐和糖,这些东西也别放,你若是放了,不定多少大人会来冒领,孩子们反倒难分到。”
姜弘瑶垂着眼帘沉吟片刻,指尖轻轻摩挲着茶碗,“我本是打算这粥只给孩子们吃的,想着多少加点糖和盐,能补一点营养。只是这施粥的活儿,还得有个人来搭把手才好。”
傅云州瞧着她眉间拢着几分严肃,只觉着她这人怎么这么好。
他略一思忖后温声提议着:“姜姑娘,你看这样成不成?咱们隔一日施一次粥,粥煮得稠些,量也不用多,每次煮上七八十斤,够两百碗粥就成。”
他顿了顿,又细细解释:“棚户区的孩子都有父母在,大人们会寻活计挣口饭,孩子们虽说吃得少、但总有一口吃的。”
“那些乞儿也是一样,有口吃食便够了。你这样隔一日施一次粥,既帮了急,也不算扎眼,旁的人便不会盯上这点米粮了。”
姜弘瑶听着点头,心里暗自掂量,觉他说的有道理。
她没做过赈灾的善事,在现代也只是捐了些钱。
她不了解这地界的生存门道,这些事该听听傅云州的主意。
她端起茶碗抿了口,眉眼弯起笑意,朗声道:“傅云州,我这次带了六百斤白米,都交给你。”
“你瞧着怎么妥当就怎么安排,我信你。”
在她眼里,傅云州生在南市、长在南市,还肯把自己的所得都分给这儿的乞丐,心思远比自己纯粹干净得多,自己是万万做不到他这样的。
傅云州听见这话,手里摇着的扇子猛地一顿,指尖都僵了僵。
他直勾勾地望着她含笑的眉眼,喉间像是卡了东西,半晌没说出话来。
心里头又酸又胀,像是被温水泡过软乎乎的,又涌着股说不出的满足。
姜弘瑶这声信任,比什么强心的药都管用。
只觉得自己千万不要辜负她的信任才好。
姜弘瑶见他这愣住的样子摇了摇头,笑着领他到了桥头,车板上整整齐齐摆着六个大麻袋,旁边还放着几个小些的布袋。
傅云州招呼丁子勇借辆木车过来搬,姜弘瑶抬头看了看天,日头不小了,便把事儿全交给他。
“傅云州,我得走了,这事就交给你啦。”
“后日我再给你带两百斤米来,糖和盐还是得放,哪怕少放些,也比白粥强。”
傅云州看着她的笑靥,连连点头应着:“你放心,我这就去忙活,待会儿就开粥棚。”
他见姜弘瑶要上黄包车走,脚步不由自主往前挪了半步,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的红。
眼里闪着点期许的光,憋了许久的话终于问出口:“姜姑娘,我们…… 算是朋友吗?”
姜弘瑶愣了下,瞧他这认真的模样觉得有些好笑,“是啊,我们算朋友。”
傅云州眼睛像是落了星光,又追着问:“那...那我能叫你阿瑶吗?”
姜弘瑶上了黄包车坐稳,听到这句问话,回头笑着应了一句。
“可以,准了。”
傅云州这才笑开着,喊了一句,“阿瑶。”
何大叔已经走了两步了,姜弘瑶扒着车边回头朝他摆了摆手。
“傅云州,再见。”
丁子勇推着茶馆借来的独轮木车站在一边,瞅着傅云州望着远去的黄包车,眼睛都快黏上去了,半天没挪窝。
忍不住咳嗽一声,“傅哥,车都走远了。”
“还瞅呢!” 他又补了句,声音里满是揶揄。
傅云州转过身将麻袋搬上独轮木车,手里拎着个鼓囊囊的布袋,脚步不停往前去。
身边的丁子勇推着车急步跟上,“傅哥,这些东西都搬哪儿去啊?”
傅云州步子迈得又大又快,声音干脆利落飘过来:“抬到破庙那儿施粥。先前的铁锅还在,让阿大娘和鼠爷负责熬粥,给他们算工钱,每人半天一斤米。”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得让阿大去通知江边那些孩子,叫他们拿碗来领粥喝。”
“记着,得在这儿喝完才能走,不能端回家去。”
丁子勇想了想,琢磨了片刻还是忍不住问:“傅哥,这么弄行吗?别出啥岔子。”
“做了再说行不行,先动手干起来。” 傅云州丢下这话,身影已渐渐走远了。
丁子勇不敢耽搁,连忙快步跟上,嘴里还絮絮叨叨地念叨着方才的事,两人的身影没多久就缩成了远处的小点。
姜弘瑶送来的米,傅云州拆开看过。
虽说多是碎米,可成色极好,是新鲜的米。
丁子勇伸手抓了一把在手里搓了搓,凑近闻了:“这米闻着还有米香味呢,就是里头夹杂了些没筛干净的米糠。”
一旁的鼠爷也伸手抓过两把掂了掂,摆摆手说:“这米糠不用洗,就这么混着熬正好,省得糟蹋了。”
阿大娘听说要熬粥,不光管饭,半天还能得一斤米,当即就应下了。
脸上堆着笑,一个劲儿说:“这米已经是顶好的了,咱不讲究那些,能熬出热粥给孩子填肚子就成。”
傅云州几人很快分好了工:阿大娘主负责熬粥,火候拿捏得准;鼠爷熟门熟路,就盯着派粥。
这附近谁是真需要、谁是想冒领,他一眼就能瞧出来,再合适不过。
傅云州则去通知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孩子和乞儿,江边那些外地逃荒来的人,也一并叫了来,让他们都能喝上一口热粥。
丁子勇也没闲着,帮着去叫了几个人来搭手,一会儿挑水,一会儿又忙着去买些粗瓷碗,忙得脚不沾地。
当天下午,破庙前就热闹起来。
江边的孩子们捧着各式各样的碗,排着歪歪扭扭的队,都喝上了一碗熬得稠稠的甜粥,喝得小脸红扑扑的。
不少闻讯赶来想混口粥的闲人,被鼠爷几人眼尖识破,没好气地骂了回去,有傅云州和丁子勇在,倒也没人敢再乱凑热闹。
一些年迈的老人,还有那些逃荒来的人,也陆陆续续挪到破庙来,接过递来的热粥,小口小口地喝着。
他们喝完后,都不住地对着傅云州几人作揖,嘴里一遍遍说着 “谢谢”,声音里满是感激。
这一碗粥又甜又稠,多少年没喝过了。
傅云州待在一旁,有人道谢就耐心回应,挨个解释:“不用谢我,这是一个叫姜弘瑶的善心人给的米。”
他越跟人解释,心里头就越觉得自豪。
自己这是撞了什么好运气,才能遇上她。
这一锅锅粥熬出来,给那些孩子还有因水灾逃荒来的人喝上一碗,实打实能救活不少人。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687/4345739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