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一章 来自非遗的震撼
回到市里的第二天,李峰就去了局里。
主任看到他带回来的证书和合作意向书,笑得合不拢嘴:
“小李,你们这次真是为咱们市争光了!
局里已经决定,给你们的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增加资金。
还会帮你们对接更多资源,让清溪村的非遗走得更远。”
老张也凑过来,手里拿着个笔记本:
“李哥,下次再有这样的活动,能不能带上我?
我也想看看国外的非遗项目,学习学习经验。”
李峰笑着点头:
“当然可以。以后咱们一起努力,把黔东的非遗保护做得更好。”
周末,他们回了清溪村。
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田老倌、王阿婆和村民们站在老桂花树下,手里拿着横幅,上面写着“欢迎李峰、许星悦载誉归来”。
周明远跑过来,手里拿着个文件夹:
“峰哥,星悦姐,德国旅行社已经跟咱们联系了,下个月就有第一批游客来村里,咱们得赶紧准备准备。”
走进传习所,墙上已经贴满了他们在国外参展的照片。
田老倌拉着李峰,指着照片里的傩戏面具:
“你看,这张照片拍得好,把面具的纹路都拍清楚了。
以后谁再来问,我就拿这张照片给他们看。”
王阿婆也笑着说:
“星悦,你跟我说的那个意大利陶瓷合作,我已经开始设计新的蜡染纹样了,你看看,这个怎么样?”
她拿出一张画纸,上面画着的蝴蝶,翅膀上缀着竹编的纹路,既有蜡染的韵味,又有竹编的特色。
许星悦接过画纸,眼睛亮了起来:
“阿婆,您这设计太好了!意大利的陶瓷师傅肯定会喜欢的。
咱们再改改细节,就能寄给他们了。”
傍晚,长桌宴又摆了起来。
酸汤鱼的香味飘满了村子,村民们拿着酒杯,围着李峰和许星悦,听他们讲在国外的经历。
田老倌喝得脸颊通红,站起来说:
“以前我总觉得,咱们的手艺只能在村里传,现在看来,咱们的手艺能走到国外去!
以后,咱们要好好做,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清溪村有好手艺!”
大家都鼓起掌来,掌声在村子里回荡。
许星悦靠在李峰肩上,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温暖。
月光洒在院子里,桂花花瓣随风飘落,落在他们的肩上。
远处的吊脚楼里,传来村民们的歌声,悠扬又温暖。
李峰握住许星悦的手,轻声说:
“你看,咱们的新旅程,又多了很多新的故事。以后,还会有更多。”
许星悦笑着点头,眼里闪着光:
“嗯,以后咱们一起,把这些故事写下去,把清溪村的非遗,把黔东的文化,带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去。”
德国游客抵达清溪村的那天,天刚蒙蒙亮,周明远就带着几个年轻村民,在村口挂起了彩色灯笼。
灯笼上印着蜡染蝴蝶纹样,风一吹,纹样在晨光里晃出细碎的光影。
田老倌穿着新做的青布对襟衫,手里攥着刚打磨好的小木傩面具,来回踱步:
“峰娃子,你说老外会不会不习惯咱们村的菜?我让厨房多备了些不辣的酸汤鱼。”
李峰正帮着调试傩戏表演的音响,闻言笑着摆手:
“田伯您放心,安娜早就跟我沟通过,他们特意想来尝正宗的黔东菜。
再说,许星悦还准备了蓝草茶,怕他们吃不惯辣,能解腻。”
说话间,几辆旅游大巴缓缓驶进村子,安娜率先从车上下来,身后跟着二十多位金发碧眼的游客。
一个戴眼镜的德国大叔刚下车,就被村口的老桂花树吸引,举着相机不停拍照:
“这棵树有多少年了?看起来像个有故事的老人。”
许星悦走过去,递上一杯温热的蓝草茶:
“这棵树有一百多年了,我们村里的人都叫它‘守护树’,每年秋天开花时,整个村子都是桂花香。
您尝尝这个茶,是用染蜡染的蓝草做的,有清香味。”
德国大叔接过茶杯,抿了一口,眼睛亮了起来:
“味道很特别,比我喝过的薄荷茶还清爽。你们村里的东西,好像都藏着巧思。”
按照行程安排,游客们先去了传习所。
王阿婆早已在院子里摆好了蜡染工具,白色的棉布铺在木桌上,旁边放着融化的蜂蜡和铜刀。
一个穿红色连衣裙的德国姑娘蹲在桌前,好奇地拿起铜刀:
“这个工具是用来画画的吗?我能试试吗?”
许星悦握着她的手,教她在棉布上画简单的蝴蝶纹样:
“铜刀的刀尖是空心的,里面装着蜂蜡,画的时候要稳,等蜡干了,再放到蓝草染缸里染色,染好后把蜡煮掉,就能看到蓝色的花纹了。”
姑娘学得认真,画完后小心翼翼地把布递给王阿婆:
“阿婆,麻烦您帮我染一下,我想把它带回家,送给我妈妈。”
王阿婆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接过布叠好:
“放心,明天你们走的时候,保证让你拿到漂漂亮亮的蜡染布。”
另一边,田老倌正带着几位游客体验木雕。
他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软木材料,教大家雕小傩面具的眼睛:
“咱们雕眼睛要注意,左边高一点,右边低一点,这样面具才显得有精神,就像咱们村里的人,个个都有精气神。”
一个德国老爷爷跟着田老倌的步骤雕着,时不时抬头问:
“田师傅,您雕这个面具用了多少年了?我感觉您的手一点都不抖。”
田老倌放下刻刀,摸了摸手上的老茧:
“我十六岁就跟着我爹学木雕,雕了四十多年了。
以前村里穷,靠雕面具换粮食吃,现在好了,能教你们这些老外雕面具,我心里高兴。”
中午的长桌宴上,酸汤鱼、灰碱粑、腊肉炒蕨菜摆了满满一桌。
安娜看着游客们吃得热闹,拉着李峰说:
“之前我还担心他们吃不惯,没想到大家都这么喜欢。有个游客刚才跟我说,想跟陈师傅学竹编,回去后要在自己家里编竹篮。”
李峰顺着安娜的目光看去,果然看到陈师傅正拿着竹丝,教一个德国小伙编简单的竹筐。
小伙的手指不够灵活,竹丝总从手里滑掉,陈师傅耐心地帮他调整姿势:
“别急,慢慢来,编竹编就像过日子,要稳,不能急。”
下午的傩戏表演,成了整个行程的高潮。
村民们戴着田老倌雕的傩戏面具,穿着绣满花纹的传统服饰,在院子里跳起了傩舞。
鼓点声响起时,游客们都停下手里的相机,认真地看着表演。
当“将军”面具的艺人挥舞着木剑,做出斩妖除魔的动作时,人群里爆发出阵阵掌声。
(https://www.02shu.com/5035_5035664/4383906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