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让我儿和千千万万的守边将士平安归
东方天际终于泛起一丝鱼肚白,但这光亮非但未能驱散压抑,反而让低垂的乌云显得更加厚重。云层压得极低,仿佛随时都会坠下来,将整座关隘吞噬。在这铅灰色的天幕下,关前的空地上,三万精锐整齐列队,玄甲在稀薄的晨曦中泛着冷冽的光泽,连成一片肃杀的铁色海洋。
士兵们肃立如松,呼吸间呵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氤氲成团。整个军阵寂静得可怕,唯有战马偶尔发出的嘶鸣声划破清晨的宁静,那声音在空旷的关前回荡,更添几分肃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仿佛绷紧的弓弦,一触即发。
军阵前方,三列铁龙快车如同蛰伏的巨兽,黑色的车厢在微光中闪着幽光。这些最新研制的新型战车静静地停驻在那里,蒸汽阀门偶尔泄出一丝白气,发出轻微的嘶声,像是巨兽在沉睡中喘息。车身上凝结的晨露缓缓滑落,在昏暗的光线下如同渗出的冷汗。
一阵寒风自关外吹来,卷起地上的沙尘,打在将士们的甲胄上,发出细密的沙沙声。关墙上的火炬在风中摇曳,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让每个人的脸色都显得阴晴不定。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如同潜伏的敌影,更添几分压抑。
在这片肃杀的氛围中,谢凤卿一身银甲,外披玄色斗篷,缓缓驶过军阵。斗篷上以金丝银线绣着的日月同辉纹样,在昏暗的晨光中若隐若现,仿佛在压抑的天地间点燃了一簇希望的火种。她骑着的白马踏着沉稳的步伐,马蹄落在冻土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在这片死寂中格外清晰。
她目光扫过每一位将士的脸庞,这些年轻的面容在阴沉的天光下显得格外坚毅。他们紧握着手中的兵器,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眼神中既有对战争的警惕,也有对未来的期盼。整个场面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黑云压城的背景下,勾勒出一支即将出征的铁血之师。
"边关告急,叛军作乱!"她的声音清越有力,借助特制的铜制扩音装置传遍全军,"这些叛军,趁着朝廷推行新政,妄图在边关撕开一道口子,破坏我国盛世安宁!"
城墙上下,早已聚集了无数百姓。他们扶老携幼,挤在城墙根、站在山坡上,甚至有人爬上了附近的树杈。有卖炊饼的小贩顾不上照看摊子,踮着脚尖张望;有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激动地挥舞着书卷;有母亲抱着懵懂的孩童,指着军阵轻声解说。
"看啊,那就是我们的摄政王!"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年轻工匠对身旁的同伴说道,眼中满是崇敬,"我曾在工部见过她巡视火器局,那气度,那见识,真是令人折服。"
他身旁的老者捋着胡须,感慨道:"老夫活了六十载,从未见过女子能如此英武。记得她母亲林将军当年也是如此风采,可惜啊..."
不远处,几个商贾打扮的人也在议论纷纷。"这次出征,定能大获全胜。"一个胖胖的绸缎商信心满满地说,"有摄政王亲自领兵,那些叛军不过是跳梁小丑。"
"是啊,"旁边的人附和道,"等边关平定,咱们的商队就能安心通行了。听说摄政王还要修建道路,到时候路修好了通讯便利生意就更好做了。"
“摄政王千岁!”一声带着颤抖却异常坚定的呼喊从人群中传来。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颤巍巍地跪拜下去,她粗糙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面连夜缝制的小型日月旗,旗面上的针脚虽然不甚整齐,却每一针都缝进了她最真挚的期盼。
老妇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肩头打着整齐的补丁,显然是经过精心缝补的。她的脸上布满了岁月刻下的沟壑,每一道皱纹都仿佛诉说着生活的艰辛。然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她那双含泪的眼睛——那泪水并非全然是悲伤,更多的是骄傲与期盼交织的复杂情感。
“我那苦命的儿子,已经在边关驻守整整五年未归了。”老妇人的声音哽咽却清晰,她抬头望向谢凤卿,目光中充满恳切,“去年蛮族来犯,他所在的哨所被围困月余,粮草断绝,他们就靠着啃树皮、饮雪水撑了过来。那次战役,他失去了三位同袍,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肩胛,却始终没有退后半步。”
她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封已经泛黄的家书,纸张因为反复翻阅而显得柔软。“这是他去岁寄回的信,上面写着:‘母亲大人容禀,儿在此守边,虽苦犹荣。每每望见关山明月,便想起家中灯火。然边关不稳,何以家为?儿誓与关隘共存亡,望母亲保重。’”
周围的百姓听到这番话,无不为之动容。几个年轻的妇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男人们则挺直了腰板,眼中流露出对守边军人的敬佩。
“如今叛军作乱,边关再起烽烟。”老妇人的声音突然变得坚定,“但我相信,有摄政王亲自出征,定能平定叛乱,让我儿和千千万万的守边将士平安归来!”
