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貌美知青回城后,大佬前夫追来了 > 第260章 再回燕园(上)

第260章 再回燕园(上)


一九九四年,夏天。

炙热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把房间照得白晃晃的。知了在院子里的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燥热的气息。

林知微弯着腰,在卧室里收拾着东西。她的头发随意地扎成马尾,额角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这是他们在这个四合院的最后几天了。

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箱子,有的已经用胶带封好,用马克笔写上了“厨房”、“书房”等字样,有的还敞开着口,塞满了这些年生活的痕迹。

他们准备搬家去顺义那边的别墅区。

这个决定其实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做出了。林知微和周译的事业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两人都成了“空中飞人”。

周译的电器业务已经开始向海外市场进军,林知微也需要频繁往返于北京、深圳、广州、香港,乃至巴黎、伦敦、米兰等国际时尚之都。机场成了他们最常去的地方。

所以两年前,他们就在顺义的别墅区买了一套房子。那里离首都机场很近,开车只需要十几分钟,对他们来说确实方便多了。

房子是独栋别墅,带一个不小的花园,环境清幽,远离市区的喧嚣。

但房子买下后,却一直没有搬过去。最主要的原因,是两个孩子还在上学。

但今年夏天不一样了。  安安和南南都已经十七岁,高中毕业了,搬家的事宜就立刻被提上了日程。

林知微从衣柜的最深处翻出一件周译的旧衬衫,那是八十年代初的款式,蓝白格,已经有些褪色了,但料子还很好。

她拿着衣服,转头问正在书房整理文件的周译:“你这件衣服还要吗?我看都旧成这样了。”

周译从书房走出来。十多年的时光,让他彻底褪去了青涩,脸庞的线条更加坚毅,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成熟稳重。

他走过来,接过那件衬衫看了看,笑着说:“留着吧,可以在家里穿。虽然旧了点,但我穿着舒服。”

他熟练地把衣服叠好,放进一个标着“留下”的纸箱里,然后看了看墙上的钟:“知微,你看着点时间,今天不是要去北大吗?”

“哎呀!”林知微赶紧站起来,动作有点急,差点被脚边的箱子绊倒。

周译眼疾手快地扶住她:“小心点。”

“我得赶紧去换衣服,”林知微拍了拍手上的灰尘,“要来不及了。”

周译已经换好了一身得体的休闲装,他看了看妻子,温和地说:“我送你吧,都这会儿了,不用再叫司机过来了。”

“不用了,”林知微摆摆手,“我自己开车就行,你不是还要收拾书房吗?”

“没事,”周译坚持道,“我陪你一起过去,反正我今天也没别的事儿。而且你自己开车我也不放心,路上车越来越多了。”

林知微看着他,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这么多年了,他还是像当年一样细心体贴。

她点点头:“那好吧,你等我一下,我很快。”

她快步走进卧室,从衣柜里挑出一条简洁的淡蓝色连衣裙,配上一双白色的平底鞋。

对着镜子简单地整理了一下头发,补了点淡妆。镜中的容颜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岁月对她格外宽容,她的脸上看不见丝毫的纹路,依旧是当年的温婉清丽。

只是那双眼睛,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商海沉浮和人生历练后,褪去了当年的青涩,显得更加明亮、通透与坚定。

这些年,她创办的《服装与文化》杂志已经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高端时尚杂志之一。而她的“FG”时装品牌,更是几经沉浮,最终成功走出了国门,在国际时装周上多次亮相,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设计的一张名片。

两人一起出了门。  一九九四年的北京,已经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

马路上的汽车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多,桑塔纳、夏利、还有一些进口的皇冠,自行车虽然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了。

街道两旁,曾经的低矮平房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星级酒店和玻璃幕墙的写字楼,到处都是一派喧嚣繁荣的景象。

改革开放十几年了,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车子沿着长安街往西开,经过天安门广场,那里依然庄严肃穆,五星红旗在阳光下飘扬。

林知微今天去北大,是因为一个新成立的经济研究中心。

这个研究中心位于未名湖北侧的一处幽静园子里,是几位刚刚从国外回来的经济学博士联合创办的。而这几位博士,其中就有林知微他们七七届经济系的同学。

林知微清楚地记得,毕业前夕在系里为他们几个拿到公派出国名额的同学举办的欢送座谈会上,系里那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握着他们的手,用颤抖的声音说过的那句话:

“不管去到哪里,记得要回来。”

他们都做到了。

那些当年天之骄子般的同学,他们在国外顶尖的学府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

有些人毕业后,在知名的研究机构里从事研究工作,有些人已经在国外拿到了稳定的教职,有了优渥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

但在这两年,他们陆续坚定地选择了回国。

不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恰恰相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很成功。他们选择回来,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国内的迫切需要,也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使命召唤。

九十年代中期的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无数复杂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停滞不前的农村改革、积重难返的国企改制、一片空白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这些问题,空有热情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要有既懂国际先进理论、又了解中国实际国情的专业人才来研究和解决。

所以他们回来了,带着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也带着当年对恩师的承诺。

他们要在这里,在母校的这片园子里,建立一个研究中心,聚焦中国最紧迫的现实经济问题,提供最扎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车子平稳地驶入北大校园,外界的喧嚣仿佛瞬间被隔绝了。

熟悉的燕园景色映入眼帘,林知微的心情无端地激动起来。

“就停这儿吧。”林知微说。

周译把车停在路边,两人下了车。

夏日的未名湖畔,柳树依依,荷花盛开。湖面上波光粼粼,几只野鸭在水中嬉戏。

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过,有的抱着厚厚的书本,有的骑着自行车,铃声清脆,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沿着湖边小路往北走,很快就到了那处园子。这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红墙灰瓦,古朴雅致,门前挂上了的崭新牌子。

林知微和周译步入院子,迎面就听到了熟悉的笑声和招呼声。

“知微!你终于来了!”

“知微!好久不见!”

院子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都是当年的老同学。

有的林知微在国内经常见面,有的则已经好几年没见了,尤其是那些刚从国外回来的,有些人甚至十几年没见过了。

但奇妙的是,虽然时隔多年,大家的容貌已有变化,可一见面,那种属于“七七级”的熟悉和亲切感,立刻就回来了。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381/4348713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