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血管网络
“青囊”项目代号一出,中科院内部懂行的老家伙们嘴角都抽了抽。
青囊,出自神医华佗的《青囊经》,寓意妙手回春,起死回生。
用在“逐日工程”上,这意思不就是说,咱这国之重器刚出生就快不行了,得赶紧抢救一下?
但陈部长拍板的名字,没人敢有意见。
于是,李振华院士亲自挂帅,领着龙国材料学、光学、微电子学最顶尖的一批大脑,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
军令状签的是三个月,但李振华内部下达的命令是一个月,必须拿出原型。
整个团队被拧成了一股绳,连轴转得快要冒烟,实验室的灯二十四小时不熄,外卖小哥都快跟安保混成脸熟了。
然而,一周过去,项目原地踏步。
“不行!原子层沉积精度不够,做出来的通道壁厚不均,跟狗啃的一样!”
“飞秒激光蚀刻?我们试了,基材直接被能量干废了,别说‘血管’了,连‘血’都没了!”
“3D纳米打印?理论上可以,但打印一个一平方厘米的样品,大概需要……两年半。”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李振华看着白板上那张钱秉文画的、被他优化了无数次的“仿生微血管网络”设计图,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图纸是完美的,理论是颠覆的,可他们就像一群拿着石斧的原始人,对着一张星际战舰的设计图,连第一颗螺丝都造不出来。
这根本不是工程学问题。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弗吉尼亚州兰利。
中情局(CIA)总部,一间戒备森严的会议室内,一个代号为“普罗米修斯计划”的顶级分析小组正式成立。
负责人是中情局内部的传奇人物,大卫·霍克。一个据说能从股市的随机波动中嗅出政变气味的情报怪物。
他的任务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查明龙国科技大爆炸的“奇点”来源。
霍克不喜欢废话,他面前的巨型屏幕上,三条时间线并行排列:“烛龙”计划、“天宫”计划、“逐日”计划。
“各位,”霍克的声音平静而锐利,“传统的科技发展是线性的,是渐进的。但看看这里。”
他指着屏幕上的几个关键节点,“从‘烛龙’反应堆的理论突破,到‘天宫’的拓扑量子计算模型,再到这个效率高达42.8%的见鬼的光伏电池。每一次,都是脉冲式的、非连续性的跃进。就像有人在特定的时间点,对着龙国的科技树,狠狠按了一下‘下一回合’。”
手下的分析师们噤若寒蝉。
他们顺着霍克指出的脉络,将所有公开和非公开的数据链进行交叉比对,最终,所有的线索都像溪流入海,汇入了几个相同的终点——龙国几个最高绝密的国家实验室。
然后,线索戛然而止。
“那里是数据黑洞。”一名下属报告道,“我们渗透不进去。所有外围数据都显示,这些实验室的研究员,包括钱秉文、李振华在内,他们更像是……执行者和翻译者,而不是源头。”
“源头……”霍克眯起眼睛,靠在椅背上,十指交叉,“普罗米修斯从神那里盗走了火种,给了人类。那么,龙国的普罗米修斯,又是谁?或者说……是什么?”
龙国国内,被寄予厚望的“翻译家”李振华院士,已经快把自己的头发揪秃了。
他看着愁眉苦脸的钱秉文,一筹莫展。
钱秉文看着李院士,内心疯狂吐槽:看我干嘛?我又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
但吐槽归吐槽,办法还得想。钱秉文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解铃还须系铃人。不,是解题还须出题人。
他从实验室顺走了一块做实验剩下的高分子聚合物凝胶,质地柔软,触感有点像没发酵好的面团。
然后,他又一次出现在了京州第一幼儿园门口,熟练地跟保安大叔打了个招呼。
林天正坐在窗边,面前摆着一堆五颜六色的橡皮泥,小眉头皱着,似乎在进行什么严肃的创作。
钱秉文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像个请教天神的虔诚信徒。
他把那块软乎乎的“面团”递过去,用这辈子最笨拙的语气问道:“林总工……那个,你看,如果想在这个……面团里,做出跟叶子一样的脉络,该怎么办啊?”
