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天天死谏,我成千古明君了? > 第106章 老朱的计划

第106章 老朱的计划


朱允炆的眼中闪烁着精芒!

那是一种混合了野心、兴奋与一丝不安的复杂光芒。

正如黄子澄所说,倘若这燕王府学宫当真能够办成,那也就等于重新将稷下学宫之事重新复刻,甚至犹有过之!

毕竟,他们背后站着的,可是整个大明的文官清流!

这股力量一旦凝聚起来,极为恐怖!

稷下学宫建设方案提出之后,商贾为了购买稷下学宫的入学名额,出了天价!

那场面,挥金如土,让人瞠目结舌.....

一个名额几乎就能卖出四十万两银子,十个名额,整整卖了四百六十三万两!

这还只是最初的价格,若是日后学宫名声更盛,只怕价格还要水涨船高,突破五百万两也未必是难事!

.......

燕王府学宫不需要多少,只需要能吸引商贾,赚来几十万两一百万两,那就是血赚不亏!

这笔钱,足以做太多事情了。

无论是充实东宫用度,还是暗中培植势力,都绰绰有余。

只是让老朱当一个学宫祭酒,这么简单的小小要求老朱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稳赚不赔的买卖!

更何况,还能借此打压那个风头正盛的朱煐,一箭双雕!

“既然黄师傅也觉得可以,那我们就这么干!”

朱允炆一拍桌案,终于下定了决心,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说着朱允炆看向朱棣,语气带着几分恳切,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四叔,之后的事情就仰仗您了。”

他毕竟身份敏感,许多事不便亲自插手,需要借助这位四叔的力量。

“哈哈哈,好说,贤侄放心,本王心中有数。”

朱棣朗声笑道,大手一挥,显得成竹在胸,那股子睥睨自信的气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这事情朱允炆自然是不方便出面亲力亲为的,但朱棣却不受这个影响,他藩王之尊,又素来胆大,在朝野内外颇有威名,完全可以出面和朱煐打擂台,正合适。

由他顶在前面降低风险,再合适不过了。

朱允炆、吕氏、黄子澄互视一眼,三人心中都是一阵感慨,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

这结盟来得突然,也透着几分无奈。

眼下的局面谁也未曾料到,当真是世事难测,计划赶不上变化。

谁能想到有朝一日,他们会和燕王朱棣合作?

这位以往在朝堂上需要提防、甚至隐隐对立的藩王,如今却成了暂时的盟友。

要不是朱煐昨日风头太盛,姿态太高,将朱允炆和朱棣都给拒之门外,打了两人的面子,也不至于逼的双方暂时放下成见,联手合作。

说起来,还得“感谢”朱煐的傲慢。

......

朱棣此刻心中也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这趟京城之行,可谓是一波三折。

他想到了入京之后的一系列事情,当真是憋屈得紧,胸口那股闷气到现在还没完全消散。

入京后当街纵马被朱煐这位朱御史给送入了应天府府衙大牢,颜面扫地,成了京城笑谈。

此后在朝堂上市场就被莫名其妙针对,仿佛处处受制,做什么都束手束脚。

昨天自己分明在朝堂上为朱煐仗义执言,也算是刻意交好,更是亲自登门恭贺其封侯,结果朱煐这丫的居然连门都没有让自己进,简直是奇耻大辱!

这份轻视,他朱棣记下了!

每每想到这个,朱棣心里头就是一阵恼火,一股无名业火直冲顶门,恨不得立刻找朱煐理论一番。

等着吧!朱煐!

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不就是建个学宫,以学宫之名聚拢商贾之财吗?

你可以,我朱棣也行!

而且会做得比你更好!

更周全!

......

朱棣素来就是这么个性子,只要对方有能力朱棣就会尽力去和对方交朋友,英雄惜英雄,这是他的处世之道。

如果当不成朋友那也无妨,至少不要成为敌人,井水不犯河水,大家相安无事。

可要是确定已经是敌人,那就不存在任何的心慈手软!

必定要雷霆手段,将其彻底压服!

绝不留后患!

