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天天死谏,我成千古明君了? > 第109章 区区朱棣,又有何惧?

第109章 区区朱棣,又有何惧?


“允熥?”

“你怎么来了?”

蓝玉看到朱允熥明显愣了一下,他的脚步顿在原地,目光里充满了难以置信,一时间竟有些反应不过来,以为自己看花了眼,甚至不自觉地眨了眨眼,又定睛仔细看去,生怕是自己眼花了。

他站在那里,像根木桩似的,一动不动。他没有想到有一天朱允熥会不声不响,孤身一人,就这样来到凉国公府门前找自己,身边连个随从都没带,就这么突兀地出现了,像从天上掉下来似的,让人措手不及,完全没有任何预兆。

这全然不符合他的性格啊!这孩子以往是绝不会这样做的,他连出门都常常需要人再三鼓励,更别说独自来拜访了,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完全颠覆了他对朱允熥的认知,让他一时之间有些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觉得非常意外,心里直犯嘀咕。

蓝玉心中满是疑惑,不禁上下打量着朱允熥,想从他身上看出些什么不同来,想知道是什么促使他有了这样的变化,是遇到了什么急事吗?

还是发生了什么别的事情?怎么突然就转了性子?

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让人琢磨不透。

“舅姥爷,允熥遇到了麻烦事。”

朱允熥脸上露出无奈的笑容,带着几分苦涩,声音也比往常低沉了些,听起来有些疲惫,像是被什么事情困扰着,提不起精神,整个人都显得有些萎靡,没什么活力,连站姿都透着无力。

蓝玉眉头一挑,眼神中满是讶异,这讶异并非是针对事情本身,而是针对眼前这个人,这个主动上门的外甥孙,这个他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这个突然变得不一样了的朱允熥,这个让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少年,这个站在他面前的朱允熥。

他倒不是因为朱允熥遇到了麻烦事而惊讶,而是朱允熥遇到麻烦事居然会主动找自己帮忙,这一点让蓝玉有些吃惊,甚至可以说是意外,完全出乎他的预料,打破了他对朱允熥的一贯认知,让他一时之间有些难以适应,感觉很不真实,像是在做梦一样,不太敢相信,心里直打鼓。

要在以往,无论是遇到任何事情,哪怕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按着朱允熥的性子也只会是自己一个人躲起来瑟瑟发抖,把脑袋埋起来,根本不敢主动找人帮忙,只会自己硬扛着,直到扛不住为止,宁愿自己受罪,也不肯开口,死扛到底,怎么都不肯求助,倔强得很。

除非你连续追问,一遍又一遍,耐心耗尽,刨根问底,否则他是不会主动开口求助的,他开不了那个口,话到嘴边也咽回去,怎么都说不出来,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喉咙,发不出声音,无法表达出来,憋在心里。

因为他连求助都害怕被拒绝,怕给人添麻烦,怕看到别人厌烦的眼神,那种恐惧足以将他牢牢锁住,让他动弹不得,宁愿自己受着,也不愿意去面对可能出现的难堪,那种感觉太难受了,让他无法承受,宁愿自己默默忍受,独自承担。

.....

蓝玉将朱允熥带入府中,示意他跟着自己走,不要拘束,就像回自己家一样,不必客气,放轻松些,自然点。

凉国公府自然是宽敞得很,府中的小路用青石板铺就,平整干净,两个人并排走都不嫌拥挤,还能空出些地方,显得很是开阔,走在上面感觉很舒服,脚步也轻快些,心情也会好些,不那么压抑了,自在了许多。

四周是郁郁葱葱的草木植被,看得出是经人精心打理过的,枝叶都修剪得整齐,透着生机,长得很好,绿意盎然,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烦恼也少了些,感觉清爽了许多,心也静了些。

人工湖和假山也有陈列,错落有致,显得很有章法,不是随意摆放的,是花了心思布置的,每一处都透着匠心,别具一格,很有看头,值得细细观赏,慢慢品味。

园林之美尽在这凉国公府上尽数体现,透着一股大气,也显示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不是寻常人家可比,处处彰显着气派,显示出不凡的家世,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不敢小觑,心生敬畏。

