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名义:家里有国服,政坛你得服 > 第33章 势力扩大

第33章 势力扩大


太原城的暮春,柳絮纷飞如雪。聚贤楼二楼雅间内,赵刚展开泛黄的山西地图,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随着呼吸微微晃动。

六名身着便衣的同志围坐在八仙桌旁,他们刚从延安跋涉而来,眼神中透着疲惫却掩不住斗志。

“太原虽是枢纽,但光靠一座城远远不够。”赵刚用红笔在地图上圈出平遥、大同、临汾等重镇,“日军在山西的据点星罗棋布,我们要像钉子一样,插进他们的每一处要害。”

他将一叠银票推到桌中央,“这是启动资金,各自找门路开店,米粮店、布料庄、当铺……什么行当都行,但记住——店面是幌子,情报才是根本。”

最先行动的是老周。这位曾在延安担任炊事班长的汉子,带着两名同志在平遥开了家“福记米行”。

开业那日,他特意雇了十几个伙计敲锣打鼓,米行门口堆着小山般的粮袋,引得百姓纷纷驻足。

暗处,他却与当地粮商暗中接洽,很快摸清了日军的粮食运输路线。半月后,一份标注着“每日卯时三车,押运伪军二十人”的情报,悄然送到了赵刚手中。

大同的“瑞祥布庄”则由女同志阿玉负责。她扮成精明的老板娘,整日周旋在伪政府官员的太太们之间。

某日,一位军官夫人无意间抱怨“丈夫最近总往城西跑”,阿玉笑着递上一匹苏绣,当晚便将这条线索加密传出。三日后,根据地的侦察兵在城西废弃矿洞发现了日军秘密修建的军火库。

随着据点增多,赵刚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联络体系。每个店铺都有专属暗号:米行挂出写有“新米上市”的灯笼,意味着有紧急情报;布庄将褪色的蓝布挂在门首,便是需要物资支援。

各据点之间以“货郎”“脚夫”为掩护传递消息,这些人背着装满针头线脑或山货的担子,行走在山西的沟沟壑壑间,织就一张庞大而隐秘的情报网。

然而,日军也并非毫无察觉。盛夏时节,太原宪兵队突然展开全城大搜查。赵刚得到消息时,一队日军正朝着聚贤楼逼近。

他迅速将重要文件塞进佛像底座,又让阿贵把账本换成假账,自己则换上酒保的粗布短打,提着酒壶穿梭在大堂中。

“统统的检查!”日军曹长踹开雅间的门。赵刚低眉顺眼地凑上去:“太君,小店都是正经生意……”话未说完,曹长的耳光已经甩来,赵刚连忙躲避。

就在这时,龟田的继任者山本小队长走了进来,他曾在聚贤楼喝过赵刚特意准备的“陈年茅台”,此刻摆摆手:“赵桑的店,我的信得过,开路开路!”

危机暂时解除,但赵刚深知,必须主动出击才能打乱敌人的节奏。他召集各据点负责人,制定了一场“连环计”。

首先,让平遥米行故意透露“粮食短缺”的消息,引得日军将原本运往临汾的粮草改道;与此同时,大同布庄散布谣言,称“八路军将袭击雁门关”,诱使日军抽调兵力增援;最后,赵刚亲自出面,与太原的日本军火商接洽,抛出一份假的“军火需求清单”。

一周后,日军的部署彻底乱了套。运往临汾的粮草车队在半路遭到伏击,雁门关守军扑了个空,而军火商按照赵刚提供的清单准备货物时,被突然赶来的宪兵队当成“通敌者”逮捕。

这场精心策划的行动,不仅缴获了大量物资,更让日军内部互相猜忌,草木皆兵。

随着行动屡屡得手,赵刚的地下网络愈发壮大。他开始将触角伸向更偏远的县城,甚至在一些村庄设立了“交通站”。

这些交通站由当地百姓组成,农妇们将情报藏在发髻中,老汉赶着装满柴火的牛车,看似平常的劳作,实则在为抗战输送着“血液”。

延安的会议上,赵刚的名字出现得愈发频繁。“山西的同志们干得漂亮!”伟人在地图上指着那些星星点点的红色标记,“这就叫‘麻雀战’的升级版,日军防不胜防!”

翔宇同志补充道:“赵刚同志建立的商贸情报网,不仅保障了物资,更让我们对敌情了如指掌。”

然而,胜利的背后是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深秋的一个雨夜,临汾的联络点暴露,三名同志被捕。

赵刚得知消息后,连夜调动关系,买通监狱看守,又让外围同志制造混乱。当浑身是血的同志被救出来时,他红着眼眶说:“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但只要还有一个人在,这条战线就不会断!”

山西的大地上,这些隐秘的“店铺”如同暗夜中的星火,看似微弱,却在日军的统治区内生生撕开了一道道口子。

赵刚站在聚贤楼的露台上,望着灯火阑珊的太原城,握紧了腰间的手枪。他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未结束,但只要地下网络还在,胜利的曙光终将穿透云层。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8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