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破冰 > 第七十四章 畅游豫园

第七十四章 畅游豫园


要说上海年味最浓的地方,绝对非城隍庙莫属。

这片包括了城隍庙、豫园、豫园商城等在内的区域北起福佑路,南至方浜中路,东临安仁街,西达旧校场路。

高楼大厦掩映下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不仅给市民和游客们留下了无数美好回忆,也铭刻了上海的文化根脉。

“来来,谁给这位抱小孩的女同志让个座?”

吃完午饭后李国伟要带着小飞去阿红娘家拜年,所以李燕也有了一整个下午的空闲时间,她带着瑶儿走出石库门弄堂,坐上了135路公交车,朝着豫园的方向驶去。

有好心人让座,李燕抱着瑶儿连连道谢,虽然一岁多的孩子已经蹒跚学步,但只要出了门就还是喜欢挂在妈妈的身上。

从杨浦区到城隍庙要开上小一个小时,坐在窗边的李燕难得有机会静下心来欣赏着沿途的城市景色。

这里是她的故乡,许多地方还和小时候一模一样,比如黄渡路上那一排西班牙风格的小洋楼,螺旋式窗间柱,浅黄色水泥卵石刷面,底层清水砖墙,浓郁的异国风情。

又比如和人民公园隔路相望的工人文化宫,从早到晚都是人流如织,各种讲座、活动和演出络绎不绝,是广大劳动者学习娱乐的热门去处。

但如果细细察看,李燕又会发现有很多新东西出现在大街小巷,进口品牌服饰的橱窗、穿着牛仔裤烫着爆炸头的年轻人、商店里五花八门的小型家电。

南边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上海,大到社会环境,小到居民生活,无不跟着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

随着卖票员拉开手边的车窗伸出一支小红旗,公交车缓缓靠站,李燕走下来一看,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豫园的入口。

这座精美江南园林的主人可以追溯到明朝,上海人潘允端辞官回乡,不惜重金请来著名园艺家张南阳为其设计营造了一座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的私家园林。

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弇山园媲美,时人赞曰“东南名园冠”“奇秀甲于东南”。

潘允端本想把这座园林作为他父亲的养老燕居之地,便将此园命名为“豫园”,意为“愉悦老亲”。

后来豫园经历了荒废、易主、战乱等灾祸,豫园这颗江南园林的明珠变得黯然失色,放眼望去多是满目疮痍、颓败不堪。

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开始对豫园进行全面修复。

经过五年的精心施工,修复和重建了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和假山,疏浚了池塘,栽植了大量绿化,终于让这座园林恢复了往昔的样貌。

今天李燕和瑶儿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游览历史悠久的豫园灯会。

作为从道光二十九年就流传至今的传统民俗活动,豫园灯会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衰弱和文革期间暂停后,于1979年开始重新举办

它在时间上与城隍庙庙会相互承接,在形式内容上相辅相成,俨然成为了新春佳节里上海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79年的时候李燕已经人在北京,所以虽然经常从父母那耳闻一二,但自己却从来没有真正来逛过,这次“忙里偷闲”,便想带着瑶儿来体验年俗氛围,也再为自己的小家祈祈福。

跟着人流从入口进来,映入眼帘的就是两百多米长的“灯谜街”,红色的灯笼挂在两侧,内里藏有一千多道谜题,题目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的吟诗作对,也有现代的脑筋急转弯。

有很多市民在此驻足尝试破解灯谜,但看那“抓耳挠腮”的样子便知道过程似乎并不顺利。

李燕也是难得凑起了热闹,靠近其中一对老夫妻偷看了眼他们的谜面,发现是:“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疼,眼泪流(打一日常用品)。”

“应该是蜡烛吧。”

就这么只看了一眼,李燕便想出了答案,恍然大悟后的老夫妻连连拍打自己的额头,直呼原来这么简单却完全想不到。

“小姑娘,小姑娘,帮我们看看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

旁侧的另一位爷叔也被灯谜困扰许久,看到李燕如此厉害,当即跑过来寻求帮助。

“头上亮光光,出门就成双。背上缚绳子,驮人走四方(打一日常用品)?”

