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一年镇长二年党,三年就是副县长
青岩镇的蝉鸣声里,赵立春蹲在合作社的鸡舍前,仔细查看新引进的芦花鸡生长情况。
阳光透过竹编顶棚洒在他肩头,晒得褪色的衬衫后背洇出大片汗渍。技术员小跑过来汇报:“赵书记,这批鸡苗存活率超过98%,比预期高出15%!”
他直起腰,抹了把汗,眼角的笑纹里藏着欣慰。
这一年,青岩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标准化的生态茶园延绵十里,仓库拔地而起,电视里面,村民们操着方言推销风干鸡和高山茶,订单像雪片般飞来。
镇财政收入突破十万大关,家家户户的小楼亮起了霓虹灯,连最偏远的自然村都通了电视。
喜讯一个接一个传来。先是省农业厅授予青岩镇“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称号,紧接着,岩台市将这里定为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点。
当“全国模范脱贫镇”的牌匾送到镇政府时,老周大爷颤抖着双手抚摸鎏金大字,突然嚎啕大哭:“咱们青岩镇,真的熬出头了!”
然而,就在全镇沉浸在喜悦中时,一纸调令打破了平静。赵立春要升任岩台市金沙县副县长,主管全县农业农村工作。
得知消息后,他第一时间向县委提交了推荐报告,力荐与自己搭班子多年的现任青岩镇镇长接任镇党委书记一职。
“他熟悉镇里的每一寸土地,了解每一位乡亲的需求,青岩镇的未来需要这样扎根基层的带头人。”在推荐材料中,赵立春这样写道。
消息传开的那天,镇政府大院被挤得水泄不通。妇女们抹着眼泪往他手里塞煮熟的鸡蛋,老人们握着他的手反复叮嘱:“到了县里,可别忘了青岩镇的土啊!”
也有人拉着他问新任书记人选,当得知是大家熟悉的老镇长时,纷纷点头:“赵书记选的人,我们信得过!”
临走前的那个夜晚,赵立春独自沿着“立春路”走了一遍又一遍。月光下,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每一块石头都凝结着他和乡亲们的汗水。
路过老周大爷家时,窗子里飘出熟悉的茶香,他听见屋内传来叹息:“这孩子,要是能多留几年该多好......”
启程当日,天还没亮,镇政府门前就站满了人。
老会计老王头捧着镇志,非要把赵立春在任时的功绩逐字逐句念给他听;村小的孩子们举着亲手画的画,上面歪歪扭扭写着“赵老师再见”;就连平日里最腼腆的绣娘,也红着脸塞给他一双绣着山茶花的鞋垫。
赵立春站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喉咙像被堵住了似的发不出声。
他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那些熟悉的面孔——晒得黝黑的茶农、精明能干的合作社带头人、跟着他修路的壮小伙......每一个人都曾和他并肩作战。
“乡亲们!”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虽然我要去县里工作,但青岩镇永远是我的家!”
他举起手里的笔记本,“这里记着咱们没完成的计划,茶叶深加工产业园、乡村旅游综合体,这些事我一刻都不会忘!新任书记是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过的老伙计,我相信他能带着青岩镇更上一层楼!”
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老周大爷挤到台前,把一袋新炒的茶叶硬塞进他手里:“娃,到了金沙县好好干!要是有人敢难为你,就说青岩镇的老少爷们儿不答应!”
车队缓缓启动时,赵立春摇下车窗。只见送行的队伍沿着“立春路”延伸出去,一眼望不到头。
有人举着“常回家看看”的横幅,有人抹着眼泪挥手,孩子们追着车子跑了好长一段路。
他的视线渐渐模糊,抬手擦了擦眼睛,摸到口袋里还揣着乡亲们塞的各种小物件——一把酸枣、几颗花生、一枚带着体温的鸡蛋......
到金沙县报到后,赵立春迅速投入工作。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青岩镇的全景图,每天上班前,他都会对着图看上好一会儿。
在第一次全县农业工作会议上,他拿出的不是官样文章,而是厚厚一摞在青岩镇实践过的经验总结:“发展农业,不能光靠口号,要脚踏实地,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闲暇时,他经常接到青岩镇的电话。老周大爷会絮絮叨叨说新茶的长势,合作社的负责人来请教技术难题,新任镇党委书记也会定期汇报镇里的发展规划。
每当这时,他总会想起离开那天的场景,想起乡亲们饱含期待的眼神,心中便涌起一股力量。
“立春啊,在县里好好干。”爷爷赵刚的电话适时打来,“记住,官越大,责任越重。青岩镇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赵立春握紧听筒,望向窗外金沙县广阔的田野,重重地点了点头。
此去山高水长,但他知道,无论走到哪里,青岩镇的那片土地,那些乡亲,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也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所在。
而他与青岩镇的故事,也将如同“立春路”上的石板,深深镌刻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激励着更多人奋勇前行。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2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