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你当你的天可汗,我建我的共和国 > 第234章:说书人的新故事

第234章:说书人的新故事


新成立的宣传部衙署内,光线明亮。

江宸站在一块巨大的黑漆木板前,手里没有拿笔,只拿着一把普通的竹制折扇。

“啪!”

他将折扇在掌心一敲,清脆的响声让底下坐着的几十个说书人精神一振。

这些人,都是从同盟治下各个州县里精挑细选出来的,嘴皮子最利索,最懂市井人心的江湖艺人。

此刻,他们一个个正襟危坐,看着前方那位年轻得过分的委员长,眼神里充满了敬畏与好奇。

“诸位先生,今日请大家来,不为别的,只为向各位请教一件事。”

江宸的开场白,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委员长向他们这些下九流的艺人请教?

“我问问大家,你们平素说的书,什么段子最叫好?”

一个胆子大的中年说书人站了起来,他常年在邺城最大的瓦舍里说书,颇有名气。

“回委员长,那自然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再有就是神仙鬼怪,侠客豪情!”

“说得好。”

江宸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

“可帝王将相,与田里的农夫何干?才子佳人,与工厂的工人何干?”

他走到木板前,用扇子在上面重重一点。

“我要你们说的,是新故事!”

“是咱们自己的故事!”

江宸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充满了感染力。

“我不要你们讲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我要你们去讲,程咬金将军是如何带着士兵,把地契送到农民手里的!我要你们去讲,一个叫铁牛的放牛娃,是如何走进公学,学会了算术,最后成了钢铁厂里人人敬佩的技术员的!”

“我要你们把咱们同盟的政策,咱们身边发生的新鲜事,都给我编成故事!”

江宸收起折扇,语气变得无比郑重。

“道理,是说给读书人听的。而故事,才是说给天下人听的!”

“记住,你们不是在说教,你们是在说一个好听的,关于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去吧,把这些新故事,带到天下的每一个茶馆,每一个酒楼,每一个村头巷口!”

*  *  *

半个月后。

李唐治下,凤翔府边境的一座小镇。

镇上最大的茶馆里,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一个面生的老说书人,一身半旧的青布长衫,刚刚在台子上坐定。

他慢悠悠地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

台下,茶客们有些不耐烦了。

“我说老先生,你倒是快说啊!今天说哪一出?是《隋唐演义》还是《封神榜》?”

“就是,快点开讲,俺们还等着听秦琼战敬德呢!”

老说书人微微一笑,也不答话。

他拿起桌上的惊堂木,不轻不重,往桌上那么一拍!

“啪!”

满堂嘈杂,瞬间安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老说书人清了清嗓子,用一种抑扬顿挫,极富韵味的调子开了口。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今日不把别的表,咱单说一位混世魔王!”

“这混世魔王,姓程,名咬金,手使一柄开山斧,曾是瓦岗山上的大英雄!”

台下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程咬金的故事,他们熟啊!

可接下来,老说书人的话,却让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话说这程将军,跟着咱们委员长打天下,那可不是为了自己当官发财!他是为了啥?他是为了天下的穷苦百姓,能有地种,有饭吃!”

“那一日,攻下了一座县城,城里的地主老财,一个个吓得屁滚尿流。程将军把他们囤积的万亩良田,全都收了上来!”

“他老人家站在县衙门口,对着底下黑压压的百姓,把胸脯拍得山响!”

说书人学着程咬金的模样,粗着嗓子吼道。

“‘乡亲们!从今往后,这地,不再是那些老爷的了!’他指着那些地契,‘这些地,是你们的!是咱们同盟,分给你们的!谁种的地,就归谁!’”

茶馆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茶客,无论是镇上的小贩,还是刚从地里回来的农夫,全都呆住了。

一个端着茶碗的手,停在了半空。

一个正要嗑瓜子的嘴,忘记了合上。

分田地?

把地主的地,分给穷人?

这……这是在说书,还是在说梦话?

一个老农颤抖着站了起来,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老……老先生,你说的……是真的?”

“嘿!”

说书人眼睛一瞪,“我说的,那是在河北,在河南,在江淮,天天都在发生的事!是咱们《同盟快报》上白纸黑字印着的事!”

“在咱们同盟的地盘上,农民分了田,工人进了厂,娃儿上学不要钱!这日子,红火着嘞!”

轰!

整个茶馆,彻底炸了锅!

“我的天!上学不要钱?”

“分田地……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好事?”

“快!老先生,你再多说说!那边的日子,到底是怎么个红火法?”

人们疯了一样,将说书人围在中间,一个个激动得满脸通红。

那些关于帝王将相的陈词滥调,在这些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新故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茶馆角落里,两个负责在此地维持秩序的官差,面面相觑。

他们起初并未在意,可看着眼前这群情激奋的场面,听着那些“离经叛道”的故事,他们第一次,感到了脊背发凉。

一个年轻的差役忍不住低声对旁边的老差役说道:“头儿,这……这说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这不是在煽动百姓造反吗?要不要把他抓起来?”

老差役脸色阴沉,他摇了摇头。

“怎么抓?他只是在说书。你抓了他,堵得住这满屋子人的嘴吗?”

他看着那些百姓眼中,渐渐燃起的,一种名为“希望”的火焰,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恐惧。

他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  *  *

官府的迟钝,给了这些故事野蛮生长的机会。

《莽将军分田记》、《铁牛上公学》、《一个女工的自述》……

一个个生动、鲜活、充满了希望的故事,像长了翅膀一样,从茶馆,传到街头,从城镇,传到乡村。

人们口耳相传,甚至有人凭着记忆,将这些故事抄录下来,当成宝贝一样传阅。

李唐朝廷那套“君权神授”、“安分守己”的官方说辞,在这些通俗易懂,直击人心的小故事面前,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不堪一击。

民心,这杆无形的天平,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疯狂地向着邺城倾斜。

当凤翔府的官差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着兵丁气势汹汹地冲进茶馆时,那个老说书人,早已不见了踪影。

茶馆老板和伙计,还有满堂的茶客,都异口同声。

“说书的?早就走了!”

“去哪了?谁知道呢!”

“官爷,喝杯茶吧,今天这茶,不要钱!”

看着那一张张似笑非笑的脸,带队的官差头领知道,他再也抓不到那个人了。

因为,在这座小镇里,每一个人,都成了那个说书人的同谋。

*  *  *

长安,天策府。

夜,深沉。

书房内,烛火摇曳。

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相对而坐,谁也没有说话。

他们的面前,摆着十几份来自不同州县的紧急密报。

密报的内容,大同小异。

都在说一种诡异的“新评书”,正在民间疯狂流传,其言辞“蛊惑人心”,其影响“动摇国本”。

许久。

杜如晦才缓缓抬起头,他的眼中,没有了往日的锐利,只有一种深沉的,化不开的疲惫与忧虑。

他看着房玄龄,声音干涩。

“玄成,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想错了。”

“江宸最可怕的,不是他的火炮,也不是他的钢铁。”

杜如晦拿起一份手抄的话本,那上面,正是《铁牛上公学》的故事。

他指着那几行字,一字一句地说道。

“而是这个。”

“他正在用我们看不懂,也挡不住的方式,杀死我们的大唐。”


  (https://www.02shu.com/5034_5034128/4427742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