朱允熥老实地跟在蓝玉身后,微微低着头,看着脚下的路,一副顺从的模样,不敢四处张望,生怕行差踏错,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显得自己不懂规矩,不够稳重,失了礼数。

蓝玉在前领路,脚步沉稳,不疾不徐,带着朱允熥便来到了他的书房,这里算是府里比较安静的地方,适合谈事情,不会被人打扰,可以放心说话,不必担心隔墙有耳,泄露了谈话内容,走漏了风声。

蓝玉一本很少在书房待着,他更习惯在演武场活动筋骨,骑马射箭,舞刀弄枪,不过这段时间以来心情不好,反倒是整天自己闷在书房里,这建造以来就没进来过几次的书房在最近两个月倒是派上了用场,成了他待得最久的地方,几乎足不出户,不见外人,独自一人待着,谁也不想见,只想一个人静一静,不想被人打扰,图个清静。

自从那日殿试上朱煐当朝说出了蓝玉的处境之后,那句话就像一根刺扎进了他的心里,让他日夜难安,反复思量,越想越觉得心惊,越想越觉得后怕,越想越觉得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一片黑暗。

蓝玉便一直寝食难安,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整个人都蔫了,没了往日的威风,像是被霜打过的茄子,提不起劲来,做什么都没心情,茶饭不思。

朱标的突然去世让所有人措手不及,也打乱了许多事情的平衡,让朝局变得微妙起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人自危,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未来一片迷茫,看不清方向,心里都没底,惶惶不安。

朱标的两个儿子,朱允炆和朱允熥,无论老朱想立哪一个,都必须先杀了蓝玉,这是绕不过去的一环,是死结,无法可解,注定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是命中注定,逃不掉的,是板上钉钉的事。

立朱允炆,不杀蓝玉则担心蓝玉登高一呼发动兵变扶持朱允熥登基,到时候局面就难以收拾了,必然是一场大乱,血流成河,这是皇上绝不愿看到的,也是绝不能发生的,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是必须避免的,是绝不能出现的。

立朱允熥,且不说以朱允熥懦弱的性子不堪大用,即便是真登基了,这般性子,朝中又无一人在权势威望能力上能与蓝玉抗衡的情况下,岂不是有了外戚乱政的基础?

那大明江山都可能动摇,这是万万不行的,是取祸之道,会埋下巨大的隐患,后果不堪设想,是亡国之兆,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是绝对要防范的。

这是老朱绝对不允许看到的情况,他绝不会冒这个风险,一定会将危险扼杀在萌芽里,不会留下任何隐患,这是他做事的风格,也是他能够坐稳江山的原因,是他一贯的作风,是他处事的原则,是他行事的准则。

是以无论是朱允炆上位还是朱允熥被立为皇储,蓝玉都得死,等待凉国公府的就只有一个满门被灭的下场,绝无第二种可能,想想就让人胆寒,夜里都睡不安稳,总觉得刀悬在脖子上,随时可能落下,让人寝食难安,日夜提心吊胆,如坐针毡。

正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才让蓝玉寝食难安,一直将自己关在书房里,苦思对策,却始终找不到出路,感觉自己就像笼中困兽,无路可逃,只能等着那一天的到来,那种滋味实在难受,让人备受煎熬,痛苦不堪,度日如年。

也就是近几日朱煐的异军突起,数日之内借由重开稷下学宫之名,将稷下学宫入学名额卖给商贾,十个名额卖了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被老朱封为中兴侯之后,蓝玉发现事情似乎有了转机,才稍稍振作了精神,看到了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仿佛在绝境中看到了一根绳索,可以攀爬上去,有了生的可能,不再那么绝望,有了一点盼头,觉得或许还有转机,不至于走上绝路。

只要朝廷里出现一个能与他抗衡或者超过他权势的大臣存在,那以帝王平衡之道而言,自己也就有了作用,不再是那个必须被拔掉的钉子,反而成了制衡的棋子,有了存在的价值,可以继续活下去,不必再担心被杀,性命或许就能保住了,不必再日夜忧心了,可以稍稍安心。

如此自然也就没有了身死之危,性命或许就能保住了,这让他看到了一丝光亮,觉得或许还能有以后,还能继续看着这大明的天下,看着它如何发展下去,看着它走向何方,看着它的未来,看着它的变化。

在有人能够制衡的情况下,留下自己的性命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皇上说不定会这么想,毕竟能臣难得,杀了可惜,留着还能办事,还能为朝廷出力,还能发挥余热,还能做些贡献。

.....

