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欧洲火箭之父
一提到技术方面的问题,他直接打开了话匣子:“无线电方面,我计划在机翼内埋设了一点五米长的铜质单极天线,外覆酚醛树脂蒙皮。”
“这不是简单的加长,而是结合中波电台特性做的阻抗匹配设计。您知道,中波波长三百到一千米,理论上四分之一波长天线要七十五米。”
“但通过加载线圈,我们把实际长度压缩到一点五米,辐射效率能达到六成以上。”
他说话间拿出一份草图,指着上面机身背部凸起的流线型罩子:“这个整流罩里藏着环形测向天线,直径八十厘米,配合地面信标台能实现八十公里内的无线电导航。”
“参考日耳曼‘陀螺罗经’技术,我们在奉天、锦州等地建立了五个中波信标站,战机接收到两个信标的信号夹角,就能在航图上确定位置。”
“这可比传统的地标领航法可靠多了,雨天也能正常工作。”
邢契莘说话时,语气中透露着强烈的自信。
航空总局这两年多的积累,供应链、生产线、飞行员、甚至连冶金化工,都是搞“海东青”的底气。
张汉卿闻言露出笑容:“很好,看来两年之内,就有望让新飞机定型量产。”
邢契莘站起身,用力敬礼:“少帅放心!有这一百五十万每年的经费,再加上总局的底子,还有您给的技术方向,我有信心年底前做出十四缸星型机样机,争取明年就让‘海东青’飞起来!”
“到时候,咱们的战机不仅能守东北的天,还能主动出击,跟鬼子的战机硬碰硬!”
张汉卿看着他眼里的光,拿起窗台上的游隼模型,递了过去:“有信心是好事,不过科学之事,自当严谨。你把控着点,千万不要因为心急闹出什么乱子。”
“这次你们航空总局的时间很充裕,要钱我给钱,要人我给人,国内的人才不够我就到国外去挖。”
“我只有一个要求:借研发这款战机的机会,带动整个东北航空工业的进步,将其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将来打仗的时候,咱们才不会受制于人。”
邢契莘双手接过模型,眼神中满是振奋,严肃地回应:“明白,学耕定不负少帅重托。”
他走出帅府时,阳光正好,他把模型抱在怀里,脚步轻快,口袋里的亚麻布样品蹭着掌心,像是在提醒他:这场关于天空的梦想,终于有了扎实的地基。
接下来一段时间,不光航空总局的人忙,就连张汉卿这个总司令都忙碌起来,天天盯着“星火计划”招揽人才的进展。
这两年受大萧条影响,全球经济都不太好,但却歪打正着,恰好给了东北延揽人才绝佳机会。
延揽的欧美人才当中,不乏航空、机械等方面的专家,更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
……
1931年5月。
日耳曼帝国。
铂林的冷雨连下了三天,雨点砸在威廉大街旁公寓的玻璃窗上,晕开一片片灰蒙的水痕。
陈默拢了拢风衣领口,手里攥着一张揉得发皱的地址——这是滨城尤太商会转来的,赫尔曼・奥伯特的住处。
他是“星火人才计划”的秘密代表,对外身份是沪城荣记洋行的“纺织设备采购专员”,口袋里揣着的不是订单,而是一张用美元结算的聘书。
敲开三楼的门时,陈默闻到了一股淡淡的煤烟味,混着旧纸张的霉味。
被张汉卿称为“火箭专家”的奥伯特站在门后,个子很高,肩膀却有些佝偻,褪色的羊毛西装袖口磨出了毛边,眼镜片上沾着灰尘。
“您是?”他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德语口音,声音沙哑。
“我是陈默,受一位匿名企业家委托,想和您谈谈科研合作。”陈默递过名片,目光扫过客厅。
墙角的简易风洞只剩下空架子,桌上摊着本翻开的数学课本,旁边是一叠家教预约单,最下面压着一张好似学费催款单的纸,红色印章格外刺眼。
“听说您最近在找合适的研究方向?”
奥伯特早知道会有访客登门,于是神态自然的让开身位,让他坐在吱呀作响的旧沙发上,给搪瓷杯倒了半杯冷咖啡。
“谈不上研究,现在只想让女儿下个月能去学校。”
他指了指墙上的《通向航天之路》手稿,“协会散了,出版社不接我的书,连做试验的钢管都卖了。”
“您知道吗?上周我的学生去了熊国,还有人去了米国,留在国内的,要么是些热血分子,要么像我一样做家教。”
窗外隐约传来街头流浪者的乞讨声,奥伯特的声音低了下去,“这不是搞科研的地方,是坟墓。”
陈默没急着提条件,先从公文包掏出十张20美元的大额钞票,放在桌上:“这是我雇主给您的‘见面礼’。”
他看着奥伯特瞳孔微缩,继续道:“我雇主在远东有片‘试验基地’,知道您研究火箭,想请您去主持一个‘推进系统项目’。”
“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您想研究民用还是军用,全凭您的意愿。”
奥伯特手指摩挲着钞票边缘,没说话,眼神里带着怀疑。
当下日耳曼国内恶性通货膨胀,马克几乎沦为废纸,只有跟黄金挂钩的英镑、美元算是主流硬通货。
正常情况下,在日耳曼一名普通工人的月薪大概20美元,可实际上,这样的工资,已经很久没人能拿到了。
如今对方一出手就是十张,这“见面礼”贵重得让他有点不敢拿。
“待遇方面,”陈默掏出聘书,推到他面前,“月薪200美元,按季度预付,直接存入您指定的瑞士银行账户,这是国际上的硬通货,够您全家过体面的生活。”
他顿了顿,报出的数字让奥伯特猛地抬头:“当下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一天一个样,但即便按照管制汇率来算,200美元也是您现在月薪的42倍。”
“而且我们承诺,只要您应聘这个工作,全家人都可以一起搬迁过去,我们将额外支付5000美元的安家费。”
“五千……美元?”奥伯特听到这个数字,双眼瞬间睁大。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088/4368312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