几人在东宫又商讨了一阵细节,直至将大略章程都敲定下来,确保万无一失。

......

朱棣离开东宫的时候,已经是晌午时分,正是一天里面最热的时候,连风都带着一股灼人的热气,吹在脸上火辣辣的。

烈日晒在朱棣的身上,汗水很快浸湿了内衫,可此刻的朱棣却只感觉到念头一阵通达,浑身舒畅,连这酷暑也变得可爱起来,仿佛是在为他助威。

想到日后燕王府学宫建成之后,宾客盈门,名士云集,与那稷下学宫打擂台,将朱煐气得跳脚却又无可奈何的表情,朱棣就是一阵畅快,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笑意,那是一种即将报复得逞的快意。

天下文官皆在我手,看你能招到几个学宫博士!

到时候,看你那学宫如何支撑门面!

没有优秀的教师资源,没有名儒大家坐镇,你这号称大明第一学府的稷下学宫,怕是该名不副实了吧?

看你还如何嚣张!

如何目中无人!

想着这些,朱棣心中不由暗爽,脚步也轻快了几分,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朝中文官集团悉数支持朱允炆,而如今朱允炆和朱棣合作,自然,所有文官也都会站在燕王府学宫身后,而不会选择稷下学宫。这便是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

而朝中文官集团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天下士林之望!

朝中文官们就是读书人的标杆和方向!

.......

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总共就是这些,朝中的文官集团就代表了绝大部分的上层读书人,是士林的领袖,掌握着话语权。

哪怕那些隐居山林、专心做学问的大儒隐士并不在朝中,可却也必然和朝中的文官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窗、同门、师生之谊,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这个时代,普通人想要通过正常渠道进入朝堂,靠读书出头,那是千难万难,非有大机缘、大毅力不可。这条路,布满荆棘。

因为普通人压根就没有读书的条件,连书本都买不起,更别提拜名师、结文缘了。

要么除非你就是天赋异禀,惊才绝艳,只有如此,才能通过走这条路成功,但那终究是凤毛麟角,万中无一。

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

万中无一罢了。

大多数人,还是需要依靠关系和背景。

所以这文人与文人之间,那都是互有关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圈子。

......

朱允炆得到了朝中文官集团几乎所有文官的支持也就意味着,朱允炆已经得到了士林大部分人的支持!

这就代表了他掌握了舆论的喉舌。

这分量,不可谓不重。

而眼下朱棣和朱允炆合作,自然也就意味着燕王府学宫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支持,至少是明面上的支持。

这份力量,足以撼动很多事情。

相对应的,朱煐想要重开稷下学宫就要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哪个名士大儒敢冒着得罪整个文官集团的风险去他那里?

那无异于自绝于士林。

学宫要是没有优秀的老师,那还能叫什么大明第一学府?

那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罢了!迟早要干涸枯萎!

......

朱棣离开东宫的同时。马蹄声嘚嘚,踏在滚烫的青石路面上,扬起细细的尘土,很快便消失在宫墙的转角处。

此刻的御书房内。

老朱坐在桌案前,身形依旧挺拔,如同山岳,尽管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帝王的威仪却不减分毫。

桌案上是摆放得满满当当的奏章,如同小山一般,几乎要将他的身影淹没。

老朱正在聚精会神地批阅奏章,朱笔时而挥动,留下鲜红的批注,每一个字都关乎国计民生。

檀香的青烟萦绕在御书房里,淡淡的香气弥漫开来,让人闻了颇有种宁心静气之感,稍稍驱散了夏日的烦躁和内心的波澜。

蒋瓛轻轻敲响了御书房的房门,声音不大,却足够清晰,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

老朱抬起头,目光从奏章上移开,那目光依旧锐利,仿佛能穿透人心。

“进。”

老朱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那是常年操劳留下的印记。

蒋瓛应声推门而入,动作轻捷,如同狸猫,没有发出丝毫多余的声响。

进入御书房之后顺手带上了房门,隔绝了外面的暑气与喧嚣,也隔绝了可能的窥探。

“陛下。”

蒋瓛躬身见礼,姿态恭敬,头埋得很低。

老朱微微抬头看了眼蒋瓛,放下了手中的朱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发出轻微的叹息。

“出什么事了?”

