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我当便衣警察那些年 > 第89章:旧物新生,故事传家

第89章:旧物新生,故事传家


“林老师,这只旧钢笔能修吗?笔尖都歪了,我爷爷说这是他当年教私塾时用的,写过整整三箱作业本呢。”一个穿校服的男生捧着个铁皮盒站在修复体验区门口,盒子里除了钢笔,还有块磨得发亮的砚台,砚台边缘刻着个模糊的“教”字。

林晓接过钢笔,指尖抚过斑驳的笔杆,笔帽上的漆早就掉光了,露出底下的铜色:“能修。你看这笔尖虽然歪了,但没断,找工具校直就行。”她从工具箱里拿出小镊子,小心翼翼地调整笔尖,“你爷爷教了多少年书?”

“三十年!”男生眼里闪着光,“他总说‘笔尖比锄头沉’,写的字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他指着砚台,“这砚台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说当年没钱买墨,就用松烟自己做,磨出来的墨写在纸上,能存一辈子。”

胡小满抱着一摞旧课本走过来,课本的纸页已经泛黄发脆,封面上写着“1952年  初级小学课本”:“刚收到的捐赠,是城南老教师张奶奶送的,说这是她教的第一届学生用过的,里面还有孩子们的涂鸦呢。”他翻开一本,里面果然有个歪歪扭扭的小人,旁边写着“张老师像妈妈”。

“太珍贵了!”林晓放下钢笔,小心翼翼地抚摸课本,“这可是活生生的教育史啊。张奶奶有没有说什么故事?”

“说啦,”胡小满笑着说,“她说当年教室漏雨,孩子们就把课本揣在怀里护着,生怕淋湿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孩子就知道护书了。”他把课本放进防潮袋,“准备做个‘课本里的时光’特展,让现在的孩子看看,以前的人是怎么读书的。”

洪飞推着个旧书架进来,书架上摆满了各种老物件——有缺了角的搪瓷杯,杯身上印着“为人民服务”;有绑着红绳的算盘,算珠已经磨得发亮;还有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泛黄的照片,全是不同年代的师生合影。

“这些是周边街坊捐的,”洪飞擦着书架上的灰尘,“李大爷捐了他的教师证,说1978年拿到证那天,特意去照相馆拍了张照;王阿姨捐了她女儿的第一个书包,说那书包陪孩子从小学读到初中,补丁摞着补丁,舍不得扔。”

王小宇拎着台老式录音机进来,机器上还贴着褪色的贴纸:“快来看!这是我爸当年用的录音机,里面有盘磁带,录的是1985年的校运会,你听这加油声,多带劲!”他按下播放键,一阵嘈杂的欢呼声立刻涌了出来,夹杂着老师的哨声和孩子们的笑闹。

“这声音太有劲儿了!”男生凑近录音机,眼睛亮晶晶的,“比我们现在的蓝牙音箱好听多了。”

“那是因为这里面有故事啊。”刘建国拄着拐杖慢慢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布包,“我也来捐个东西。”布包里是个牛皮笔记本,封面已经磨破了,里面记着1963年的教学笔记,字迹工整,每一页都标着日期。

“刘队,这是您当老师时记的?”林晓惊讶地问。

“可不是嘛,”刘建国翻开笔记本,“我年轻时教过三年书,这是当时的备课笔记,你看这页,讲《为人民服务》,我写了满满三页心得,就怕讲不透。”他指着其中一行,“‘教书先教心,心正了,字才正’,现在想想,跟王绍鼎的‘文以载道’是一个理。”

男生突然指着笔记本上的钢笔字迹:“这字迹跟我爷爷的很像!都是方方正正的,像小树苗一样。”

“那是因为我们都信‘字如其人’啊。”刘建国笑着说,“笔锋要直,做人要正,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道理,写在纸上,也刻在心里。”

老周扛着摄像机,把这些老物件一一拍下来:“张教授说要给这些东西做个‘声音档案’,不光展实物,还要把背后的故事录下来,扫码就能听,这样就算过了几十年,后人也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

“这个主意好!”胡小满立刻接话,“我这就去联系张奶奶和李大爷,让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

林晓已经把钢笔修好了,她蘸了点墨,在纸上写了个“教”字,笔锋刚劲:“你看,能写了。这钢笔修好了不是让你摆着看的,有空替你爷爷写写东西,也算让它接着‘干活’。”

男生接过钢笔,激动地在纸上写了自己的名字:“我要给爷爷写封信,告诉他他的钢笔又能写字了,还能在博物馆里讲故事呢。”

这时,博物馆的志愿者匆匆跑进来:“林老师,门口来了个老木匠,说要捐一套做毛笔的工具,还说他爷爷当年给王绍鼎的私塾做过毛笔!”

“真的?”众人眼睛一亮,跟着跑出去。只见门口站着个白发老人,手里捧着个木箱,里面是刨子、梳子、胶水等工具,还有几根做好的毛笔,笔杆上刻着细小的“文”字。

“我爷爷的日记里写着,”老人打开木箱,“当年给王大人的私塾做笔,要求特别严,笔锋要‘尖、齐、圆、健’,说‘笔不好,耽误孩子写字’。这些工具我用了一辈子,现在捐给博物馆,也算让它们回家了。”

洪飞看着那些工具,突然想起文脉窟里的竹简:“您看这些工具,跟我们在窟里发现的毛笔制作工具几乎一样,这手艺传了一千年啊!”

老人摸着工具,眼眶红了:“我还以为这手艺要断在我手里了,没想到还有人稀罕。”

“我们不光稀罕,还要学!”林晓立刻说,“博物馆想办个‘传统文具制作’  workshops,您愿意来教孩子们吗?”

“愿意!当然愿意!”老人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只要有人学,我就教,免费教!”

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窗户照进来,给那些老物件镀上了层金边——旧钢笔躺在砚台边,仿佛还在等着书写新的故事;老课本摊开在桌上,上面的涂鸦依稀能看出孩子的认真;老式录音机里的欢呼声还在回荡,像穿越时空的喝彩。

男生拿着修好的钢笔,站在“旧物新生”展区前,看着那些和爷爷的钢笔一样的老物件,突然说:“林老师,我长大了也想修这些老东西,让它们一直讲故事,行吗?”

林晓蹲下来,看着他眼里的光:“当然行。你看,这些东西就像接力棒,你爷爷传给你,你再传给后来人,只要有人接,故事就永远讲不完。”

刘建国拄着拐杖,看着这一幕,轻声对身边的洪飞说:“你看,这就是文脉最好的样子——不只是藏在馆里的老物件,更是活在人心里的念想,是愿意相信‘故事能传家’的那份心。”

洪飞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路灯,远处的“新盟约墙”上,又多了一行新的承诺,来自那个老木匠:“愿手艺不老,文脉长青。”

“走吧,”他对林晓说,“该给这些新捐的物件登记了,今晚又得加班。”

林晓笑着点头,手里还拿着那支修好的旧钢笔,笔尖在登记本上划过,留下清晰的字迹,像一串踏实的脚印,通向更远的未来。

“对了,”她突然想起什么,“明天的‘老物件故事会’,记得提醒张奶奶带她的绣花教案夹,孩子们肯定喜欢。”

“忘不了!”洪飞的声音远远传来,带着笑意。

博物馆的灯光亮了一夜,那些沉默了许久的老物件,在灯光下仿佛都醒了过来,悄悄诉说着那些关于守护、关于传承、关于把日子过成故事的往事——而这些往事,正被新的故事轻轻接住,继续往下传。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244/5038327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