书房里,满屋子都是散乱的纸张和书册,有些掉在了地上,有些堆在桌角,显得很是凌乱,几乎无处下脚,走路都要小心,免得踩到什么东西,弄出响声,打破了这里的安静,惊扰了这份宁静,显得十分杂乱。

蓝玉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他想看书却因为心中烦躁怎么也看不进去,翻几页就觉得心烦意乱,思绪纷飞,一个字也读不进去,丢到了一边,根本静不下心来,脑子里一团乱麻,理不清头绪,无法集中精神,看不进去。

他也不想被打扰,所以这书房也不让下人进来收拾,任由其杂乱,反正他也无心顾及这些,没那个心情,由它去吧,乱就乱点,眼不见心不烦,随它去吧,不想去管,懒得收拾。

毕竟在之前的想法里,整个凉国公府都要完蛋了,自己也要身死道消了,这打不打扫书房的,又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徒劳罢了,改变不了什么,何必费那个力气,不如省省心,顺其自然吧,想那么多也没用,徒增烦恼,自找没趣。

朱允熥跟着蓝玉走进书房后顿时就愣住了,他没想到位高权重、向来注重威仪的舅姥爷的书房竟是这般景象........

这和他想象中很不一样,甚至有些吃惊,眼睛都睁大了一些,有些不敢相信,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这不是他印象中舅姥爷该有的样子,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出乎他的意料。

“这段日子一直住在书房里,心情烦闷,东西乱丢,倒是把书房给整乱了,你别见怪,将就一下,找个地方坐吧,别站着,站着说话累得慌,坐着舒服些,也好说话。”

“不打紧。坐下慢慢说,有什么事情慢慢讲,不用着急,咱们有的是时间,不差这一会儿,慢慢来,不着急,有的是工夫。”

蓝玉说着,随手拂开一张椅子上的几本书,露出椅面,笑着给朱允熥搬了一张凳子,放在自己近前,好方便说话,离得近些,听得清楚,也显得亲近,像是自家人一样,不必拘礼,不必见外。

“谢舅姥爷。”

朱允熥谢过蓝玉之后,小心地坐了下来,双手放在膝盖上,姿势显得有些拘谨,背挺得笔直,一动也不敢动,像是生怕做错了什么,惹得舅姥爷不高兴,显得自己不懂事,不够得体。

蓝玉看着泰然坐下的朱允熥不由咂舌,心中称奇,这孩子确实和以前不同了,看着就感觉不一样,眉宇间少了些怯懦,多了点沉稳,有了点大人模样,不像以前那样孩子气了,有了些担当的样子,像个大人了。

他盯着朱允熥看,就好像是从来没有认识过朱允熥一般,眼神里带着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想知道这变化究竟从何而来,是谁让他有了这样的改变,是什么让他脱胎换骨,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变化着实让人惊喜,让人感到欣慰,让人眼前一亮。

......

“舅姥爷,我...脸上有东西吗?”

朱允熥被蓝玉注视得有些不自在,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又低头看了看衣服,担心是不是哪里不妥当,是不是沾了灰尘,或者衣服哪里不整齐,让人看了笑话,觉得自己不够体面,不够整洁,有失礼仪。

蓝玉摇了摇头,看着朱允熥笑道:“脸上倒是没东西,干净得很。只是觉着你的这胆子倒是比之前大了许多,人也沉稳了些,不像以前那样慌里慌张了,看着踏实多了,有点样子了,像个大人了,有出息了,让人看着就高兴,觉得欣慰,心里舒坦。”

“看来还是陛下深谋远虑,眼光卓然啊,让你搬出东宫和中兴侯住在一起,对你的影响倒是不小,这是件好事,陛下看人看得准,知道怎么做对你好,这一步走对了,走得好啊,真是走对了,走得太好了,走得太对了。”