老朱直接问道,他知道蒋瓛一般没有事情的话是不会主动来打扰自己的,此番前来必有要事。

蒋瓛一般是不会主动见驾的,除非有事,而且是值得上报的要事,关乎朝廷安稳或者皇帝关心的人和事。

蒋瓛是听命行事,老朱吩咐了,然后蒋瓛去做,是皇帝手中最锋利的刀,指哪打哪。

所以一般来找老朱蒋瓛都是汇报老朱所交代的事情的进展,很少主动启奏。

可今天显然没有给蒋瓛交代任何事情,是他主动前来,这就显得有些不寻常了。

换而言之也就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促使蒋瓛主动前来见驾汇报,而且必然与某些敏感人物相关,让他觉得必须立刻让皇帝知晓。

“陛下,燕王一早就去了东宫,与允炆殿下、吕妃娘娘、黄子澄大人密谈许久,刚刚才离去。”

蒋瓛低声禀报,声音控制在恰好能让老朱听清的程度。

“哦?”

老朱眉头微挑,似乎提起了一些兴趣,身体不易察觉地坐直了些。

“老四去东宫做什么?他们几个怎么会凑到一起?”

老朱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他对这个消息的重视。

这组合确实有些出乎意料。

“可打探到消息了?”

........

老朱看向蒋瓛,目光锐利,如同鹰隼,不容许有丝毫隐瞒。

蒋瓛自然是有备而来,当即从怀中取出了整理好的密信,双手呈上,动作一丝不苟。

锦衣卫监察百官,整个应天府的风吹草动几乎都瞒不过锦衣卫的眼睛,只要老朱想要刻意去了解,就没有了解不到的事情,这张情报网无孔不入,效率极高。

以往老朱的注意力重点是放在百官和百姓的身上,让锦衣卫盯着百官动向和民间舆情,以防不测,这是朝廷的定海神针。

可现在,老朱着重关注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朱煐,他这个流落在外,才华横溢却尚未相认的大孙子。

这份血脉亲情,终究是割舍不下的。

只要是有关朱煐的事情,无论大小,锦衣卫都会在第一时间向蒋瓛汇报,而蒋瓛也会在第一时间和老朱汇报,不敢有丝毫耽搁,生怕误了大事。

不光是直接和朱煐有关的事情,和朱煐存在间接关系,可能对他产生影响的事情也会被锦衣卫重点监控,防患于未然。

这种关注力度下,以锦衣卫的能力自然是无孔不入,效率极高,任何蛛丝马迹都难逃法眼。

像朱允炆和朱棣这样的,昨天刚去朱煐封侯的庆功宴结果没进门就被“赶”出来的选手,自然是被蒋瓛给重点监控了起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落在锦衣卫的眼中,成了重点观察对象。

一旦他们之间发生什么风吹草动,尤其是涉及到朱煐,蒋瓛都会在第一时间上报给老朱,不敢有误,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

老朱看着蒋瓛,没有去接那密信,只是用眼神示意他直接说。他更习惯听口头汇报。

蒋瓛会意,当即将朱棣一早前往东宫,还有在东宫具体做了什么事情,几人商议了哪些内容,一五一十的全都给老朱汇报了一遍,言语清晰,条理分明,仿佛亲见亲闻。

要是朱允炆和朱棣在这里,一定会大吃一惊,甚至感到惊悚,冷汗直流。

因为蒋瓛给老朱所上报的内容,和几人之间的商议几乎一模一样!

这上面所写的内容与东宫之议连一些细节和语气都相差无几,仿佛当时就在现场一般!

这种无孔不入的监视能力,足以让任何人胆寒。

不多时。

老朱听完之后微微蹙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窗外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御书房门口的金砖,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刺得人眼睛发花。

蝉鸣声时不时地响起,更添了几分夏日的沉闷和焦躁,让人心绪难宁.....

.......