她将手中的日月旗高高举起,那面小小的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这面旗,是我照着官旗的样子,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我要让我儿知道,家中老母虽不能持戈守边,但心永远与他们同在!”
老妇人的话语中,不仅流露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更展现了大燕守边军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崇高精神。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守边将士,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筑起了大燕最坚固的防线。
几个年轻的女子站在人群外围的土坡上,她们身着统一的女学制式襦裙,天青色的衣料在晨光下显得格外清新。这些女子年纪不过二八,却个个眼神明亮,神情中带着寻常闺阁女子少见的坚毅与朝气。她们是京城女学高等科的学生,今日特意告假前来,为的就是亲眼目睹这位改变她们命运的摄政王出征的英姿。
"快看!那就是我们的摄政王!"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少女激动地拽着同伴的衣袖,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她名叫林婉清,是工部侍郎的嫡女,原本该在家中学习女红刺绣,却因女学的设立得以接触算学格物。"她说过,女子不必困于闺阁,也能如男子般建功立业。待我们学成,定要像她一样,为朝廷效力!"
站在她身旁的李素云闻言,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她是商贾之女,原本命运该是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如今却因女学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我昨日在格物课上制出了能测风向的罗盘,"她压低声音,却难掩自豪,"若能用在此次出征中该多好。待我精进技艺,定要造出更精良的器械,助朝廷强军富民。"
稍远处,医科学徒赵静姝静静伫立。她手中紧握着一本《本草纲目》,这是她立誓要修订完善的医书。"摄政王推行女医制度,让我们也能悬壶济世。"她轻声对身旁的同窗说,"待边关平定,我愿请命前往,为将士们疗伤治病。"
姑娘们的议论声渐渐热烈起来。有的说要精修律法,为百姓伸张正义;有的要钻研农学,让天下人免于饥馑;更有志向远大的,直接表示要参与即将开始的世界铁路建设。她们的声音或许还带着少女的稚嫩,但眼中的光芒却无比坚定。
"还记得摄政王在开学典礼上说的话吗?"林婉清突然提高声量,"她说,这天下本该有女子的一半。我们读书明理,不是为了嫁得更好,而是为了证明女子亦能顶起半边天!"
这番话引得周围百姓纷纷侧目。有老者摇头叹息,认为女子抛头露面有违礼法;但也有年轻男子投来赞许的目光。更有些寻常人家的妇人,听着姑娘们的话,眼中渐渐燃起希望的火苗——或许他们的女儿,将来也能有不一样的人生。
当谢凤卿振臂高呼"出发"时,女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踮起脚尖,将这一幕深深印在心底。她们知道,今日所见将激励她们在求学路上更加勤奋。终有一日,她们也要像摄政王一样,用自己的才学为这个时代贡献力量,证明女子亦能撑起一片天地。
朝阳越升越高,将姑娘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在这光明与希望中,她们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那一天。
"凤皇出征,日月同辉!"三万将士齐声高呼,声震九霄,惊起远处林中的飞鸟。这呼声如同惊雷,在群山间回荡,仿佛天地都在为之震动。
百姓们受到感染,也纷纷高呼起来:"凤皇千岁!日月同辉!"声浪一阵高过一阵,连永定关的城墙都似乎在微微震动。有孩童学着大人的样子,举着小手高声呼喊;有老者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作揖;有年轻人挥舞着临时制作的日月旗,场面热烈非常。
朝阳越升越高,金色的光芒洒满大地。在这光明与希望中,谢凤卿拔出桃花剑,剑尖直指北方:"今日,本王亲征,不为开疆拓土,只为守护我盛世安宁之疆土,守护万家灯火!日月旗所至,即为我强国之疆土!犯我疆土者,虽远必诛!"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035/1111108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