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崩溃的衍圣公
天幕上,朱及第似乎料到了观众的某些疑问,开始解释选择发掘定陵的原因:
“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明朝十六帝,陵墓也不少,为什么偏偏选择打开万历皇帝的定陵呢?这里主要有几个原因哈。”
“第一,”他伸出一根手指,“万历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特别是前期,有张居正改革,国力还算充沛,所以他的定陵修建得规模宏大,工艺精湛,是明十三陵中主要陵墓之一,考古价值非常高,能代表明代鼎盛时期的陵寝制度和工艺水平。”
奉天殿前,众人听着这冷冰冰的“价值论”,心情复杂。陵墓修得好,反而成了被掘的理由?
“第二,”朱及第伸出第二根手指,语气变得有些微妙,“就是从历史评价的角度了。我们昨天也提到过,万历皇帝中后期几十年不上朝,导致朝政荒废,党争加剧,国库空虚,边备松弛。后世很多史学家认为,明朝的灭亡,根子其实在万历时期就种下了,甚至有种说法叫‘明实亡于万历’!所以……嗯,从某种情感上来说,对他的陵墓进行考古发掘,在当时的学术界和社会舆论层面,遇到的……呃,心理阻力可能会相对小一些。”
“明实亡于万历!”
这六个字,如同重锤,狠狠砸在朱元璋的心口。他建立的大明王朝,竟然被断言实亡于他的一个不肖子孙之手!一股混杂着震怒、耻辱和锥心之痛的戾气在他胸中翻涌,让他眼前都有些发黑。
就在这时,朱元璋猛地转过头,目光如电,射向席间一位大臣——诚意伯刘璟(刘伯温之子)。他的声音因为压抑着极致的情绪而显得有些沙哑和怪异:
“刘璟!咱记得……记得你父亲(刘伯温)当年,曾留下过一句谶语,说什么……大明朝‘万子万孙’?”
刘璟被皇帝骤然点名,且问及如此敏感之事,吓得连忙离席跪倒,声音微颤:“回……回陛下,先父确……确有此言。臣愚钝,一直以为乃是颂祷陛下基业,传祚万世,子孙延绵之意……”
“放屁!” 朱元璋粗暴地打断他,脸上是一种混合了愤怒、恍然和讥诮的复杂神情,他抬手指着天幕,“颂祷?延绵?咱今天才算听明白了!你爹说的‘万子万孙’,哪里是什么好话!他娘的这是在点咱呢!指的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孙子!到了万历的子孙手里,咱的大明就要亡了!‘万子万孙’,就是他娘的到头了的意思!”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朱标、朱棣等人愕然看向父皇,又看向跪伏在地的刘璟,再回想刘伯温那句流传甚广却始终语焉不详的预言,结合天幕“明实亡于万历”的论断,一股寒意从脊椎骨直冲头顶!难道刘伯温早在开国之初,就已窥见了二百余年后的这场劫数?而这劫数,竟以这样一种看似吉庆的谶语方式流传下来?
天幕中,朱及第的声音还在继续,仿佛在给这沉重的氛围再添上一笔:
“当然啦,也正是因为定陵的发掘,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以及对文物保护的一些遗憾,所以在此之后,国家就明确颁布了政策,禁止再对任何一座明朝帝陵进行主动性的考古发掘。所以定陵,也就成了目前为止,唯一一座被打开的明代皇帝陵墓。这也算是一种……历史的特殊见证吧。”
唯一被打开的陵墓,见证的却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乃至被断定“实亡于此”的皇帝。这份“特殊见证”,在洪武君臣听来,充满了讽刺与悲凉。
朱元璋不再看刘璟,也无心再听天幕后续之言。他颓然坐回龙椅,目光扫过眼前繁华的夜宴,扫过他的儿子们,他的功臣们,心中翻涌的,是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强烈的危机感和一种近乎宿命的无力感。
他驱逐蒙元,扫平群雄,废丞相,设藩王,种种手段,无不是想打造一个万世不易的朱家江山。可如今,天幕却告诉他,他的王朝会亡在一个几十年不上朝的瘸子玄孙手里,甚至连陵墓都会被后人打开研究!
“万子万孙……万历……” 他喃喃自语,眼中的暴戾渐渐被一种深沉的疲惫取代。
天幕上的影像一晃,朱及第和历史喵喵的背景,从森严肃穆的定陵,切换回了他们那间充满现代感的明亮直播间。
“好啦,刚才带大家云游览了一下定陵,了解了那段特殊的历史。” 朱及第对着镜头说道,显然刚才的陵墓片段是预先录制好的。此刻,直播弹幕开始快速滚动起来,大多是网友们的实时评论。
如同预料的那样,大量留言都在嘲讽万历皇帝:
“自己作死,把张先生(居正)身后搞得那么惨,活该被考古!”
