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我当阴阳判官那些年 > 第91章:星河稻穗映万家

第91章:星河稻穗映万家


“曹旭哥,雪山部落的信使在村口冻得直跺脚呢!”二柱裹着厚棉袄冲进试验田,鼻尖冻得通红,手里还攥着个结满冰花的竹筒,“他说带了‘冰棱三穗稻’的新标本,非要亲手交给你!”

曹旭正蹲在田埂上给五穗稻的秸秆绑加固竹架,闻言直起身,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雾团:“雪山来的?快请他到暖棚里坐。”他拍了拍手上的雪沫,指腹擦过稻穗上冻结的霜花——昨夜的暴雪让试验田积了半尺厚的雪,五穗稻的秸秆却依旧挺拔,竹架上的冰棱在阳光下闪着光。

炎童抱着个铜炉从仓库跑出来,炉子里的炭火噼啪作响:“刚烧好的姜枣茶,让信使暖暖身子。对了,他还带了个木盒,说是雪山老族长给您的‘谢礼’。”

两人刚走到暖棚门口,就见个裹着牦牛皮袄的汉子正搓着冻裂的手跺脚,脸上结着冰霜,见曹旭过来,忙解开怀里的木盒:“曹旭先生,您瞧!这是咱雪山的‘冰棱三穗稻’,用您寄的灵土母本种的,三穗长得一般大,穗粒上的冰纹能映出人影!”

木盒里的稻穗标本裹着防潮纸,三穗并立,穗粒呈三棱形,淡蓝的冰纹在暖棚光线下流转,像冻住的星河。“老族长说,这稻子让雪山部落的冬粮够吃了,娃们不用再啃干酪饼了。”汉子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布包,“这是老族长攒的雪莲粉,说混在稻种里能抗冻,给您的五穗稻添点劲。”

曹旭接过雪莲粉,粉末细腻得像雪:“替我谢老族长,这东西比金子还金贵。”他指着暖棚外的试验田,“您看那五穗稻,混了雪山的冰棱稻基因,今冬扛住了三场暴雪,开春就能抽穗。”

汉子扒着暖棚门缝往外瞅,眼睛瞪得溜圆:“真能结五穗?咱雪山的稻子能长这么能耐?”

“不光能长,”炎童递过姜枣茶,“还能在雪地里自己调节温度,根须缠着雪莲粉,夜里能放热呢。”

正说着,王大叔顶着风雪跑进来,棉帽上的雪簌簌往下掉:“曹旭先生,海岛的渔民划着破冰船来了,说他们的‘海沙三穗稻’收了,给您送新米来了!”

话音刚落,几个穿着蓑衣的渔民扛着麻袋走进来,麻袋上还沾着冰碴和海水。为首的老渔民解开麻袋,露出白中带点淡粉的米粒:“您瞧这米,混了‘盐泉穗’的种,颗粒比以前圆实多了!熬粥时加点海带,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

二柱抓了把新米在手里搓,米粒冰凉却光滑:“比咱的‘盐泉穗’还亮!渔民爷爷,这稻子在冰海里也能长吗?”

“能!”老渔民拍着胸脯,“您给的灵土母本拌了贝壳灰,稻根在冰水里都能扎得牢,就是下雪天,稻穗上结着冰碴也照样灌浆。”他指着麻袋角的小布包,“这是咱岛民捡的珍珠粉,给五穗稻当‘亮肤粉’,让穗粒映着海光更精神。”

曹旭把珍珠粉和雪莲粉分别装进陶罐,对众人说:“雪山的寒、海岛的咸、半岛的灵、雨林的湿、戈壁的干,都在这五穗稻里聚齐了。等开春抽穗,定能结出带着五地性子的稻子。”

王大叔往暖棚的火盆里添了块松木,火苗蹿起来,映得众人脸上暖洋洋的:“祠堂的老秀才写了副对联,说要贴在试验田的木牌上,上联是‘一穗凝雪,二穗含海’,下联还没对上,让大伙帮忙想想。”

“我来对!”二柱脱口而出,“三穗承沙,四穗沐风,五穗映万家!”

