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貌美知青回城后,大佬前夫追来了 > 第261章 再回燕园(下)(正文完)

第261章 再回燕园(下)(正文完)


“各位,给大家介绍一下,”林知微挽着周译的胳膊,落落大方地说,“这是我爱人,周译。”

“不用介绍!”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同学笑着走过来,使劲拍了拍周译的肩膀。

“周总的大名我们都知道!我们家现在用的电器,冰箱、空调、洗衣机,全都是你们‘安南’牌的,质量是杠杠的!”

“是啊是啊,”另一位同学也附和道,“我上次去商场,看到你们的新款冰箱,那个风冷无霜的功能,还有人性化的分区设计,了不起!”

周译谦虚地笑着:“谢谢大家的支持。”

这时,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子从人群中走了过来。

他穿着一件白衬衫,戴着金丝边眼镜,虽然头发已经有些稀疏,但精神矍铄,眼神里透着学者特有的睿智和清明。

“知微!”他热情地伸出手。

“单鹏!”林知微惊喜地认出了他,激动地握住他的手,“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单鹏,就是当年和林知微一起创办校内经济学期刊的那位老同学。

“去年底回来的,”单鹏笑着说,“在母校任教,同时也参与这个研究中心的工作。”

他上下打量着林知微,眼里满是赞赏:“我本来以为,你毕业后会跟我们一样,继续做经济学研究,搞学术。”

“没想到你走了另一条路,办起了企业,还办得这么成功。你的那个FG品牌,我在国外都听说过。”

林知微笑了:“人生充满了意外嘛。当初谁能想到呢?”

她看着单鹏,也打趣道:“我也没想到,当年你还在跟我们调侃,说回老家的时候乡亲们把‘经济’和‘京剧’分不清,问你是不是要去唱戏。哪成想,现在你成了国内顶尖的经济学学者。”

大家都笑了起来,纷纷回忆起当年的青涩趣事。

“知微,我们这个研究中心刚刚起步,等步入正轨之后,如果开设工商管理类的课程,你可得回来给我们做分享。”

单鹏认真地发出邀请,“你的创业经验和品牌管理理念,对我们的研究和教学都很有价值。”

他又看向周译,笑着说:“家属我们也提前预定了。周总的实业管理经验,特别是你们的供应链和质量管理体系,也是我们重点学习的榜样。”

“那一定,”林知微爽快地答应,“只要你们需要,我随时回来。”

这时,院子的门又开了,两个女子走了进来。

“哎哟,吴老板来了!”有人眼尖,大声喊道,语气里满是调侃和亲切。

来的正是吴雨桐和孙雯雯。

吴雨桐看起来精神奕奕,皮肤晒得有些黝黑,那是常年在外奔波的痕迹,但整个人透着一股精明能干的劲儿。

她穿着一件利落的衬衫配西裤,手腕上戴着一块精致的进口手表。

1986年,掀起了全国性的“下海”经商热潮。那一年,很多体制内的人选择“停薪留职”,跳出体制去创业。

吴雨桐就是其中最大胆的一个。

她先是回了老家广州,在那里开了第一家鸡煲店。刚开始无比艰难,选址、装修、采购、招人、培训,所有的事情都要她一个人操心。但她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她的鸡煲店凭着用料讲究和味道独特,慢慢火遍了广州。

现在,连锁店已经在广东有了十几家分店,还开到了北京和上海。

“大家有空一定要去我的店里吃饭,”吴雨桐嗓门洪亮,豪爽地说,“我给大家免单!”

“那可说定了!吴老板!”大家纷纷起哄。

孙雯雯安静地站在一旁,温和地笑着。她没有下海,一直在体制内稳扎稳打,现在也做得很好,已经是处级干部了。

大家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有人泡上了新茶,有人拿出了当年的老照片。

“你们看,”一位同学举起一张已经严重发黄的照片,“这是我们77级经济系入学时拍的合影。”

照片上,一群年龄参差不齐的年轻人,穿着朴素的蓝色、灰色衣服,脸上带着青涩、茫然,却又无比坚定和兴奋的笑容。

他们刚刚经历了十年的特殊时期,刚刚通过了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这座最高学府。

“真年轻啊,”有人感慨。

“一晃,快十七年了。”