“这应该是皮鞋,每次我们穿着出门都要成双,而且还得擦得光光亮。”

又是“秒答”,到底是人大的高材生,这种程度的灯谜对李燕来说太过简单,三言两语就帮五六组人解了惑,在对方千恩万谢下母女俩继续往灯会深处进发。

“瑶儿快看,这么大一头牛,里面能装下一百个你了。”

眼前的“庞然大物”吸引了李燕的注意,只见主街上一头长约五米的巨型“牛灯”正在缓缓移动。

虽然是白天,但也能从“牛灯”五彩斑斓的装饰中想象它在晚上亮起来会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扬州工艺厂出品,怪不得,扬州的灯彩最以精致出名,能把这么大的牛灯做得如此活灵活现,没有几十年的功力肯定是不行的。”

从牛灯的介绍牌上李燕了解到了它的“来历”,回想起一路走来所看到的诸多传统文化游览项目,不禁感叹社会风气的大进步,让这些古老的传承和以此为生的手艺人有了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空间。

李燕走得很慢,看到感兴趣的都会停留小会儿,瑶儿今天也格外乖巧,不哭也不闹,待在妈妈的怀里用充满好奇的小眼睛打量着周遭的一切。

出了主街,就来到了豫园最著名的景点——九曲桥。

这座花岗岩石桥的桥面雕刻农历十二个月花卉图案,头尾饰以荷花浮雕,连接池岸与湖心亭茶楼,取自"九九归一"传统吉祥观念,在1982年的时候就随豫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上的游客很多,但只要李燕和瑶儿经过,大家伙都会自觉地让开一条路来,不仅如此还会主动护在她们的两侧,防止落水的危险发生。

冬天没有荷花盛开,但豫园贴心地在池子里摆放了很多人工花卉和景观,配上喜庆悠扬的音乐,将江南园林的雅致和农历春节的热闹完美结合,喷泉一起更是引得桥上的李燕连连叫好。

“好了,今天的最后一项任务,去绿波廊打包点好吃的回去。”

就这么逛了好几个小时,李燕和瑶儿终于有些累了,从九曲桥出来她们就立马拐进了著名的绿波廊餐厅。

把水晶虾仁、松鼠桂鱼、蟹粉菜心这些招牌菜都点了个遍,就连眉毛酥、萝卜丝酥饼、枣泥酥这样的点心也没落下。

李燕如此大手笔的采购可不是单纯想给晚饭省点力气,而是希望让大年初一的餐桌足够丰盛,以此来预祝新的一年全家都能够顺顺利利。

“不知道赵阳在南极的新年第一顿饭会是啥样的?肯定没我吃得好,瑶儿你说对不对,回头就让沈叔叔给爸爸发电报,告诉他我今天都吃了些啥,让他好好流流口水。”

兴许是司机师傅也赶着交班回家吃团圆饭,返程的公交车开得飞快,等回到新康里弄堂的时候路边的灯刚好亮起。

暖黄色的灯光透过梧桐树的枝叶,化为斑驳的影子为李燕铺成了回家的路。

“燕子,侬回来啦?今早伐用烧夜饭啊?哦哦,对额对额,侬阿哥跟着阿红到伊娘家去了。”

弄堂口的“长舌大婶”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别人家的事,李燕微笑应对却不作久留,抱着瑶儿回到了家里。

“爸,妈,我打包了菜回来,我们今天晚上吃点好的。”

只消十来分钟,重新加热后的美食就摆上了餐桌,没有阿红在,就连屋子里的寒冷好像都被驱散了几分。

最后一道三鲜砂锅摆在中央,李燕将盖子猛地一掀,热气升腾,一下子就把年味推到了顶峰。

外面的响了一整天的鞭炮声又密集了起来,李燕也不甘示弱,从红色塑料袋里拿出下午特地买的“千子鞭”,在门前盘成一个大圆,划拉两根火柴点燃引线,随后捂着耳朵躲在屋檐下。

火光与声响交织,在李燕的心中炸开了花,她双手合十,又开始默默许愿。

“希望赵阳在南极一切顺利,平平安安快点回来,我们一家三口就能整整整齐齐啦。”


  (https://www.02shu.com/5036_5036245/4425142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