风吹过,带动窗外的草木随风舞动,投下摇曳的阴影,光与影在书房内交错。

御书房里,一片寂静,只有老朱手指敲击桌面的声音和彼此轻微的呼吸声,气氛显得有些凝滞。

足足过了好半晌,老朱才停止敲击,看向垂手侍立的蒋瓛,打破了沉默。

“蒋瓛,你怎么看?”

老朱突然问道,声音平淡,却带着一丝考校的意味,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

老朱这么一问,顿时就给蒋瓛吓了个不轻,后背瞬间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浸湿了内里的飞鱼服。

天威难测,他不得不小心。

我怎么看?

这我能怎么看?

蒋瓛虽然有心偏向朱煐,想为他说几句话,可这其中,两个是老朱的孙子,还涉及到好几个王爷,还有整个朝廷的文官集团,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旦某句话说不好,表错了态,那就是万劫不复啊!

这由不得他不谨慎。

蒋瓛想开口却又不敢开口,嘴唇嗫嚅了几下,额角也见了汗,显得十分为难。

“咱让你说,咱恕你无罪!”老朱看出了他的顾虑,加重语气说道,给出了承诺。

老朱说出这话之后,蒋瓛心里稍安,但依旧犹豫了一会儿,在心里飞快地权衡着措辞,思考着如何既能表达立场又不至于引火烧身。

过了好一会儿,蒋瓛才小心翼翼地开口道,字斟句酌:“陛下,燕王殿下和允炆殿下此番联手,意在针对中兴侯,其势不小。要不要.....臣去知会中兴侯一声,让他也好有所防备?”

他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妥的切入点。

蒋瓛说的这话很讲究,可谓是用心良苦,既表达了关切,又没有越界。

他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评价朱棣和朱允炆的行为对错,但同时又通过询问是否要通知朱煐,隐隐表明了自己关注和倾向的立场,希望朱煐能有所准备。

同时,他又默默地将朱棣和朱允炆一同密谋的事情定性为“针对”朱煐,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倾向性的描述,点明了事情的性质。

蒋瓛的这话也是一种试探,试探老朱对朱棣、朱允炆此举的容忍底线,想看看皇帝到底作何想。

而试探,也是要承担风险的,伴君如伴虎,一句话说错就可能万劫不复。

说出这话之后的蒋瓛十分紧张地看着老朱,心跳不禁加快了几分,等待着天子的反应,如同等待宣判。

.....

老朱眯着眼睛,让人看不清他眼中的神色,那深邃的眼眸如同古井,难以窥测。

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照在老朱的脸上,明暗交错,将他脸上的皱纹勾勒得更加深刻,也增添了几分威严。

他没有直接回答蒋瓛的问题,仿佛没有听到一般,陷入了自己的思忖之中。

老朱的心中在盘算着,快速地权衡着利弊得失,思考着如何将这件事的利益最大化,如何借此机会达成自己的目的。

思考了片刻之后,老朱才抬起头,目光重新变得清明,看向依旧紧张的蒋瓛,似乎已经有了决断。

“你说...咱大孙的本事如何?”

老朱突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跳跃的思维让蒋瓛有些跟不上。

蒋瓛一愣,被这跳跃的问题弄得有些措手不及,不知道老朱这言语中的深意何在,为何突然问起这个。

不过这不影响他回答,而且这个问题相对安全,不至于触及敏感领域。

“陛下,中兴侯的本事自然是有目共睹的,文能安邦,兼有理财之能,心思机敏,手段非凡,臣这么多年就没有看到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中兴侯的本事的。”

蒋瓛这番话倒是发自内心,他对朱煐的能力确实佩服。

老朱点了点头,对蒋瓛的评价表示认可,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咱大孙的本事确实是厉害,而且有些太强了,朝野上下,能与他比肩的,几乎没有。”

老朱喃喃道,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蒋瓛说,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也有一丝忧虑。

蒋瓛微微蹙眉,仔细品味着老朱的话,还是不太明白老朱话里话外想表达的是什么真实意图,这云山雾罩的话让他摸不着头脑。

伴君如伴虎,蒋瓛在老朱身边这么多年,对应对这样的情况有着丰富的经验,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

