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感情升温
三月的金沙县褪去了冬寒,双河桥镇的田野间泛起点点新绿。赵立春站在新建成的农业技术推广站门口,望着远处蜿蜒的河道,衣兜里的传呼机突然震动起来——是陈知夏抵县后让招待所转接的消息。
“赵县长,陈研究员的车到镇口了!”技术员小王踩着二八自行车,车铃摇得叮当响,后架上绑着的草帽歪在一边,“好家伙,她带了整整三卡车的实验设备!”
赵立春快步迎上去,春风卷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公路转角处,几辆印着“中科院”字样的解放牌货车缓缓驶来,打头的北京吉普车窗摇下,陈知夏探出身,鬓角的发丝被风吹得凌乱,眼睛却亮得惊人:“立春,我把微生物实验室搬到你家门口了!”
车门打开,陈知夏穿着白大褂跳下车,怀里还抱着个铁皮恒温箱。赵立春伸手接过箱子,触到她指尖的凉意:“怎么穿这么少?金沙县的春寒可厉害。”说着便要脱外套,却被她拦住。
“别浪费时间!”陈知夏拉着他往田埂走,“我在飞机上看了气象预报,未来三天是菌剂大田试验的最佳窗口期。走,去咱们的‘战场’!”
推广站后的试验田里,早已支起白色的观测棚。陈知夏指挥着工作人员安装设备,白大褂下摆沾满泥土也浑然不觉。
赵立春站在一旁,看着她专注调试显微镜的侧影,突然想起初次见面时她在茶馆里的模样——那时的清冷温婉,此刻化作了科研工作者的飒爽英姿。
“立春,过来!”陈知夏的声音传来,“这片茶园土壤板结最严重,先用A组菌剂试试。”
她递过一支玻璃注射器,透明的液体里,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正在活跃游动,“记住,要在根系周围呈扇形注射,就像这样......”
两人跪在田垄间,一递一接配合默契。春日的阳光渐渐毒辣,陈知夏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发梢黏在脸颊上。
赵立春掏出帕子想替她擦汗,却被她笑着躲开:“别捣乱,这可是关系到几千亩茶园的收成!”
夜幕降临时,煤油灯下的试验数据终于采集完毕。陈知夏瘫坐在田埂上,望着满天繁星长舒一口气:“要是这次成功,不仅能改良土壤,还能减少60%的化肥使用量。”
她转头看向赵立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立春,你知道吗?和你一起在田野里做研究,比在实验室里快乐一百倍。”
赵立春心跳漏了一拍,握住她沾满泥土的手:“等项目落地,我要在全县推广,让每个农民都用上咱们的技术。”
他突然想起什么,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来之前,大娘让我给你带的桂花糕,还热乎着。”
陈知夏接过糕点,咬下一口,甜蜜的香气在口中散开。远处传来乡村夜校的读书声,混着虫鸣蛙叫,织成金沙县独有的春夜乐章。
她靠在赵立春肩头,轻声说:“其实我爷爷听说我来金沙县,特意让我带句话——‘好学问要长在泥土里’。”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几乎形影不离。白天,陈知夏泡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赵立春则坐着县车队的老解放车,穿梭于各个村镇协调菌剂推广事宜。
夜晚,他们挤在推广站点着油灯的办公室里,一个在拨弄数据,一个在方格纸上批阅文件,偶尔抬头对视,相视一笑便胜过千言万语。
有次暴雨突至,陈知夏担心试验田被淹,披着蓑衣就往田里跑。赵立春发现后,举着油灯冲进雨幕,看见她浑身湿透却死死护着陶制培养罐的模样,既心疼又感动。
那天晚上,他守在她床边,看着退烧草药起了效,听着她迷糊中念叨着“菌剂配方”,忽然觉得,眼前这个执着于科研的姑娘,早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随着婚期临近,金沙县的百姓也察觉到了他们的喜事。茶农老周带着乡亲们送来自家晒的笋干、腌的腊肉,非要给“准县长夫人”尝尝。
县中学的孩子们用野花编了花环,说要送给最美的科学家阿姨;就连平日严肃的县财政局局长,也悄悄问赵立春婚礼缺不缺经费。
“你看,全县都在催咱们结婚呢。”陈知夏晃着老周送的笋干,笑得眉眼弯弯。她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却更显健康明媚,“不过说真的,等婚礼结束,我想在金沙县建个永久性实验室,把科研成果真正扎根在这里。”
赵立春将她拥入怀中,感受着她发丝间淡淡的茶香:“好,以后这里就是我们共同的家。
我管民生,你管科技,把金沙县变成全国闻名的生态农业县。”
窗外,双河桥镇的灯火渐次亮起,试验田里的煤油灯闪烁着微光。三个月的朝夕相处,让两颗心越靠越近。
他们不再只是相亲认识的未婚夫妻,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是彼此理想路上最坚定的同行者。
而即将到来的婚礼,不仅是爱情的见证,更是他们向这片土地许下的,用一生践行的承诺。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0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