“想当初你见咱可是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就可劲的哭啊,看着就让人心疼,又不知道该怎么帮你,心里干着急,使不上劲,看着难受,恨不得替你受了,替你担了,替你扛了,替你挨了。”

“咱问你要不要争皇储,有什么要帮忙的,你也只会哭,一个劲地摇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就像受了惊的小兔子,怎么安抚都没用,怎么劝都不行,油盐不进,让人无可奈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束手无策。”

“现在都敢主动上门找你舅姥爷我帮忙了,很好,进步很大嘛。”蓝玉一脸慈爱地看着朱允熥,语气里带着感慨,颇有些老怀安慰的感觉,觉得这孩子总算有点开窍了,知道轻重缓急了,懂得上进了,知道该怎么办事了,有了长进,让人宽心。

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是他的亲侄女,是他亲眼看着长大的,感情很深,就像自己的亲女儿一样,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时常挂念,放心不下,总想为她做点什么,弥补对她的亏欠,尽一份心意,表达关怀。

常氏去世之后,就只留下了朱允熥这一条血脉,蓝玉自然看得重,这是常家和他蓝家共同的血脉延续,是他的至亲,是他必须要护着的人,绝不能让他受了委屈,绝不能让他被人欺负,要保护好他,照顾周全。

要说以前的时候,蓝玉对于亲情什么的看的还并没有那么重,更多关注的是权势和战功,想着如何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在朝中站稳脚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让蓝家更上一层楼,光宗耀祖,扬名立万,流芳百世。

可这两个月,是蓝玉最绝望的两个月,他甚至感觉自己都已经死了一次了,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把什么都看淡了,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从前那样执着,明白了许多道理,看清了许多事情,知道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值得珍惜的,什么才是永恒的。

经历了这么一段时间之后,蓝玉忽然感觉什么权势利益,都是过眼云烟,如同镜花水月,抓不住也留不下,到头来一场空,什么也带不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来争去没意思,都是虚的,都是空的,都是假的。

活着,和亲友一起好好活着,这比什么都重要,是实实在在的,能感受到温度的,比那些虚名实在得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最珍贵的,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是无价的,是宝贵的。

历经生死之人最容易大彻大悟,如今蓝玉已经不再是曾经的蓝玉了,心态变了许多,不再那么争强好胜了,懂得了退一步的道理,明白了平安是福,活着就好,其他都是假的,都是身外之物,都是过眼云烟,都是虚无。

.....

听着蓝玉的话,朱允熥的脑海里不由想起了曾经自己的离谱行径,也是不由脸颊发红,感到一阵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觉得没脸见人,抬不起头,想把自己藏起来,永远不要被人看见,永远不要提起那些往事,希望大家都忘记,不再记起。

如今的他性子虽然依旧有些懦弱,心里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依旧害怕,可却已经能够初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不会动不动就掉眼泪,能试着把话说明白了,这就是进步,是好的开始,是改变的第一步,值得肯定,值得鼓励,值得表扬,值得赞赏。

想到曾经自己的失态和离谱行径,即便是朱允熥自己都感觉无法理解,那时候的自己怎么会那样,简直不像话,像个不懂事的孩子,让人失望,也让自己失望,想起来就脸红,觉得丢人,觉得难为情,觉得羞愧。

在很多时候,人甚至都无法共情曾经的自己,觉得过去的自己陌生又可笑,像是另一个人........完全联系不起来,仿佛那是上辈子的事情,和自己无关,不是同一个人,像是看别人的故事,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荒唐。

不过却也是这段时间以来给朱允熥带来的改变太大所导致的,环境变了,人也就跟着变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什么样的人就会受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必然的,是潜移默化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无法避免的,是情理之中的。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朱允熥是一块璞玉,只是被尘土掩盖了光芒,需要有人细心擦拭,耐心打磨,才能展现出内在的质地,散发出应有的光彩,变得耀眼夺目,让人刮目相看,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赞叹不已,让人惊艳。

