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经济特区
1980年初春,京都会议堂的玉兰树刚抽出嫩芽,九人会议室内却已蒸腾着热烈的讨论气息。
新任户部尚书刘振华将一叠厚厚的调研报告摊开在会议桌上,照片里深圳渔村的低矮茅房与香港高楼大厦的霓虹形成刺眼对比,引得众人纷纷俯身细看。
“同志们,”刘振华推了推黑框眼镜,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我提议在东南沿海试办经济特区。借鉴香港、新加坡的经验,划出特定区域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
他的话被国防部长的质疑打断:“老刘,这不是走z线?万一被西方钻了空子......”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赵刚摩挲着茶杯,想起穿越前见过的深圳崛起奇迹,正要开口,却见老政委轻叩桌面。
老人历经沧桑的脸上泛起罕见的锐利光芒:“当年搞土地改革、公私合营,不也有人说是‘离经叛道’?”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咱们最该学的就是实事求是!东南沿海守着金山讨饭吃,不就是缺个破局的胆气?”
叶将军摘下军帽,雪白的鬓角在灯光下发亮:“老政委说得对!我儿子在广东当副省长时就提过,香港的电子表厂子,三个月产量顶咱们国营厂一年!”
他爽朗大笑,“要是特区能成,咱们的战士以后也能戴上自产的好手表!”
会议从午后持续到深夜。赵刚在关键时刻补充:“特区建设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大胆开放,也要守住底线。建议成立专项小组,由纪委全程监督资金流向。”
老政委重重拍板:“就这么定!第一站,先在深圳、珠海试试水!”
散会后,赵刚在走廊拦住即将退休的叶将军:“老哥哥,晓薇最近总念叨您。”叶将军摆摆手,军装上的勋章微微晃动:“让孩子们好好过日子。我这把老骨头该给年轻人腾地方了。”
他望向远方,“听说徐老头要回山东老家种苹果树,我打算去海南看看,说不定能给特区建设提提建议。”
半个月后,任命文件正式下达:叶将军之子叶明远升任广东省省长,主抓特区筹建工作;叶、徐两位将军光荣退休。消息传开那天,九连的老兵们在京郊的小饭馆摆了桌酒。
靳开来举着二锅头晃到赵蒙生面前:“指导员,还记得咱们在南疆啃的压缩饼干吗?现在要搞特区,指不定以后能顿顿吃上红烧肉!”
而在深圳蛇口的滩涂上,叶明远卷起裤腿站在齐膝的海水中,身后是密密麻麻的测量队。
海风裹挟着咸腥扑面而来,他望着对岸的香港灯火,对身旁的干部说:“三个月内,必须把三通一平搞定!”当晚,他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给父亲写信:“爸,这里的每一粒沙子,都可能是未来的高楼基石。”
与此同时,赵刚的办公室彻夜亮着灯。他反复审阅特区税收、外汇管理条例,批注栏里写满蝇头小字。
林秋荷端来热粥时,正听见他对着电话那头叮嘱:“特区不是法外之地,走私、投机倒把的苗头必须扼杀在摇篮里!”
退休后的叶将军和徐将军并未闲着。两位老人带着老花镜研究特区规划图,在地图上画满红圈。“这里该建港口!”
“电子工业区要和居民区隔开!”他们的建议被汇总成厚厚的册子,送到老政委案头时,老人红着眼眶说:“这哪是退休,分明是换个战场接着拼!”
1980年8月,全国会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消息传来的那个清晨,赵刚特意去了趟天门广场。
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想起南疆战场上战士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打开信封是赵振邦寄来的照片——贫困县的果园里,果农们正将第一批外销的苹果装车,箱子上印着“特区专供”的字样。
这一年深秋,叶、徐两位老将军的退休仪式在八一大楼举行。当军乐队奏起《夕阳红》时,叶将军望着台下年轻军官们朝气蓬勃的面孔,转头对徐将军笑道:“老伙计,咱们这代人的仗打完了,该看孩子们在经济战场上冲锋了!”
徐将军点点头,目光坚定:“只要国家需要,咱们这些老家伙随时能再扛枪!”
夜幕降临,中枢的灯光与远处长安街的霓虹交相辉映。赵刚站在窗前,手中的钢笔悬在特区建设规划图上。
笔尖落下的瞬间,仿佛能听见南海之滨,改革的浪潮正汹涌而来。而九人会议室内的那场争论,那些拍板定论的瞬间,终将化作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星辰,照亮这片土地新的征程。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3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