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名义:家里有国服,政坛你得服 > 第76章 赵刚晋升

第76章 赵刚晋升


京都的春夜裹着料峭寒意,赵刚推开家门时,玄关处暖黄的灯光漫出来,恍惚间竟与南疆战场的炮火形成诡异重叠。

他望着客厅墙上全家福里儿子意气风发的模样,再低头看看公文包里赵继征独臂敬礼的照片,喉结狠狠滚动了一下。

“老赵?”林秋荷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白发在灯光下泛着银光。

这位经历过延安整风、淮海战役的老革命,此刻端着热汤的手却微微发颤——儿子受伤的电报她早已收到,可亲眼见到丈夫带回的战场实录,才真切意识到那场生死考验有多残酷。

“继征跟我说,他是用身体替蒙生挡了弹片。同时蒙生也救了其他人命”赵刚接过汤碗,滚烫的温度透过瓷面灼着掌心,“两个孩子在战壕里啃压缩饼干时,还说等胜利了要一起喝庆功酒。”

他的声音突然哽咽,想起在南疆饭桌见到儿子时,那截空荡荡的袖管随风摆动的模样。

林秋荷在藤椅上坐下,抚摸着丈夫磨破的军大衣袖口:“咱们送孩子上战场那天,我祈求了一整夜。”

她望向窗外摇曳的树影,“可看到战报上三营的战绩,看到继征用独臂坚持指挥,我又觉得......这血没白流。”老妇人的眼眶泛红,却倔强地没让眼泪落下。

深夜的书房里,台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赵刚铺开南疆烈士陵园的设计图,林秋荷默默递来老花镜。

“梁三喜母亲说的对,”赵刚指着图纸上镌刻烈士姓名的纪念墙,“这些用命换来和平的人,值得最好的安歇之所。”两人就着冷茶讨论抚恤金细则,直到晨光爬上窗棂。

次日清晨,赵刚踏入紫光阁时,会议室内气氛肃穆。红木长桌上摆着现体检报告。

这位老人正用颤抖的手整理文件,白发比三个月前稀疏了大半。

“同志们,”老人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医生说我这副老骨头撑不了多久了。我深思熟虑,推荐赵刚同志接过我的担子。他在户部数年,把国家财政打理得井井有条;战时又能深入前线,知道战士们需要什么。”

他咳嗽几声,从文件堆里抽出一叠群众来信,“看看这些,老百姓都在夸他给靳开来这等英雄正名,夸他把烈士后事办得妥帖。”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军部尚书率先打破寂静:“老赵确实有担当,当年力排众议给前线增派物资,才让部队撑过最艰难的时刻。”

礼部部长推了推眼镜:“他在国际舆论场为战士们发声那次,连西方媒体都挑不出刺。”

但仍有几位尚书面露犹豫,提出了一些顾虑。就在气氛僵持之时,一直静静聆听的老政委缓缓抬起头。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赵刚身上,沉声道:“我同意他举荐。小赵在南疆的作为,我都看在眼里。他既有在后方运筹帷幄的能力,又有在前线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担当。更难得的是,他心里始终装着百姓,装着那些为国家流血牺牲的英雄。这样的人,堪当大任。”

老政委的话如同一锤定音,会议室里再无异议。表决器的红光依次亮起,九盏绿灯在晨光中格外耀眼。

散会后,赵刚独自站在廊下。春风卷起他的衣角,远处传来长安街车辆驶过的轰鸣。

回到家里,桌子上摆放的是赵继征发来的照片——他正在烈士陵园教新兵擦拭墓碑,独臂挥动扫帚的姿势依旧利落。

“爸,您看,小北京也来了。”照片附注写道,“他说要替所有烈士守好这片土地。”

赵刚望着照片,视线渐渐模糊。67岁的他想起19岁那年第一次参加革命运动,后来见到了老伙计李云龙。后面想起无数个为军饷彻夜核算的深夜,想起南疆庆功宴上梁三喜母亲说的“国在家就在”。

此刻,故宫角楼的飞檐划破云层,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迈向新的征程——这副肩膀,从此要扛起整个国家的重量。

当晚,林秋荷为他熨烫新做的中山装。“当年在延安,你说要让老百姓吃饱饭。”老妇人将衣领整得笔挺。

“现在当了大官,可别忘了这句话。”赵刚揽过老伴的肩膀,窗外万家灯火璀璨,如同战士们未熄的英魂在人间长明。

次日清晨,龙国向百姓宣告。电视画面前,靳开来抱着女儿跳脚:“看,这就是给我颁奖的首长”

梁三喜母亲摸着电视屏幕喃喃:“好人呐,该坐这个位置。”而在南疆的烈士陵园,赵继征和小北京站在纪念碑下,军礼敬向北方的天空——那里,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也是父亲即将为之倾注全部心血的热土。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3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