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拥兵三十万,我东北军誓死抗战! > 第116章 穿透阴霾的大捷

第116章 穿透阴霾的大捷


1月21日。

沪城停战谈判会场。

东瀛代表武藤新一依旧试图保持强势,坚持要求“粤军撤出沪城”。

陈真如身着笔挺的军装,目光如炬,毫不退让地反驳:“武藤先生,率先挑起战端,悍然攻入我国领地的,是贵国军队!”

“按照国际公理,理应无条件撤军的,是你们!”

谈判桌下,前线零星的交火和粤军寸土不让的姿态,以及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都在挤压着东瀛的底线。

漫长的十余天‘边打边谈’过去。

1932年2月1日,最终的停战协议终于艰难落地:

双方于即日起全面停火。

东瀛撤出血浦口、铁沪关等所有前期攻占的华界区域。

东瀛仅可保留在沪公共租界内的“防卫部队”,人数不得超过两千人。

粤军保持原有驻地不变。

金陵国府承诺,不向沪城增派中央军。

东瀛放弃此前提出的“沪城驻军协议”无理要求,并象征性赔偿“兴亚粮行”火灾损失五十万银元。

至于最重要的“承认非法武力行为”的条款,在东瀛的强硬坚持和常申的软弱妥协下,最终未能写入协议。

这份协议,对于野心勃勃的东瀛帝国而言,无疑是一次战略上的失败。

他们未能实现战略目标,反而在国际上声名狼藉。

而对于夏国,尤其是浴血奋战的粤军和背后的支持力量而言,这是一场用勇气和智慧换来的、来之不易的胜利。

它像一束光,穿透了“与东瀛开战必败”的阴霾,照亮了无数国人前行的道路。

……

此时的沪城。

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粤军的营地就被百姓们围得水泄不通。

穿着蓝布棉袄的妇人提着装满馒头的篮子,学生们扛着自制的锦旗,就连租界里的华人商户也推着小车送来药品和绷带。

“粤军威武!”“抗倭英雄!”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淹没了营地周围的喧嚣。

陈真如站在营地的高台上,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微微发热。

参谋递来的战报上,一串数字格外醒目:沪城之战持续月余,我军共击毙东瀛士兵5300人,击伤9200人,击毁坦克12辆、大炮15门、内河炮舰3艘。

而粤军自身仅阵亡2300人、受伤3700人。

“多亏了东北军的武器支援,不然咱们的伤亡起码要翻一倍。”蒋憬然走到他身边,语气里满是感慨。

几天后,粤军庆功大会在沪城体育场召开。

当陈真如上台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他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台下的士兵和百姓,声音洪亮而坚定:

“此战证明,东瀛军队——绝非不可战胜!”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如今夏国内部思想并不统一,很多军政高层都认为两国工业实力差距过大,若我国贸然与东瀛开战,必败。

甚至不少悲观者跟鬼子暗通款曲,出卖情报,只为打压国内那些“政见不合之人”。

买办阶级的软骨病,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好在不论是在之前的奉天,还是近日的沪城,东瀛的阴谋都没有得逞。

这一战绩,直接让很多恨国党闭上了嘴。

台下,掌声和欢呼声持续了许久,甚至传到了金陵。

迫于舆论压力,国府不得不授予粤军“抗敌先锋部队”的称号,常申还特意拨款100万银元作为嘉奖。

而陈真如当初“双倍价钱买武器”的事迹,早已通过报纸传遍全国,成为粤军“有骨气、重情义”的代名词。

不少地方军阀纷纷发电,表达对粤军的敬佩,甚至有人隐晦地提出,希望能与粤军和东北军结成联盟,共同抗倭。

陈真如则是连忙站出来解释“粤军与东北军并无结盟,汉卿此次援助乃为国出力”。

他如今还在中央军这杆大旗之下,若真与东北军结盟,粤军怕是有了取死之道。

而另一边的东北。

对于这种论调,张汉卿则是一笑置之。

以如今东北军的实力,已经无惧常申的猜忌和威胁了。

此时奉天兵工厂的电报室里,电报机“滴滴答答”地响个不停,纸卷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晋绥军要订购5000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还要配套的中间威力弹!”

“滇军想采购200挺暴雨轻机枪,预付了10万银元定金!”

“最豪横的还是粤军,直接打来100万银元,也不挑食,奉天兵工厂给什么他陈真如就要什么。”

电报员念着订单,脸上难掩兴奋。

帅府。

张汉卿坐在办公室里,目光扫过桌上密密麻麻的订单,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沪城之战,成了东北军军工产品的“完美广告”。

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的精准速射、暴雨轻机枪的恐怖压制能力,在实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各路军阀眼热不已。

就连之前库存积压的辽18式步枪,也借着战事的东风卖出不少,上千万发7.92毫米子弹的订单,彻底缓解了兵工厂的库存压力。

“总司令,”门被推开,于学忠大步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顾虑。

“现在各路军阀抢着下单,虽然是好事,但新的枪弹可是我军底牌,咱们把这么好的家伙卖给他们,会不会……影响咱们自己的换装计划?”

“万一将来战事再起,咱们的弹药和武器供应跟不上怎么办?”

张汉卿抬眼看向他,示意他坐下,随后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孝侯,你的顾虑我懂,你且看这个。”

他指着文件上的产能规划,“沪城之战,粤军付的300万银元武器款,加上各路军阀的定金,可不是笔小钱,正好能用来扩充兵工厂的产线。”

“我打算新产线建起来之前,他们就排队等着——三个月是等,半年也是等,毕竟这五六半和暴雨轻机枪,眼下只有咱们奉天兵工厂能造。”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咱们的终极目标始终是联合全国力量抗倭,而不是偏安一隅。”

“俗话说得好,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四流企业输出劳务。”

“在军工领域,我的目标是让奉天兵工厂成为‘做标准’的一流存在!”

(说个事,这本书昨天下午被关小黑屋,晚上修改后复审不通过,现在一直维持停止推进分发的状态。由于复审提交不能太频繁,所以接下来我会尽力改,有可能耽误更新。不过根据我多年出入小黑屋的经验,即便放出来,也还会再关,大家且看且珍惜吧。)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088/4354357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