他从生下来开始就一直在东宫,饮食起居,生活,认知,一举一动全都在吕氏的眼皮子底下,被她牢牢看着,没有半点自由,像个提线木偶,任由摆布,身不由己,无法自主,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处处受制。

吕氏故意不让他的心性成长,甚至故意恐吓,打压,让朱允熥养成了懦弱,不敢与他人,不敢与外界接触的性子,变得封闭起来,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敢越雷池一步,胆小如鼠,见人就躲,不敢见生人,害怕与人交往,恐惧外界。

而这样的朱允熥,就完全像是一个五六岁的孩童,他的心智全然不像是个少年,脆弱得可怜,经不起一点风浪,一碰就碎,需要人小心呵护,不能有半点闪失,否则就会崩溃,就会承受不住,就会垮掉,就会一蹶不振。

出了东宫之后在朱煐的府上,日夜听着朱煐、张平、方孝孺等人谈天说地,纵论古今,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脑子渐渐活络起来,想法也多了,眼界也开阔了,见识也增长了,不再那么闭塞了,思路开阔了。

朱允熥的心智这才开始真正成长,如同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霖,慢慢地舒展枝叶,开始吸收阳光雨露,有了生机,变得茁壮起来,不再是那副蔫头耷脑的样子,有了精神气,有了活力,有了朝气。

恰好朱煐,张平,方孝孺三人就是这洪武朝中的三大铁头娃,一个比一个硬气,认准的事情绝不回头,九头牛都拉不回来,骨头一个比一个硬,谁也不服谁,都有自己的主张,都有自己的坚持,都有自己的原则,都有自己的底线。

三个人都可以说是无惧无畏的代表,每个人都从未将生死放在眼里,有着自己的坚持,不为外物所动,骨头硬得很,是真正的硬汉,顶天立地,让人敬佩,让人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让人由衷地钦佩,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事情,可以将性命视若草芥!这种气魄深深震撼了朱允熥,让他看到了另一种活法,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可以这样有骨气,可以这样无所畏惧,可以这样顶天立地,可以这样堂堂正正,可以这样光明磊落,可以这样坦荡。

而这样的性格在言谈之中也会显露出来,无形中影响着身边的人,尤其是朝夕相处的朱允熥,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慢慢地渗透,改变着他的想法,塑造着他的性格,让他也跟着变得坚强起来,变得有担当起来,变得勇敢起来。

朱允熥看久了,听久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就有了改变,而这种改变就连朱允熥自己都没有能够立刻感觉出来,是悄无声息的,慢慢发生的,等他察觉时已经不同了,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自己了,像是获得了新生,像是重新活了过来,像是换了一个人,像是脱胎换骨。

也就是今天蓝玉忽然这么一说,朱允熥这在猛然惊觉,回头细想,才发现自己的不同,原来自己已经在变化了,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了很大的进步,变得连自己都有些认不出了,有些陌生了,有些不一样了,判若两人。

自己竟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和曾经大不相同了吗?这变化让他自己都有些惊讶,有些不敢相信,但确实是事实,不容置疑,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清清楚楚地显示着,真真切切地存在着,毋庸置疑。

想到朱允炆,朱允熥忽然惊讶地发现,自己好像不像以往那般害怕了,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减轻了不少,虽然还在,但已经能够承受了,不再那么难以忍受,能够试着去面对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是迈向坚强的第一步,是变得勇敢的开始,是成长的标志,是转变的开端。

是的,在不知不觉间,就连朱允熥自己都没有发现,他心中的怯懦无形之中消散了几分,多了一点点的勇气,敢于面对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是走向坚强的第一步,是变得强大的起点,是成长的标志,是成熟的象征,是进步的体现,是可喜的变化。

就好像今天朱煐提出让朱樉和朱允熥主理稷下学宫重开与朱棣朱允炆将开的燕王府学宫打擂台,朱允熥并未表现出过激反应,没有吓得说不出话,只是感到紧张,这便是明证,说明他确实在变化,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胆子渐渐大了起来,不再那么畏首畏尾,敢于接受挑战了,敢于面对困难了,敢于承担责任了,有了担当。

