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名义:家里有国服,政坛你得服 > 第34章 小赵,要老婆不要?

第34章 小赵,要老婆不要?


延安的冬夜,窑洞内的炭火噼啪作响。翔宇同志放下电报,目光落在桌角赵刚寄来的密信上。

信中汇报完太原最新情报后,末尾那句“一切安好,唯夜深时偶感孤寂”让他若有所思。第二日晨会上,他望向在座的几位书记:“赵刚同志在太原孤身奋战两年,也该成个家了。”

这话如石子投入湖面。伟人摘下眼镜擦拭,笑着点头:“是该操心!地下工作凶险,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也好有个照应。”

其他书记纷纷附和,当即决定由翔宇牵头,为这位屡立奇功的干将寻一门亲事。

筛选人选的过程严谨而慎重。组织部送来的档案堆了半桌,最终,一个名字让众人眼前一亮——林秋荷,抗大毕业,现任边区妇女联合会干事,曾参与多地妇救会筹建工作,父亲是早期入党的老革命。

“能文能武,性子也泼辣。”翔宇指着档案照片上那位眼神坚毅的短发女子,“和赵刚倒是般配。”

当组织找林秋荷谈话时,她正带着妇女们纺线。听闻来意,脸颊瞬间泛起红晕:“赵刚?我读过他写的《敌后商贸情报网建设经验》,很有见地。”

当晚,她在煤油灯下反复思量,最终在申请书上郑重写下“服从组织安排”。

消息传到太原,聚贤楼的密室里,赵刚握着电报的手微微发颤。窗外寒风呼啸,他却感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自穿越以来,他将全部精力投入战斗,早已把个人私事抛诸脑后。此刻,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在暗巷交易时无人诉说的疲惫,突然有了安放之处。

大婚定在腊月廿三。赵刚交接完手头事务,带着两名警卫员连夜启程。马车颠簸在黄土路上,他摸着怀里藏着的边区政府开具的结婚证明。

想起临行前山本小队长拍着他肩膀道:“赵桑,听闻你要回晋南成亲?大大的喜事!”殊不知,这“回乡完婚”的幌子,实则是他借机传递重要情报的掩护。

延安的窑洞被装点得格外喜庆。同志们凑钱买了红纸,剪出双喜窗花;炊事班杀了两只羊,熬出香浓的羊肉汤。

婚礼当天,赵刚穿着洗得发白却笔挺的军装,林秋荷则身着粗布旗袍,外披一件新织的红毛线衣,发丝上别着自制的布花。

伟人、翔宇等领导悉数到场。窑洞内挤满了人,抗大学员们踮着脚张望,妇救会的姐妹们笑着撒下用山桃花瓣代替的彩屑。

“我宣布,赵刚同志与林秋荷同志的婚礼,正式开始!”翔宇同志的声音压过喧闹,“按照老规矩,先拜天地……”

赵刚与林秋荷转身朝着东方鞠躬,那里是被日军占领的故土。再拜时,他们望向在座的领导,眼中满是感激。

夫妻对拜后,林秋荷轻声说:“往后你在前方冲锋,我守好大后方。”赵刚握紧她的手,想起在太原无数个提心吊胆的夜晚,此刻竟觉得眼眶发热。

婚宴简朴却热闹非凡。有人拉起二胡,有人敲着搪瓷缸当鼓,不知谁起了头,众人齐声唱起了歌。

伟人端着搪瓷杯走来,笑道:“小赵,听说你在太原把日本人和伪军耍得团团转,今天可别被新娘子‘降’住咯!”哄笑声中,赵刚红着脸饮下交杯酒,酒是同志们用野果酿的,酸涩中带着回甘。

当夜,新人的窑洞里点着自制的红烛。林秋荷打开陪嫁的木箱,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物,还有她亲手织的围巾和两双布鞋。

“太原冷,这围巾你带着。”她递过针脚细密的围巾,“布鞋是给你跑路用的,比皮鞋轻便。”赵刚摩挲着鞋底的千层纳线,突然想起独立团的兄弟们,想起平安城战役中倒下的战友。

“秋荷,我常年在敌占区,怕是聚少离多。”他低声道。林秋荷伸手捂住他的嘴:“组织派我来,就做好了准备。你放心,妇救会的工作我不会落下,要是有需要,我也能去太原帮忙。”

她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让赵刚想起第一次在师部争取作战机会时的自己。

婚后第三日,赵刚便要返回太原。临别时,林秋荷将一个油纸包塞进他行囊——是用仅剩的白面烙的饼。

“路上吃。”她踮脚整理他的衣领,“遇到危险,记得家里还有人等你。”赵刚喉头哽咽,只能用力抱抱她,转身踏入风雪中。

回到太原的聚贤楼,赵刚在密室里铺开信纸。他想告诉妻子,窑洞婚礼上的红烛,是他见过最温暖的光;想描述延安的小米粥如何香甜,同志们的祝福如何热烈。

笔尖落下时,却只写了一句:“秋荷,见字如面。等胜利那一天,我们再补一场真正的婚礼。”窗外,太原城的夜空依旧被探照灯割裂,但他知道,心中从此有了一盏不会熄灭的灯。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8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