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笔杆子的影响力
当天下午,几辆驴车慢悠悠地停在了瑶记食品厂门口。
姜弘瑶早已在食品厂办公楼门口等候,大姐要管三家铺子的账目,实在抽不开身,姜弘瑶便请舅舅来食品厂上工,帮着管账。
姜弘瑶已经在北区附近的街巷里招了些工人,还有一些是春玲巷子里那些想找活计的女孩子,她们手脚麻利也细心,做调料包装最合适不过。
人群里,阿大紧紧跟着自家爹娘站在食品厂门口。
踮着脚看着眼前高大宽敞的厂房和一旁整齐的宿舍楼,眼睛瞪得圆圆的,有些发愣。
他没想到,姜姐姐的生意竟然做得这么大,这气派的场面,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姜弘瑶看着大家拘谨又期待的模样,笑着招手让他们上前登记。
傅云州走到她身边,压低声音说道:“有几家拖家带口的住不了宿舍,想在附近找房子住。”
姜弘瑶听完点点头,“那等他们登记完,你就带他们去旁边的弄堂里看看,那儿的房子是土砖房,租金便宜。”
傅云州应了声好,几人又投入到忙碌中,直到天快黑,才把所有工人都安顿妥当。
阿大娘看着自己花四块大洋新租的小屋子,怎么看怎么喜欢。
终于不用再住以前漏风漏雨的破木棚子,也不用在冬天里挨着刺骨的冷风了。
这屋子虽然不大,但能隔出了两间房,一家四口住得也舒服。
这钱还是丁小哥帮忙垫的,下个月拿到工钱得还给人家。
隔壁,阿粮奶奶颤巍巍地点亮了煤油灯,橘黄色的灯光瞬间填满屋子。
外面的冷风呼呼地吹,却一点儿也透不进屋里。
老人坐在灯旁,看着这安稳的景象,忍不住感叹:“总算有活路了……”
另一边,住在宿舍楼的乌头还没睡着。
他以前是在渔行扛包的,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住的也是漏雨的棚屋。
此刻,他躺在一楼宿舍的高架床上,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头顶明亮的玻璃窗,心里还有些不敢信。
他竟然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洋楼。
和乌头一样激动得睡不着的,还有三个跟他一起从南市来的汉子。
几人索性从床上爬起来,又新奇地在宿舍楼里转了起来。
先是跑去看了干净的厕所,又去瞧了有水龙头的洗漱房,每一处都让他们忍不住啧啧称奇。
逛了一圈回到房间,几人还意犹未尽,围坐在床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刚才的见闻。
这一晚,食品厂附近的屋子里,睡不着的人还有很多。
......
一九二零年春,申城法租界。
一栋灰砖三层小楼的二楼窗口挂着崭新的招牌——“天一时报”。
山本高一站在窗前,凝视着楼下熙攘的人群。
就在三个月前,他还是帝国陆军情报部在华特别行动课的中佐,如今情报工作转入地下,他只剩这间租来的办公室和一笔勉强维持报社运转的经费。
“几次任务失败,就被像破布一样丢弃。”
他低声自语,嘴角扯出一丝苦笑。
门外传来年轻职员们忙碌的脚步声和印刷机的嗡鸣。
山本闭上眼,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办公桌。
桌面上整齐地摆放着即将出版的创刊号清样,头版标题醒目:《满蒙历史溯源考》。
字里行间透着不容置疑的野心,仿佛要将扭曲的历史观,通过油墨印在读者心中。
与此同时,霞飞路另一处街角,仲生刚从京城辗转抵达申城。
冯远钧早已在车站等候,两人寒暄过后,冯远钧便带着他直奔报社聚集地。
他花了一千块大洋,在《她字报》隔壁租下了一间办公室,签下一年使用权。
这里,将成为《青年刊》在申城的编辑部。
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洒进来,顾彦忙着整理书架、摆放桌椅,空气中满是初创的热血与期待。
此时顾彦已经和冯远钧视为好友,青年刊和她字报相隔如此近,对他工作也方便不少。
顾彦决定长期在《青年刊》发稿,用文字唤醒民众,可当他看到刚出版不久的《天一时报》时,所有的平静瞬间被打破。
“荒谬!这简直是彻头彻尾的荒谬!”
顾彦将手中的《天一时报》扔在办公桌上,他指着报纸上的文章。
“这岛国人的报纸才开张一周,就敢公然鼓吹‘满蒙非领土’,明天要说申城也是岛国的了?”
作为《青年刊》的副主编,顾彦对这种明目张胆的分裂言论尤为敏感。
他太清楚,这种扭曲历史的文字,比真刀真枪更可怕,它会悄悄麻痹民众的思想,动摇国家的根基。
“顾彦,我们要冷静。”
冯远钧从一堆报纸中抬起头,“我已经打听清楚了,这份报纸的来头不简单。主办人山本高一,以前是岛国洋行的负责人。”
“如今换了文装,表面上办报,实际上是在干文化侵略的勾当,想从根上扭曲我们的历史。”
顾彦深吸一口气,转身看向窗外,眉头依旧紧锁:“那我们就这样眼睁睁看着这种毒瘤言论传播?看着民众被误导?”
“当然不。”仲生从窗前转过身,“我们要以《青年刊》为阵地,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另外...,我想成立一个特别的共产小组。你和冯远钧,还有我,以及其他成员是第一批。”
顾彦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之前的愤怒被激动取代,他急切地问道:“还要组员吗?我认识不少和我们想法一样的青年,我可以找他们来加入!”
他早就不想只停留在编辑文章的阶段,更想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如今终于有了机会。
过去半年里,顾彦陆续邀请了七位有才华但生活窘迫的作家来申城发展。
其中三人已经在小有名气的报刊担任编辑或专栏作家,能靠文字养活自己。
而另外几人还在为解决温饱奔波,却从未放弃过对真理的追求,都是心怀家国的有志青年。
顾彦相信,只要把他们召集起来,一定能凝聚起更大的力量。
一旁的冯远钧听着,心跳开始加快。
之前总觉得前路迷茫,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该走的路,找到了能让自己为之奋斗的方向。
仲生看着两人激动的模样,语气郑重。
“当然,人越多越好,我们要的就是笔杆子的影响力。相信你们的笔终有一天会为这片土地带来改变。”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687/4335093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