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匠火燎原
武昌城西,原本相对僻静的区域,如今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连绵的工坊群落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耸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吐出滚滚浓烟(在可控范围内),
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水轮带动机轴的嘎吱声、以及试验场不时传来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属于工业时代的粗犷交响乐。这里,便是华夏护国军的心脏与利爪——武昌军工总坊。
开封大捷与“华夏护国军”的旗帜,吸引来的不仅仅是文人志士和热血青年,还有一种更为宝贵的力量,工匠。
满清入关,重骑射而轻匠作,许多依靠手艺为生的工匠地位低下,生计艰难。
更别提那“剃发易服”令,对于许多将技艺与祖传规矩、衣冠仪表视为一体的匠人家族而言,更是精神上的摧残。
当“武昌重匠、兴格物、抗暴清”的消息随着商队、流民和敌后尖兵的活动逐渐传开后,一颗颗渴望尊严与用武之地的心,被点燃了。
从苏杭来的丝绸工匠,看到了纺织机械改进的契机;从景德镇逃出的瓷匠,试图在新的窑炉里烧制出更坚固的材质;
从佛山南下的铁匠,带来了精湛的金属处理经验;甚至还有从边陲之地冒险前来的,擅长****、皮革甲胄的少数民族匠人。
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带着各自传承的工具和独门手艺,如同百川归海,涌向了武昌。
军工总坊的负责人阿铁,这位曾经的巴寨铁匠,如今的工部侍郎,看着名册上日益增多的、来自天南地北的匠人名字,激动得手掌都在颤抖。
他亲自站在坊区大门外,迎接每一批新来的匠人,
握着他们粗糙的手,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话语说道:“来了就好!来了就好!这里,手艺就是本事,做出好东西就是功劳!”
一位来自山东的老铸炮匠,看着眼前规模宏大的铸造车间和那奇特的“水泥”高炉,老泪纵横:“俺这手艺,原以为要带进棺材里了……没想到,在这里,还能为咱汉家江山出力啊!”
在这股工匠涌入的浪潮中,一群人的到来,引起了格外的关注。他们衣着朴素,纪律严明,不善言辞却手脚麻利,为首的是一位被称为“墨离先生”的长者。
他们,便是墨家学派的实践派传人。墨家,自秦汉以后几乎绝迹于朝堂,但其“重视实践、兴利除害、精通守城器械与手工技艺”的学问,却在民间以极其隐秘的方式世代传承。
墨离先生便是这一代的钜子(首领),听闻武昌有“兼收并蓄、重用匠人”之风,便带着核心弟子前来。
向拯民闻讯,亲自在经世书院接见了墨离先生。
两人就器械原理、力学结构、标准化生产等话题相谈甚深。
墨离先生惊异于向拯民提出的许多奇思妙想(如标准化零件、流水线作业),
而向拯民则对墨家典籍中记载的早已失传的机械构造和光学原理(小孔成像等)大感兴趣。
很快,墨离先生和他的弟子们便被聘请进入军工总坊,担任“技术顾问”。他们的到来,仿佛给原本主要依靠经验积累的军工生产,注入了一套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
生产效率的革新:
墨家弟子极其注重流程与规范。他们首先从最基础的“雪魄炮”炮管铸造入手。
以往,炮管铸造多凭老师傅的经验,成品率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墨家弟子与阿铁及老匠人们一起,反复试验,确定了铁水的最佳配比、浇铸温度、冷却速度,并设计了标准的模具和测量工具(简易卡尺、规尺),
制定了详细的《炮管铸造操作规程》。单此一项,炮管的成品率和质量稳定性便提升了近三成!
他们还将“流水线”思想细化。原本一个工匠可能需要负责一件武器的多个环节,
现在被分解成制模、浇铸、打磨、钻孔、组装、检验等数十道工序,专人专岗,熟练度飞速提升。
墨家弟子甚至设计了一套利用水力驱动的简易传送带和吊装设备,用于搬运沉重的炮管和原材料,大大减轻了工匠的劳动强度。
武器性能的飞跃:
墨家精通力学与结构。他们对“突火枪”(线膛枪)的枪膛结构提出了改进意见,使得气密性更好,射程和精度进一步提升。
对手榴弹(***)的外壳形状和破片槽进行了优化,使其爆炸后破片分布更均匀,杀伤力增强。
最令人称奇的是,结合向拯民提供的思路和墨家自身的机关术传承,他们竟然真的开始尝试制造一种全新的武器——“火箭”。
不是传统的弓箭,而是依靠火药反推力推进的箭矢,虽然射程和精度还远不如火炮,但其发射时火焰喷涌、啸声凄厉的景象,在试验场上一亮相,就震撼了所有围观者,被视为潜在的攻坚和心理威慑利器。
墨离先生常常亲自蹲在工坊里,满手油污,与普通工匠一同调试设备,讲解原理。
他那句“术之至者,合乎天道,利于万民”的口头禅,也逐渐在工匠中流传开来。
工匠们不再仅仅视自己为“手艺人”,而是“利国利民之技”的传承者和开创者。
在八方工匠的智慧和汗水,以及墨家学派的系统性指导下,武昌的军事工业真正进入了爆发式发展的快车道。
军工总坊的规模一扩再扩,分设了枪炮坊、火药坊、弹药坊、器械坊(负责生产手推车、偏厢车零件等)、以及新成立的“格物实验坊”。
生产效率成倍提升,原本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火炮订单,现在可能只需数周。武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批批崭新锃亮的线膛枪、一门门威风凛凛的雪魄炮、一箱箱威力增强的手榴弹和试验性的火箭,被源源不断地运出工坊,装备到正在轮训的部队和新编练的军团中。
这一日,向拯民在阿铁和墨离先生的陪同下,视察军工总坊。他看着那秩序井然、分工明确的生产线,听着那富有节奏的机器轰鸣,抚摸着刚刚下线、还带着余温的炮管,心中感慨万千。
“阿铁,墨离先生,还有所有在场的工匠兄弟们!”
向拯民的声音在嘈杂的工坊里依然清晰,“你们手中锻造的,不仅仅是杀敌的利器,更是我们华夏护国军的脊梁,
是未来太平盛世的基石!你们的工作,与前线将士的拼杀,同等重要!”
工匠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围拢过来,听着这位大统领的肯定,许多人眼眶湿润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这身“贱业”,竟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尊重。
“继续努力!”向拯民目光扫过每一张饱经风霜却充满干劲的脸,“我们要造的武器,要更好,更精,更多!要让任何敢于犯我华夏之敌,都在我们的钢铁和火焰面前颤抖!”
“谨遵大统领令!”阿铁、墨离先生与所有工匠齐声应和,声音洪亮,充满了自豪与力量。
武昌城西的匠火,已然燎原。这熊熊燃烧的工业之火,正以其磅礴的力量,为华夏护国军这把即将北伐的利剑,淬炼出更加锋利、更加坚韧的锋刃。一个属于工匠的时代,正在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悄然开启。
(https://www.02shu.com/5037_5037945/5028860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