朱允熥当即将自己此行来的目的,一五一十地,尽可能清楚地告知了蓝玉,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讲明白了,不敢有丝毫隐瞒,把所有细节都说了出来,生怕漏掉什么重要的信息,影响舅姥爷的判断,耽误了正事,坏了大事。

蓝玉听罢,一脸愕然,半晌没说话,似乎在消化这个信息,这消息来得有些突然,他需要点时间理清头绪,把事情想明白,把这其中的关窍弄清楚,把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想透彻,把这其中的轻重缓急掂量清楚,好好琢磨。

“也就是说朱棣和朱允炆那小子要一起联手办个燕王府学宫,陛下他还答应了他们担任学宫祭酒?”

“中兴侯准备让秦王和你主持稷下学宫重开,和燕王府学宫打擂台?”

蓝玉瞪大了眼睛,几乎是惊呼出声,惊呆了,这消息着实有些惊人,让他一时之间有些反应不过来,觉得事情变得复杂了,超出了他的预料,走向变得难以捉摸,让他有些措手不及,有些应接不暇,有些意外。

朱允熥点了点头,苦笑道:“就是这样。舅姥爷你可得帮我!我........我心里没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一点头绪都没有,怕把事情办砸了,辜负了大家的期望,让人看了笑话,丢了脸面,不好交代,难以收场。”

蓝玉看着朱允熥就像是从来不认识朱允熥一般,仔细打量着,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个外甥孙,把他里里外外看个清楚,看看他到底变了多少,变成了什么样子,和从前还有几分相似,还有多少过去的影子,还有多少从前的模样,还有多少旧时的痕迹。

朱允熥找他帮忙,他确确实实是感觉到朱允熥的性子有了变化,不再那么封闭了,知道向外求助了,这是个不小的进步,是走向成熟的表现,是变得坚强的开始,是长大的标志,是懂事的体现,是进步的表现。

可没想到,这变化这么大啊!大得出乎他的意料,简直像是换了个人,和从前那个怯懦的孩子判若两人,让人不敢相信,觉得不可思议,觉得难以置信,觉得像是做梦一样,觉得不太真实,觉得出乎意料。

直接对上了朱棣和朱允炆联手,自己这外甥孙居然没有害怕到崩溃,反而知道来找自己求援了?这简直是天壤之别,和以前判若两人,让人刮目相看,不得不重新审视他,重新评估他的价值,重新看待他的潜力,重新认识他的能力,重新评判他。

蓝玉面色潮红,心中不由得激动起来!仿佛一股热流涌遍全身,让他有些坐不住,手指都有些微微发颤,心情难以平静,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整个人都活泛了起来,像是注入了新的活力,像是重新焕发了生机,像是获得了新生。

他看到了希望!真正的希望!活下去并且保住荣华富贵的希望!这希望就落在朱允熥身上,寄托在他的改变上,寄托在他的成长上,寄托在他的脱胎换骨上,寄托在他的进步上,寄托在他的蜕变上,寄托在他的进步上。

以他的身份地位以及和朱允熥的关系,只要是朱允炆成了皇储登基上位,就算是不死也得脱层皮,甚至说不得还得死,绝无幸理,这一点他看得很清楚,绝无侥幸,迟早的事,躲不过的,是命中注定,是无法改变的,是必然的结果,是注定的结局。

可要是能将朱允熥的性子给改了,得到了老朱的认可,等朱允熥登基,那蓝玉就是毋庸置疑的托孤重臣,地位尊崇,可以安享晚年,不必再担惊受怕,日夜悬心,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是最好的结局,是最理想的局面,是最圆满的结果,是最佳的境况。

在蓝玉的计划中,朱煐一旦在朝中的威望能力权势都能与自己抗衡,那朱允熥登基,老朱身为皇帝出于制衡双方的角度出发,就会留下自己的小命,用自己制衡朱煐,这是帝王心术,是惯用的手段,老朱肯定会这么做,不会例外,这是必然的选择,是毫无疑问的,是毋庸置疑的,是肯定的。