一般而言,在你不知道老朱的话里表达什么意思的时候,非到必要不要开口,不要胡乱猜测,就是最好的选择。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

果然,老朱继续自顾自地说道,思路似乎越来越清晰,仿佛在梳理着自己的想法。

“本事强固然好,可毕竟咱大孙还年轻啊。”

老朱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那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期许。

“他儿时就流落在外,更是得了失魂症,过往之事都记不得,吃了不少苦头,比不得在宫中长大的孩子。”

“靠着自己的本事通过殿试考入了朝中,如今天底下知道咱大孙真正身份的也就只有咱和你,他并无倚仗,全凭自己打拼,这份心性和能力,咱是认可的。”

“咱想历练英儿,让他更快地成长起来,能担得起更大的担子。可要是咱出手当了这磨刀石,那岂不是让咱当恶人了?万一日后坦白身份的时候,他心中对咱有怨气,不认咱了,那可怎么办?”

老朱说出了他最深层的顾虑之一,这也是他迟迟没有与朱煐相认的原因之一。

“可不历练吧,虽然英儿的能力强,但毕竟还年轻,经验或有不足,咱总归是有些放心不下。这江山社稷,未来终究是要交到可靠的人手里的。”

“咱就想趁着咱还在,咱还能帮衬着照看朝堂几年,给咱大孙好好培养培养,打磨打磨,让他成为一块真正的美玉。”

“但蒋瓛你也该明白,这不吃苦头是练不出真东西的。得让他有压力,他得有对手!需要磨刀石来磨砺他的锋芒!玉不琢,不成器啊!”

“咱之前还有些犯愁呢,这小子能力太强,进步太快,这合适的对手可不好找。一般的宵小之辈,根本不够他看的。”

“现在来看,老四挺合适啊!”

老朱越说,眼前越是明亮,仿佛解决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难题,脸上甚至露出一丝笑意。

他的心里也盘算着这个计划的可行性,越想越觉得巧妙,简直是为朱煐量身定做的历练方案。

老朱越想越是觉得这个计划可行,几乎是为朱煐量身定做的历练机会,可以充分考验他的能力和心性。

朱棣的本事是几个儿子里面除了已故的太子朱标之外最强的,文韬武略,皆有建树,在藩王中也是佼佼者。

朱允炆在朝中得到了满朝文臣的支持,代表着庞大的传统势力,根基深厚。

这两个要是结合在一起,一个有权谋声望,一个有实际能力和部分势力,怎么着也该能给咱大孙起到磨刀石的作用了吧?

正好可以考验朱煐应对复杂局面和强大对手的能力,看看他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老朱的心里头暗暗思衬着,甚至开始期待起这场“较量”来,想看看自己的大孙如何破局。

.....

蒋瓛听完老朱的嘟囔,也基本清楚了老朱心里头的想法和全盘打算,原来陛下打的是这个主意!

这是要借燕王和允炆殿下来磨砺中兴侯啊!

这份深意,若非亲耳听闻,实在难以想象。

想通此节,蒋瓛心中凛然,对老朱的深谋远虑更是佩服,同时也为朱煐感到一丝庆幸,能被陛下如此看重和培养,固然辛苦,却也意味着无限的未来。

老朱看向蒋瓛,再次问道:“蒋瓛,你觉得呢?”

这次,他的语气轻松了不少,似乎已经胸有成竹。

“陛下英明,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既能历练中兴侯,又可借此观察各方反应,一举多得。”

蒋瓛没有说什么多余的话,直接表示了赞同,这次是真心实意。

他明白,老朱已经做出了决定,他只需要遵从即可。

事实上很多时候,别人问你怎么看,其实并非是真的想要听取你的看法和意见,而是他本来就已经想好了主意,希望得到你的认可和附和,确认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老朱此时便是这种情况,他需要的不是一个谋士的建议,而是一个执行者的认同,一个能够理解并贯彻他意图的心腹。

......

