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名义:家里有国服,政坛你得服 > 第19章 星火归巢

第19章 星火归巢


晋西北的腊月裹着冰碴子,独立团团部的老槐树上挂满冰棱。赵刚站在窑洞前,望着远处零星的炊烟,手中的信纸被寒风吹得哗哗作响。

信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小队半年来的战果:炸毁日军据点七处,缴获步枪三百余支,发展民兵武装两千余人。

“该回家过年了。”他呵出白气,在玻璃窗上凝成霜花。转头吩咐通讯员:“备马,通知各联络点,让兄弟们腊月廿三前务必归队!”

消息像长了翅膀,顺着隐秘的交通线传遍晋西北。深山里,正在训练民兵的一连连长掰着冻僵的手指算日子;县城据点旁,扮作商贩的战士悄悄收起情报本;就连与土匪周旋的二连连长,也连夜清点好缴获的马匹。

所有人心中都憋着一股劲儿——要让团长看看,分散出去的“火种”,早已成了燎原之势。

腊月廿三这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村口的瞭望哨突然敲响铜锣。

赵刚放下手中的花名册,看见蜿蜒的山道上出现黑点,渐渐连成线、聚成团。打头的骑兵小队马蹄扬起碎冰,红旗上“独立团”三个大字在风中猎猎作响。

“回来了!”炊事班老周举着擀面杖冲出门,锅里炖着的羊肉咕嘟冒泡。张大彪戴着那顶洗得发白的帽子,骑着高头大马一马当先,身后跟着黑压压的队伍。

战士们穿着缴获的日军棉衣,背着长短不一的枪支,腰间的手榴弹袋鼓鼓囊囊。

“政委!”张大彪翻身下马,皮靴踩得冻土咯吱响,“阳曲县的兄弟们都到齐了!”

他身后转出个精瘦汉子,怀里抱着账本:“报告!半年来,我们收编了三支抗日武装,缴获步枪八百支,子弹五万发,现在实有兵力两千三百七十六人!”

邢副团长挤到跟前,瞪大眼睛:“我的个乖乖!两千多人?这都快赶上一个正规团了!”他扒拉着花名册,手指微微发颤,“还有轻重机枪二十挺,掷弹筒八具……”

正说着,马蹄声由远及近。李云龙裹着军大衣疾驰而来,在队伍前猛地勒马。

他扫过整齐列队的战士,目光落在张大彪身后望不到头的人群上,喉结动了动:“张大彪,你小子从哪变出来这么多人?”

“团长,这半年我们在阳曲县可没闲着!”张大彪咧嘴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先端了鬼子三个炮楼,又收编了‘青山寨’的土匪。

那些兄弟们听说您的名号,抢着要加入独立团!”他摸出本皱巴巴的立功簿,“这是表现突出的战士,您给瞅瞅?”

李云龙翻着本子,突然看到熟悉的名字——虎子的弟弟虎娃,王承柱老家的堂弟铁柱。这些年轻面孔让他想起牺牲的兄弟,眼眶不由得发热。

他合上本子,重重拍了下张大彪的肩膀:“干得好!等开春,老子让你们连扩成营!”

赵刚走上前,接过花名册仔细核对。虽然早从战报中知道各队发展迅猛,但亲眼看到眼前的盛况,仍忍不住心头震动。

记忆中那个在大扫荡后仅剩百人的残团,如今竟如浴火重生的凤凰,羽翼愈发丰满。

“老李,”他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笑意,“照这势头,咱们独立团怕是要让旅部‘眼红’了。”

李云龙哈哈大笑,一把搂住赵刚的肩膀:“眼红?让他们眼馋去!等过了年,老子带着兄弟们再端几个鬼子的老窝!”

他转头对列队的战士们喊道:“都听好了!今晚全团加餐!炖羊肉、蒸白面馍,管够!”

欢呼声顿时响彻云霄。战士们卸下背包,纷纷从怀里掏出“战利品”:有的摸出缴获的日军罐头,有的捧着老乡送的冻柿子,还有人举着自制的鞭炮,非要给团长“热闹热闹”。

炊事班的大锅灶冒起滚滚白烟,羊肉的香气混着柴火味飘满营地。

李云龙站在土坡上,看着忙碌的人群,突然想起半年前那个雪夜——那时他们化整为零,像撒出去的种子;如今归来时,已长成了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老赵,”他递过一碗热酒,“多亏听了你的主意。”

赵刚接过酒碗,望着远处升起的炊烟:“这是兄弟们拿命拼来的。”他目光扫过正在帮老乡挑水的战士,正在教新兵擦枪的老兵,突然感慨,“只要人心不散,独立团就永远是晋西北的‘硬骨头’。”

夜幕降临时,营地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战士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有人拉起缴获的日军手风琴,有人敲着弹药箱当鼓。

李云龙和赵刚坐在高处,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不约而同地想起那些没能回来的兄弟。

“等打完鬼子,”李云龙望着天空,“咱们给牺牲的兄弟建个大坟,立块石碑,让后人都知道……”他的声音突然哽咽,仰头灌下烈酒。

赵刚拍了拍他的背,将酒碗举向夜空:“他们都看着呢。这胜利,咱们替他们守着。”

寒风掠过营地,却吹不散温暖与希望。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惊起一群寒鸦。而独立团的旗帜,在火光映照下猎猎作响,比往日更加鲜艳夺目。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9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