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拥兵三十万,我东北军誓死抗战! > 第51章 有内鬼!

第51章 有内鬼!


当即抓起电话,厉声下达命令:“立刻电令胡综南第一师,星夜兼程,赶赴黑石关!”

“就按……就按张汉卿在电报里说的方案布置!山炮、骑兵,都给我用上!要快!”

5月23日,捷报传回。

中央军依计在黑石关设伏,待冯部先锋旅进入峡谷后,山炮齐鸣,准确命中随行的辎重车队,顿时人仰马翻,乱作一团。预先埋伏的骑兵趁势冲出,截断退路。

孙良诚部猝不及防,溃不成军,死伤逾千,狼狈退守汜水。此役,中央军以极小代价,重创冯部先锋,有效迟滞了其东进步伐。

总统府内,常申拿着胡宗南发来的详细战报,再次展开那封已然起皱的密电。他的手指反复摩挲着电文上“黑石关”三字,沉默良久。

最终,他抬起头,望向北方,语气复杂,却已全无之前的轻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忌惮与重新评估:

“这个张汉卿,倒真有鬼神莫测之能。看来,对东北,须得重新审视了。”

“还有,给汉卿回电,就说……密报精准,此战多亏了他。”

“是。”后者应下。把那两封密电从公文堆里抽出来,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贴身的文件袋里。

常申此时才意识到,远在奉天的那个年轻人,手中掌握的力量和眼光,或许比他想象的,要可怕得多。

尤其是对方发来的两封电报,此时还有一封没有应验,如果一切都如张汉卿所料,那可真是给他帮了大忙。

他抚摸着下巴上的胡茬,琢磨电报背后的深意。

这不仅仅是一份人情,更是一次不动声色的实力展示。

黑石关大捷的余波尚未平息,时间已悄然滑入六月初。

果然,如同张汉卿第二封密电所预言,冯玉翔部为阻挡中央军北上,于六月初炸毁了黄河铁桥的关键桥段,其中第54、57孔受损最为严重。

然而,早有准备的常申已命工兵部队依照张汉卿所提供的“帆布气囊浮桥”方案,在防御相对薄弱的花园口河段日夜赶工。

浮桥如期架成,中央军主力得以迅速渡河,出其不意地迂回包抄,彻底打乱了冯玉翔的沿河防御体系。

接连两次料事如神,让常申在金陵总统府内,对那几封来自奉天的电报彻底刮目相看。

他拿着前线发来的捷报,再对比张汉卿的密电,心中最后一丝疑虑尽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

既有对精准情报的感激,更有对张汉卿手段的深深忌惮。

“这份人情,欠得不小。”常申对身旁的心腹幕僚叹道。

他深知,若无这两次关键指点,中央军即便能胜,也必然付出更大代价,战事迁延更久。

于是,当手下再次呈上关于催促东北方面就滨绥铁路问题采取更强硬态度的议案时,常申只是摆了摆手,将文件轻轻推到一旁。

“东北局势特殊,汉卿自有考量,此事……暂且不必再催了。”

这一句“不必再催”,意味着金陵在对熊国这一敏感问题上,暂时给予了张汉卿极大的自主权和沉默的背书。

七月,中原战事暂告一段落。

在军事上接连受挫、内部又因情报屡屡泄露而疑虑重重的情况下,冯玉翔见联晋之势已破,败局已定,不得已通电下野,宣布释兵权归隐。

这场轰动一时的“冯常战争”以常申的中央军获胜而暂时平息。

然而,稍有见识的人都明白,这仅仅是暴风雨间的短暂宁静。

冯玉翔实力犹存,阎百川仍在观望,桂系亦未伤筋动骨,各方与中央的根本矛盾丝毫未解。暂时的休战,不过是下一场更大风暴的酝酿期。

最憋屈的莫过于老冯。

他退居幕后,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己的每一步棋都仿佛被对方提前洞悉。

“有内鬼!定然是出了内鬼!”

他怒不可遏,下令对西北军高层及情报系统进行彻查,一时间内部人心惶惶,相互猜忌。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双能穿透战场迷雾的“眼睛”,竟远在千里之外的奉天城。

至此,中原大地的硝烟暂时散去,恢复了一种脆弱的平静。

而在这场隔空博弈中,张汉卿未费东北一兵一卒,仅凭数封电报,便极大地削弱了潜在对手西北军,巩固了常申对他的信任。

并为东北解除了来自南方的压力,赢得了专注内政和应对东瀛的战略主动权。

帅府书房内,张汉卿收到关内战事平息的消息,只是淡淡一笑。

他的目光,自始至终都在发展自身和应对鬼子身上。

……

……

平静的时光如同白驹过隙,转眼而逝。

当奉天城迎来1930年的第一场雪,张汉卿站在帅府的楼顶露台,俯瞰着这座在寒冬中依旧蒸腾着工业热力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

今天,是1月10日。

距离他魂穿至此,执掌这东北乾坤,已整整过去一年。

一年光阴,这片黑土地已然焕发出迥异于前的生机。

而这变化的引擎,首推在张汉卿亲自引领下脱胎换骨的奉天兵工厂。

巨大的厂房内,机床轰鸣,钢铁交响。

曾经型号繁杂、生产低效的混乱局面早已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流水线上标准化的高效产出。

过去的十二个月里,兵工厂交出了一份足以令全国侧目的成绩单:

重火力:月产5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25门兼具野炮灵活与榴弹威力的77毫米野榴炮。

曲射利器:月产20门150毫米重迫击炮,足以在连级单位提供强悍的压制火力,而高达400门的60毫米迫击炮月产量,更是能够将“迫击炮到班”的构想变为现实。

自动火力:月产50挺12毫米“狂风”重机枪与100挺捷克式轻机枪,构成了绵密的火力网。

单兵武装:5000支性能优异的“辽十八式”步枪,源源不断地装备部队。

更令人惊叹的是弹药产能:月产5万发迫击炮弹、2万发野榴炮弹,子弹产能更是突破千万发大关!

尤其重要的是,由于150迫击炮射程可观,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山炮的功能,兵工厂果断暂停了山炮的生产,全力保障核心炮种,使得火炮总产能竟已超过了国内其它所有兵工厂的总和。

精简型号、统一后勤的战略优势,在这一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088/4368317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