当天下午,朱允炆就听从了吕氏和黄子澄的话,来求见老朱了。时机要趁早,免得夜长梦多。

当然,这每日给老朱炖的鸡汤自然是省不了的,这是他现在最能体现孝心,也是最能接近老朱的方式,是他目前唯一的优势。

朱允炆先是和往常一样亲自去了御膳房,屏退了宫人,不假手他人。

在他亲自把关下,看着火候,掌控时间,炖好了鸡汤,然后小心翼翼地端给了老朱,一路都不敢快走,生怕洒了,显得无比虔诚。

他见到老朱的时候,老朱依旧是在御书房里批阅奏章,仿佛永远有处理不完的政务,那堆积如山的奏章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檀香袅袅,青烟缭绕,带着安神的气息,让这严肃的御书房多了几分宁静。

一入御书房朱允炆就闻到了这熟悉的淡淡香味,心神也不由自主地安定了几分,仿佛找到了主心骨。

“皇爷爷。”朱允炆轻唤了一声,声音不大,带着恭敬,甚至有一丝孺慕之情。

老朱仿佛后知后觉一样,从奏章中抬起头,看到是朱允炆,脸上当即就露出了和煦而慈祥的笑容,那笑容看起来无比真诚。

朱允炆看到老朱的这慈祥的笑容,顿时心中有种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感,仿佛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多日的辛苦似乎都值得了。

他感觉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努力终于有了效果!

皇爷爷终于看到我的孝心了!

这无疑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这段时间的表现,每日不间断的嘘寒问暖,亲自送汤,终于得到了老朱的认可!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之前老朱一直以来都对朱允炆不假以词色,大多时候都是严肃的,甚至带着审视,哪怕朱允炆给送来了鸡汤,也没见过几次老朱的笑脸,更多是平淡地让他放下,仿佛例行公事。

可这一次,朱允炆感觉好像不一样了!

皇爷爷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

那眼角的皱纹都带着暖意。

这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吗?

一定是我的孝心感动了皇爷爷!

他终于明白谁才是真正关心他的人了!

想必一定是如此了!

朱允炆顿时心中大受鼓舞,有些激动,端着鸡汤的手都微微有些颤抖,差点将汤汁晃出。

“皇爷爷。孙儿给您送鸡汤来了!您批阅奏章辛苦,喝点汤补补身子。”

朱允炆的声音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那是激动所致。

“哈哈哈哈,好好好,鸡汤好啊,放这儿吧,爷爷就爱喝你送来的这点鸡汤。”

老朱笑道,语气格外温和,与以往的严肃判若两人。他甚至还伸手轻轻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这个亲昵的动作更是让朱允炆受宠若惊。

朱允炆听话地将鸡汤放到了堆满奏章的桌案一角,小心地避开那些重要的文书,动作轻柔,生怕打扰到老朱。

......

一旁。

如同影子般侍立的蒋瓛看着此情此景,默默闭上了眼睛,心中暗叹一声。

他知道,肉戏就要开始了。

他是知道内情和老朱的打算的,看得分明,心中不免为朱允炆默哀了一瞬......

而且蒋瓛作为老朱的心腹,对老朱的了解几乎无人能出其左右,深知这位皇帝陛下的心思有多么深沉,手段有多么老辣。

眼下老朱的这番反常的亲切态度,这哪里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分明是盘算着挑拨,给允炆殿下灌迷魂汤,让他当愣头青冲上去,和燕王朱棣绑一块儿,去给中兴侯朱煐当磨刀石嘞.....

可怜允炆殿下还蒙在鼓里,以为终于得到了圣心,殊不知已经一步步走进了陛下设好的局中......

.......

“皇爷爷,您辛苦了。”

朱允炆将鸡汤放好,然后目光落在桌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奏章上面,一脸真诚和心疼地说道,那表情拿捏得恰到好处。

“害,这有什么辛苦不辛苦的,咱是皇帝,这些都是咱应该做的,为国为民,不敢言苦。”

老朱摆摆手,一副不在意的样子,但看向朱允炆的目光更加“慈爱”了,那眼神足以融化冰雪。他甚至微微倾身,仿佛在仔细端详这个孝顺的孙子。

“允炆啊。”