如此一来,就会有两个托孤大臣,互相牵制,朝局也会更加稳定,避免了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对皇上来说也更放心,更有利于江山的稳固,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对大家都好,是上上之策,是完美的安排,是明智的决定,是妥当的做法。

而这一切的一切的关键就是,朱允熥得支棱起来!得有个皇储的样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懦弱不堪,必须得立得住,能让老朱看得上眼,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是个合适的继承人,是个能担大任的人,是个合格的储君,是个像样的人选。

倘若朱允熥一直怯懦不堪,那么老朱绝对不会考虑他,他蓝玉也就没了指望,只能等着那一天的到来,束手待毙,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任人宰割,无力回天,坐以待毙。

倘若是朱允炆登基上位,蓝玉有些担心老朱会选择将自己和朱煐都给杀了,为朱允炆扫清障碍,把所有威胁都除掉,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而且可能性很大,几乎是必然的,是板上钉钉的事,是不可避免的,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是很有可能的。

这事情以蓝玉对老朱的了解,绝对是能做得出来的!而且做得毫不犹豫!绝不会心慈手软,一定会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这是他的一贯作风,也是他能够坐稳江山的手段,是他行事的特点,是他处事的风格,是他做事的习惯。

这也是为什么蓝玉发现朱允熥的性子不再如之前那般懦弱之后如此兴奋的原因,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让他重新燃起了斗志,觉得又有了奔头,可以继续活下去了,不必再担惊受怕,可以安心过日子了,可以松一口气了,可以放宽心了。

“好!好啊!”

“允熥。你长大了!真的长大了!”

“看来陛下让你跟着中兴侯还真是跟对了!这一步棋走得妙啊!效果显著!真是立竿见影!变化太大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好得很啊!”

蓝玉看着朱允熥,眼中藏不住的赞许,连连点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心情很是愉悦,像是放下了千斤重担,浑身都轻松了,感觉年轻了好几岁,感觉又有了活力,感觉舒畅了许多。

朱允熥被夸得脸颊一红,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去,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心里既高兴又有些难为情,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只觉得脸上发烫,心跳也加快了,有些手足无措,有些拘谨不安。

蓝玉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朱允熥听出来了,想到曾经自己的不堪朱允熥一阵脸红,感到无地自容,恨不得那些事都没发生过,希望舅姥爷能忘记从前的自己,只记得现在的他,记得这个已经有了改变的他,记得这个正在努力变好的他,记得这个已经不一样了的他,记得这个进步了的他,记得这个成长了的他。

“舅姥爷,对不起,允熥以前太不争气,让你失望了,也辜负了您的期望,允熥心里一直很愧疚,觉得对不住您,让您操心了,是允熥的不是,是允熥不懂事,是允熥太懦弱,是允熥不争气。”

朱允熥想到了两个月前蓝玉独自入宫明确说想要支持自己同朱允炆一争高下,争那皇储之位,那是舅姥爷对自己寄予厚望,把宝押在了自己身上,希望自己能争气,能担起这个担子,能不负所托,能有所作为,能成就大业。

可当时自己害怕极了,哭着求着不想当皇储,不想争,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躲开那些纷争,觉得那样最安全,不用担风险,不用面对那些可怕的事情,可以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不必卷入那些是非,不必承担那些责任,不必面对那些困难。

如今再回头去看,当初的自己,当真是可笑,怯懦得吓人,简直不像龙子凤孙,没有一点气魄,白白浪费了舅姥爷的一片苦心,错过了好机会,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后悔当初怎么就那么不争气,怎么就那么胆小,怎么就那么没用,怎么就那么窝囊。

“是舅姥爷这些年对你的关心太少了,光顾着外面的事,忽略了你,让你在东宫受了委屈,是舅姥爷的不是,没有照顾好你,没有尽到长辈的责任,让你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是舅姥爷的疏忽,是舅姥爷的失职。”

蓝玉看着朱允熥,想到这些年朱允熥在东宫里可能受的苦楚,心中也是一阵心疼和愧疚,觉得自己这个舅姥爷做得不够称职,没有尽到责任,亏欠了这孩子,让他受了那么多罪,想想就难受,心里不是滋味,觉得对不起他,觉得愧疚。