“几十年不上班,大明药丸的锅他必须背!”
“定陵旅游我去过,感觉阴森森的,是不是因为他德行有亏啊?”
这些评论虽然尖刻,但尚在奉天殿前众人能够理解的范畴之内——无非是后世人对昏君的指责。朱元璋甚至觉得有些解气,这等不肖子孙,被后人唾骂也是应当。
然而,一条迅速被顶起、措辞相对“温和”却内容石破天惊的留言,如同冰水泼进了滚油锅:
“其实吧,大家也别光盯着万历陵说事了。那都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事件。别说他一个皇帝了,那时候就连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不也被……”
留言到此戛然而止,似乎后面涉及了更敏感的内容而被屏蔽或博主没有念完,但“孔庙、孔府、孔林”和那个意味深长的“也被……”已经足够传达出令人惊骇的信息!
“孔庙?!孔林?!”
这一刻,奉天殿前,时间仿佛凝固了。
如果说挖掘皇帝陵墓,虽然大逆不道,但终究是针对特定王朝、特定统治者的行为,其冲击更多在于对皇权神圣性的挑战。那么,涉及孔庙孔林……这触及的,是整个华夏文明数千年来共同尊奉的精神基石,是儒家道统的象征!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夫子便是“至圣先师”,是文脉所系,是天下读书人共同的祖师爷。曲阜孔庙,那是比任何皇陵都更要紧的文明圣地!历朝历代,无论谁家坐天下,无不对孔氏优渥有加,对孔庙修缮保护。即便是蒙元入主中原,也对衍圣公礼遇备至。
可现在,天幕透露的信息是什么?后世人,连孔庙、孔林都敢动?!
“礼崩乐坏!真正的礼崩乐坏啊!!” 一位刚参加完博学鸿儒科的老儒生当场捶胸顿足,几乎要晕厥过去。
“难怪……难怪后世之人衣着如此暴露,言行如此……如此肆无忌惮!原来他们连文脉根本都不要了!” 另一个官员脸色惨白地喃喃自语。
之前所有因天幕而产生的对后世的些许好奇、借鉴之心,在这一刻,被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和排斥所取代。那是一个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甚至感到毛骨悚然的“未来”。
而在这场风暴的中心,最受打击的,莫过于专程从曲阜赶来主持此次科举盛典的当代衍圣公——孔希学。
这位孔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原本正因皇帝宴请而倍感荣耀,此刻却如遭五雷轰顶!他手中的玉箸“啪嗒”一声掉落在桌上,整个人猛地站起,身体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起来,脸色在灯笼光照下变得死灰。
“祖……祖庙……林……林地……” 他嘴唇哆嗦着,却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那不仅仅是家族的根基,更是他毕生信仰和精神寄托之所!听闻祖庙圣地竟在后世遭劫,那种痛楚,堪比锥心!
他眼前一黑,身形晃了晃,若非身旁的内侍眼疾手快扶住,几乎要当场瘫软在地。他指着天幕,涕泪横流,发出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哀鸣:“苍天啊!后世……后世何以至此?!辱及先师,毁我文脉,斯文扫地!扫地啊!!”
孔希学这悲恸欲绝的反应,更是将那种“文明倾覆”的绝望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所有洪武君臣面前。
朱元璋的脸色也是难看至极。他固然利用儒家学说治国,但也时时提防文官势力过大。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也不敢去想,去动孔庙一根毫毛!那等于是否定自己统治的法统基础,是与天下所有读书人为敌!
后世人,竟然敢……而且,似乎还做成了?
一股寒意,从朱元璋的脚底直窜头顶。他之前觉得后世只是制度、观念不同,或许有其长处。但现在,他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那个后世,与他的大明,与他所理解和维护的这个世界,存在着一条几乎无法跨越的、名为“伦理纲常”的巨大鸿沟。
直播间里的朱及第似乎并未注意到这条留言引发的轩然大波,或者说,他所在的时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他轻松地切换了话题,开始介绍下一项内容。
但奉天殿前的夜宴,气氛已经彻底降到了冰点。每个人心中都回荡着那个可怕的问题:一个连孔庙都可以.....的时代,还有什么是不敢做的?那个未来,对于他们而言,不再是充满启示的明镜,而更像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光怪陆离的噩梦。
(https://www.02shu.com/5035_5035669/4392466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