老朱看向朱允炆,眼神中充满了“欣慰”和“慈爱”,仿佛看着最疼爱的孙子。那目光中甚至带着几分追忆,似乎在朱允炆身上看到了已故太子的影子。

“皇爷爷。”

朱允炆恭敬地低下头,聆听着老朱的教诲,心中充满了期待,等待着那个他梦寐以求的承诺。他的心脏砰砰直跳,几乎要跃出胸腔。

老朱脸上满是笑容,语气温和得能滴出水来:“还是你孝顺咱啊,知道心疼爷爷。比那些个不成器的强多了。”

“这段时间也是辛苦你了,日日都惦记着咱这把老骨头。”

老朱感叹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感动。他轻轻摇头,一副感慨万千的模样。

“皇爷爷为国操劳都不辛苦,允炆不过是给皇爷爷送送鸡汤,跑跑腿,有什么辛苦的?这是孙儿应尽的本分。”

朱允炆嘴里说着谦逊的话,可心里头却是美的不行,像喝了蜜一样甜,觉得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他感觉自己仿佛踩在云端,飘飘然不知所以。

他送了这么久的鸡汤,还从来没有被老朱如此直接地夸赞过孝顺和辛苦.....

今天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好运终于降临了!

老朱一脸慈祥地看着朱允炆,仿佛在看一件贴心的小棉袄,眼神温暖得能让人沉溺。他轻轻捋了捋胡须,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这样吧,”

老朱仿佛心血来潮,看似不经意地说道,实则每一步都在算计之中,

“看你如此孝顺,咱心里高兴。你有什么想要的?或者有什么难处?咱可以答应你一件事,你看如何?”

老朱抛出了诱饵,将心中的计划给放了个引子,就等着鱼儿上钩。他的目光看似随意,实则紧紧锁定着朱允炆的每一个细微反应。

......

一旁,一直一声不吭,努力降低存在感的蒋瓛听到这里,嘴角忍不住抽了抽。

陛下这戏,演得是越来越足了。

还得是陛下你啊!

这老谋深算的,演技也是登峰造极。

这悄无声息的这就开始下套了,下得如此自然,如此不着痕迹。

蒋瓛看了眼一脸兴奋,几乎要喜形于色的朱允炆,心中不由感慨万分。这允炆殿下,到底还是太年轻,阅历太浅,被陛下这番表演哄得团团转,这都要被陛下你给忽悠瘸了,被人卖了还得帮着数钱呢....

蒋瓛作为老朱计划的知情人,自然是明白老朱想做什么,每一步都看得清清楚楚。

今天朱棣入宫找朱允炆联手合作,双方已经达成了合作共识,要建燕王府学宫和朱煐打擂台,这事儿陛下早已了然于胸。

眼下估摸着这位皇孙殿下正愁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或者还在斟酌如何向陛下提出让陛下担任这燕王府学宫祭酒之事呢,毕竟这需要陛下首肯。

陛下这一手“主动许诺”,简直是雪中送炭,恰到好处,悄然无声地就给这位允炆殿下下了套了,就等着他自己往里钻呢.....

而朱允炆,果然毫不意外地,上钩了。而且是以一种感激涕零、自以为得计的方式,主动跳进了这个为他精心准备的局中......

“皇爷爷!”

朱允炆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但眼中的光芒却愈发炽热。

“孙儿...孙儿确有一事相求。”

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老朱的神色,见老朱依旧面带慈祥,这才鼓起勇气继续说道:

“孙儿与四叔商议,欲效仿稷下学宫,筹建燕王府学宫。若得皇爷爷应允,出任学宫祭酒,必能...”

他的话还没说完,老朱已经哈哈大笑起来,笑声洪亮而畅快,仿佛听到了什么令人愉悦的好消息。

“好!好!好!”

老朱连说三个好字,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

“咱允炆有志气!这事儿,咱准了!”

朱允炆喜出望外,连忙跪地叩首:“谢皇爷爷恩典!”

他低着头,没看见老朱与蒋瓛交换的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御书房,将朱允炆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却照不透他身前那片由最亲近的皇爷爷亲手布下的谋算....


  (https://www.02shu.com/5035_5035188/4407607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