“是啊,”另一个人说,“那时候我们还是毛头小子,现在都人到中年,头发都快掉光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但笑声中带着几分时光流逝的感慨。

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男同学,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我们都回来了。当年答应教授的事情,我们都做到了。”

林知微看着眼前这帮老同学,心里涌起一股复杂而滚烫的情绪。

他们是特殊的一代人——七七届大学生。  他们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年龄大,经历过更多的苦难,也因此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们曾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用四年的时间,仿佛要把失去的十年都补回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真的做到了。

有的像单鹏一样,回到母校任教,建立研究中心,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有的像林知微一样,创办企业,向世界输送中国设计,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有的像吴雨桐一样,投身商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力搏击。

还有的像孙雯雯和更多同学一样,在政府部门、在科研机构、在各行各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力量。

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支持着国家的发展,实现着当年的承诺和抱负。

“在想什么?”周译握住了她的手,轻声问。

“在想,”林知微回握住他的手,看着满院的同学,轻声说,“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很幸运。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但也赶上了这个最好的、可以改变一切的时代。”

“是啊,”周译点头,深以为然,“而且,我们的下一代,安安和南南他们,会有更好的未来。”

他们想起了刚刚高中毕业的安安和南南,这两个孩子,生长在改革开放的黄金年代,没有经历过父辈的饥饿与动荡,他们有着最好的教育条件,更广阔的视野,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他们将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里,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正文完)

————

感谢看到这里的朋友们。

这个故事从炎炎夏日开始动笔,转眼间,时光流转,现在窗外的银杏叶已经飘黄,昨天还收到了提前供暖的消息,冬日已经悄然来临。

从盛夏到寒冬,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陪伴。

其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在心里定下了基调——我并不想给他们设置过多的困难、波折和虐心的情节。

所以你们可以看到,其实他们回城后,不管是高考、上大学,还是后来的创业、发展事业,虽然也有挑战,但总体来说都还挺一帆风顺的。

没有狗血的商业斗争,没有致命的误会,没有生离死别的考验。

在最初构思的时候,说实话,我也曾经想过要不要加一些更戏剧化的冲突——比如被合作伙伴背叛啊,或者两人之间产生一些误会啊,容易制造张力和高潮。

但每次想到这些,我就下不去手。我总是想,他们已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吃了那么多苦,回城之后,就让他们顺遂一些吧。

我更希望的是,大家在看他们两人的故事时,能够多多少少感受到一些那个时代的气息。

我想讲的,就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如何携手前行,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守护住彼此的感情。

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平行世界?

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平行世界,“林知微”和“周译”的故事会是怎样的呢?

在那个世界,打电话都是奢侈品,不是每一个村子都有电话机,写信成了唯一的联系方式。

“林知微”回城后,可能给“周译”写过很多很多信,但是,她从来没有收到过一封回信。

也许是信寄丢了,也许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扣下了,她都无从得知。总之,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她按部就班地上大学、毕业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过上了世俗意义上的“正常生活”。

那个世界里的“周译“,也没有小说里这么厉害,没有成为什么首富、企业家。

他可能更像是周凡那样,在村里搞搞承包,趁着改革的东风,勤勤恳恳地打拼,勉强也算小有所成。

多年以后的某一天,  “周译”终于看到了那些“林知微”曾经寄给他的信。

但那个时候,她已经有了新的生活。

有很多读者在留言里问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设置“真假千金”的情节,觉得这个设定有些突兀,或者说有些玛丽苏。

其实,我想说的是,在这个故事里,并没有一个“假千金”存在。

我设置这个情节的初衷,可能也是因为,在那个平行世界里,“周译”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和伤害。

既然都是小说了,我希望他们都能得偿所愿,能够幸福。

(平行世界纯属虚构,大家权当一听。)

说到这里,还是特别感谢大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读者留言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尽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困难,都会经历失去和遗憾。但生命的河流从不停歇,它会带着我们继续向前。

希望与大家共勉吧。

天气渐冷,大家记得添衣。

希望这个故事可以在冬季给大家带来一些温暖和力量。

最后,依旧是感谢,愿你我都能在各自的人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关于番外,正式完结前,会有几篇番外,包括前世的番外。正式完结后,如果可以继续写番外,可能会不定时更新林知行和白清遥,叶攸宁和周令仪,以及前世的一个if线的番外)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381/4348661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