原本朱标是在的,谁也不会想到,朱标在的情况下,朱允熥在东宫里的处境会那么差,会被人刻意养废,这实在是出乎意料,让人防不胜防,想都想不到,疏忽大意了,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及时阻止,没有及时干预,没有及时纠正。

朱标和老朱一样,老朱是个优秀的皇帝,朱标也是优秀的太子,都一心扑在国事上,忙于政务,勤勉操劳,是臣子的表率,是国家的栋梁,是朝廷的支柱,是天下人的榜样,是众人的楷模,是典范。

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把精力全部都投入到治国这件事上后,自然对其他方面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细管,难免有疏忽,顾此失彼,无法面面俱到,总会有遗漏的地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是情有可原的,是可以理解的,是正常的。

朱标的繁忙也就造成了东宫大小诸事全都落入吕氏手中,让她有了可乘之机,暗中做了不少手脚,一步步将允熥养废,把他变成了那副模样,变得懦弱不堪,不成器,让人失望,让人惋惜,让人痛心。

也因此造成了朱允熥堪忧的处境,性格变得如此缺陷,差点就彻底毁了这孩子,想想就让人觉得后怕,脊背发凉,幸好现在还有挽回的余地,还不算太晚,还有机会补救,还有希望改变,还有转圜空间。

蓝玉看向朱允熥,正好迎面对上了朱允熥的眼睛,两个人的目光碰到了一起,互相看着对方,都在打量着彼此,都在观察着对方的变化,都在感受着对方的心情,都在体会着对方的想法,都在揣摩着对方的心思。

四目相对。

蓝玉不由露出欣慰的笑容,伸手慈爱地摸了摸朱允熥的小脑袋,动作轻柔,充满了长辈的关爱:“放心吧,一切都有你舅姥爷呢。只要你自己立得住,舅姥爷肯定帮你,绝不会袖手旁观,一定尽全力,帮你把这件事情办好,绝不会让你一个人扛着,绝不会让你孤军奋战,绝不会让你独自面对,绝不会让你受委屈。”

“朱棣和朱允炆联手固然不弱,可我们也并非吃素的,更可我们还占据了先机!这重开稷下学宫是陛下亲许的,名头正!他们那个燕王府学宫,不过是跟风而已,落了下乘,不足为惧,咱们稳操胜券,赢面很大,胜算很高,把握很大,信心很足。”

蓝玉冷哼一声,眼中重新焕发出往日的神采,那股子睥睨的气势又回来了,仿佛找回了当年驰骋沙场的感觉,又成了那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令人敬畏,不敢直视,让人望而生畏,让人不寒而栗,让人心生畏惧。

这一刻的他,一扫这段时间以来那冢中之虎的暮气,重新流露出那一股子自信和霸气,仿佛又回到了沙场点兵的时候,指挥若定,气吞万里如虎,让人望而生畏,不敢小觑,又变回了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蓝玉,又变回了那个叱咤风云的凉国公,又变回了那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又变回了那个威风八面的蓝玉。

感受到蓝玉身上的自信和那种沙场老将特有的沉稳,朱允熥原本的不安也消散了不少,心绪平复了许多,感觉有了依靠,不再那么彷徨无措,就像吃了定心丸,踏实下来了,觉得事情没那么可怕了,有舅姥爷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顺利的,一切都会解决的,一切都会如愿的。

.....

而就在朱允熥求助蓝玉的同时,在凉国公府里进行着这场重要谈话的时候,外面的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夜幕开始降临,华灯初上,万家灯火,一片宁静,一片祥和。

另一边,急匆匆告别了朱煐之后的朱樉也没有闲着,他知道时间紧迫,必须抓紧每一刻,不能耽搁,要尽快行动起来,不能坐以待毙,不能浪费时间,不能错失良机,不能延误时机。

他深知此事紧要,关乎重大,不仅关系到允熥,也关系到他自己,径直就去了晋王府,去找他的弟弟晋王朱棡商议........

朱樉想着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总好过单打独斗,人多才好办事,成功的把握也大些,胜算也高些,希望也更大些.....


  (https://www.02shu.com/5035_5035188/4395117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