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重回80:从渔村赶海到纵横大洋 > 第685章捕捞小银鱼的季节

第685章捕捞小银鱼的季节


事情总算告一段落。

林宇也不打算在沈阳多呆,不过在回去之前,还得去医院看看周美丽二人。

他买了一些水果和蛋糕来到医院。

病房里的阳光正好,***靠在床头,脸色比昨天红润了些,周美丽正给他削苹果,见林宇进来,连忙擦了擦手起身:“林宇你来了,你没事就好!我们以为你是去找那帮小混混拼命去了,心里一直都担心着......”

“怎么可能,我又不傻...”林宇笑着坐下,从帆布包掏出一沓崭新的十元纸币,轻轻放在床头柜上,“他们那么多人,我找人家拼什么命?我就是再勇猛的狼,也架不住那么多条狗。不过他们已经被我解决了,以后你们可以安心出摊。

这是五百块,你俩安心在医院养伤,医药费、营养费都从这里出。

中街的摊位我已经托张婶帮忙照看,等建国哥伤好了,咱们再风风光光地出摊。”

***急着要推辞,林宇按住他的手:“建国哥,你这是为了摊位才受的伤,我不能让你既吃苦又花钱。再说现在中街的黑恶势力已经被端了,以后做生意再无后顾之忧,这点钱不算什么。”

周美丽眼圈泛红,攥着钱的手微微发颤:“林宇,你这份情,俺们记一辈子。”

林宇又叮嘱了几句护理的注意事项,看着两人情绪稳定,才放心离开医院。

回到海边的家时,院门口的老槐树正沙沙作响,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母亲王玉芬和二妮都不在家。

瑶瑶和楠楠都上学去了,家里显得静悄悄的。

林宇刚推开房门,桌上的拨号电话就“铃铃铃”地响了起来,听筒里传来大连罗老板爽朗的声音:“林老弟,你可算接电话了!现在是不是银鱼汛来了?我这边要一批大货,最少三千斤,冰鲜的、晒干的都要,价格好说!”

林宇心里一喜。

银鱼是渤海湾夏季的珍品,通体透明无鳞无刺,肉质细嫩被誉为“鱼参”。

不管是鲜卖还是加工成鱼干都极受欢迎,大连、青岛的客商每年都会抢着收购。

往年这个时候,渔民们都是驾着自家的小木帆船单打独斗,用密眼张网在河口浅水区捕捞,不仅产量低,还容易被风浪耽误,遇上恶劣天气甚至可能翻船。

但今年不一样,他牵头组建了船队,都是统一检修过的木帆船,还添置了机动马达,比传统手摇船快了不少。

“罗大哥,你放心,货我一定给你备足!”林宇爽快应下,“三天后你来渔港提货,保证都是新鲜捕捞的银鱼,分拣干净,没有杂鱼杂草。”

挂了电话,他就往村里广播室跑。

二妮果然在这里。

此时她正抱着孩子喂奶,桌上还有她准备考试要看的书,显然工作闲暇的时候,也不忘记看书。

“呀~!你啥时候回来的?”看到林宇,二妮眼前一亮,连忙问道:“沈阳那边儿什么情况?美丽姐他们伤的严重不严重?事情都解决了吗?”

二妮一连串的问题,让林宇忍不住笑。

“放心吧,都解决了,建国哥得住院一段时间,不过应该没问题,我给留了一笔钱,让他们好好养养。”说着,林宇靠近孩子,手指在娇嫩的脸蛋上弹了弹,严重满是宠溺。

“那还好!是应该给留一笔钱,美丽姐和建国哥兜里都没啥钱,要是不留钱,他们日子肯定难过。”二妮点了点头,问道:“那伙收保护费的怎么解决的?”

林宇当即将解决两伙人的过程说了一遍,听的二妮忍不住笑,“真有你的,你一个打鱼的,不学捕鱼技巧,改学兵法了.....”

“呵呵,这话让你说的.....”林宇嘴角顿时上扬,然后说道:“对了,刚刚我回到家,接到了罗大哥的电话,他让我们捕捞小银鱼。你用广播播一下,让村民们都准备一下,明天咱们就出海捕捞小银鱼。”

“好~!”