众人都笑了,汉子拍着大腿:“这对子好!咱雪山的稻子凝雪,海岛的含海,戈壁的承沙,雨林的沐风,最后五穗稻子,映着天下万家的炊烟,齐活了!”

老渔民也点头:“就这么定了!等开春抽穗,让老秀才把这对子写在红纸上,贴得高高的,让路过的人都瞧瞧,这稻子能聚五方灵气!”

接下来的日子,暖棚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曹旭每天带着二柱和炎童给五穗稻测体温、量茎粗,记录它在风雪中的生长数据;王大叔则带着妇女们用牦牛皮和渔网给稻苗做保暖罩,白天掀开透光,夜里盖上抗寒;雪山信使和海岛渔民也没闲着,跟着学怎么调配雪莲珍珠肥,说回去要给自家的稻子也“补补”。

雪霁天晴那天,五穗稻的秸秆终于顶破积雪,露出了嫩绿的穗苞。二柱趴在暖棚边数苞芽,数着数着跳起来:“五个!真的五个穗苞!”

曹旭用软尺量了量,苞芽饱满得像要炸开:“比预想的早了十天,雪莲粉和珍珠粉没白加。”他往根部浇了点融雪灵泉水,“再给它们点劲,争取元宵节抽穗,给大伙添个喜。”

元宵节那天,试验田的暖棚里挤满了人。五穗稻果然抽穗了,五穗并立,穗粒上的冰纹、粉晕、金芒交织在一起,在灯笼光下像串流动的星河。老秀才颤巍巍地把二柱对的对联贴在木牌上,红纸上的墨字映着稻穗,格外喜庆。

雪山信使捧着新碾的冰棱米,海岛渔民端着海沙米粥,王大叔的婆娘摆上用五穗稻新米蒸的年糕,暖棚里顿时香气四溢。二柱咬着年糕,含糊地说:“这年糕里有雪的味、海的味、沙的味……还有家的味!”

曹旭看着众人举杯欢笑,忽然对身边的汉子和老渔民说:“您二位瞧见没?这稻子啊,不管长在雪山还是海岛,最后都要变成碗里的饭、锅里的粥,映着万家灯火,这才是它最金贵的地方。”

汉子灌了口酒,红着脸笑:“曹旭先生说得是!咱种稻子,不就是为了让娃们有口热饭吃,让家里的灯亮得更踏实吗?”

老渔民也点头:“等开春,俺们把五穗稻种带回海岛,让它在每片海田都扎根,到时候,全岛的炊烟里,都有这稻子的香。”

夜深了,众人渐渐散去,暖棚里只剩下曹旭、二柱和炎童。五穗稻在灯笼下轻轻摇晃,穗粒上的光影流转,像在诉说着跨越山海的故事。

二柱趴在桌前,在“成长日记”的最后一页画了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着:“五穗稻抽穗了,它带着雪山的雪、海岛的海、戈壁的沙、雨林的雨、半岛的风,以后还要带着更多地方的故事,去更多的人家。”

炎童把各地寄来的稻种样本整理好,放进新做的木匣:“这匣子里的稻种,能种遍天下了吧?”

曹旭望着窗外的月光,雪地上的脚印被新雪轻轻盖住,只留下暖棚里的灯光和稻穗的影子交叠。“还不够,”他轻声说,“天下的土地还有很多,等着稻子去扎根,等着万家灯火去映照。”

二柱忽然指着五穗稻的穗尖:“曹旭哥,你看那穗尖的露珠,映着灯笼,像不像无数个小窗户?每个窗户里,都有一家人在吃饭?”

曹旭凑近看,露珠里果然映着暖棚的灯、窗外的雪,还有远处村庄的点点灯火。他笑着点头:“是啊,这就是星河稻穗的心意——不管长在哪里,都要把光和暖,送进每一扇窗里。”

夜风穿过暖棚的缝隙,稻穗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又像是在悄悄许下新的约定:明年,要结出更多的穗,映亮更多的家。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247/5037422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