林天抬起头,看了看钱秉文,又看了看手里的“面团”。
他好像没听懂什么叫“叶子一样的脉络”,只是觉得这块东西手感不错,便接了过来,放在手心里捏了捏。
然后,他伸出胖乎乎的小食指,蘸了点桌上水杯里渗出来的水渍,在“面团”表面轻轻按压了几个深浅不一的印记。那动作,随意得就像小孩子无意识的涂鸦。
做完这一切,他把“面团”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洒满阳光的窗台上,扭头对一脸懵逼的钱秉文奶声奶气地说:“让它自己长。”
钱秉文:“???”
长?长什么?长毛吗?
他困惑地盯着那块“面团”,正想追问,却忽然瞳孔一缩。
阳光下,那些被林天用指头按出的水渍,并没有均匀地散开,而是正沿着某种特定的、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纹路在蒸发、收缩!那些纹路,纤细、分叉,像极了……叶脉!
不是“制造”!
是“诱导”!
钱秉文脑子里仿佛有十万吨***轰然炸响!
他瞬间醒悟!林天根本就没想过要去“雕刻”或者“打印”什么管道!关键在于材料结晶生长的过程!
那些水渍,就是“种子”!
它们改变了材料表面的微环境,在晶体生长的那一刻,就会像无形的模具一样,引导着原子按照预设的轨迹排列、组合,从而自发地生成中空的、完美的微观通道!
这他娘的哪里是做手工,这分明是上帝还在玩泥巴!
“我懂了!我懂了!!”钱秉文激动得差点给林天跪下,一把抱住还没反应过来的林天,在他脸上狠狠“吧唧”了一口。
林天一脸嫌弃地用手背擦了擦脸上的口水,嘟囔了一句:“脏……”
钱秉文哪还顾得上这个,他抱着这个足以改写整个制造业历史的惊天构想,冲回了中科院。
“咣!”
他一脚踹开会议室的大门,无视了李振华和一众专家见鬼似的表情,冲到白板前,抓起笔疯狂地画着。
“我们都错了!全都错了!不是制造!是生长!是诱导自组装!”
他一边画着全新的工艺流程图,一边用颤抖但无比清晰的声音吼道。
“基板!在涂覆钙钛矿溶液之前,用超高精度的紫外激光,在基板上‘绘制’出催化剂的轨迹!就像林总……就像我刚刚想到的‘水指印’一样!然后正常涂覆溶液,在晶体生长阶段,‘血管网络’就会沿着我们画好的催化路径,自己长出来!”
整个会议室,从死寂到哗然,只用了半秒钟。
李振华死死盯着白板上那个全新的、简洁到不可思议的工艺流程。
“快!立刻按照这个新工艺,进行实验!”李院士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狂热。
命令下达,整个团队像打了鸡血一样扑向了实验室。
仅仅三个小时后。
第一块采用新工艺的样品被送入了电子显微镜下。当图像被放大到百万倍,投射到大屏幕上时,整个主控室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是一幅宛如神迹的画卷。
在平整的钙钛矿薄膜内部,一个完美的、层层分叉的、充满了生命韵律感的微观网络结构,清晰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它就像一片最精致的枫叶,脉络分明,浑然天成。
“成功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喃喃自语,随即喜极而泣。
山呼海啸般的狂欢和掌声,淹没了整个实验室。
一份加密报告以最高优先级通过量子信道瞬间抵达了陈部长的终端。
他只看了一眼那张电子显微镜下的图片,便拿起桌上那台红色的加密电话,拨通了日内瓦代表团的专线。
“听着,”陈部长的声音平静如水,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拖住。什么条件都可以谈,什么分级、标准,都可以讨论,但决不能进入最终投票程序。我们的底牌,马上就到。”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248/5037329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