二妮知道现在正是银鱼洄游的旺季,鱼群多集中在近海三海里的浅水区,正是捕捞的黄金时机。

她呼了呼麦。

“各位村民注意了,又到了捕捞小银鱼的季节!船队的兄弟准备一下,明天凌晨三点准时到码头集合!没有参加船队的村民也可以自行捕捞,加工厂高价收购......”

扩音喇叭的声音在渔村上空回荡,很快就惊动了家家户户。

“哎呦,明天就到了捕捞小银鱼的时候了?”老渔民王大叔扛着自家的密眼网走来,他黝黑的脸上刻满皱纹,“往年这时候,我一个人出海一天也就捕个二三十斤,还得跟收鱼的小贩讨价还价,今年可好了,可以直接卖给加工厂!”

这时候,林宇接过麦,大声说道:“各位叔伯兄弟,大连的罗老板订了三千斤银鱼,这单生意做成了,咱们每个人都能多分不少钱!往年咱们单打独斗,又累又赚得少,这次咱们船队一起出海,统一用拖网和张网配合,在河口外的洄游通道布网,保证产量翻倍!”

“今天大家准备好冰块和保鲜箱,银鱼出水后立刻分拣漂洗,用最快速度冰镇,这样运到大连还是新鲜的。另外,每条船上配三个人,轮流拉网、瞭望,晚上咱们分两班作业,趁这鱼汛多捕点!”

听到这话,船队的人顿时炸开了锅,脸上满是兴奋。

“跟着林宇干准没错!”

“有船队就是不一样,再也不用怕被风浪困住了!”

“三千斤啊,这得赚多少工钱!”

议论声中,有人已经扛起渔网往船上搬,有人去检查船底的密封,还有人回家取干粮和水。

一时间,村里的人都行动了起来。

林宇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干劲。

......

凌晨三点的渔村还浸在墨色里,只有码头的马灯透出昏黄的光晕,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金。

林宇踩着露水赶到时,十五条木帆船的甲板上已亮起晃动的手电光,渔民们的吆喝声、铁锚碰撞船帮的脆响,混着咸湿的海风在岸边散开。

“小宇来了!”王大春的声音从船头传来,他正弯腰检查机动马达的油管,手上沾着黑乎乎的机油,“刚试了马达,劲头足得很!”

林宇跳上船,脚底的木板还带着夜露的凉意,帆布搭的货舱里,合作社统一采购的尼龙密眼网堆得像座小山,网眼细密得能兜住指尖的风。

这是捕银鱼的关键,得趁鱼群还没被朝阳惊散前下网。

“各船注意!”林宇抓起船舷边的铜质哨子吹了三声,手电光齐刷刷照向他,“按昨天排的顺序编队,领航号在前探路,三号、五号船负责左舷布网,七号、九号船跟右舷,剩下的船居中收网!

银鱼群在三海里外的河湾,动作要快,太阳出来前必须下完第一网!”

哨声再响时,码头瞬间沸腾起来。

渔民们扛着网具往各自船上跑,妻子们拎着装满干粮的布包追在后面,嘴里念叨着  “注意安全”“别忘加冰”。

林宇弯腰帮隔壁船的小李把保鲜箱搬上船,箱里的冰块撞击声清脆悦耳。

银鱼娇贵,出水就得冰镇,不然不到中午就会变味。

这是小银鱼保鲜的关键。

“起锚!”

王大春一声吆喝,“领航号”的铁锚带着一串水花被拽上船,机动马达“突突”启动,排气管喷出淡淡的青烟,在晨雾中慢慢散开。

林宇握住舵盘,看着罗盘指针指向东南方。

那是老渔民们世代相传的银鱼洄游通道,往年散户们各凭运气找鱼群,今年有船队配合,正好能把这片水域的鱼群一网打尽。

十五条船依次驶出码头,像一串墨色的珍珠在海面上铺开。

船头的密眼网被撑开,铁架支起的网口探入水中,随着船速加快,网衣在浪尖划出细碎的白痕。

小李站在船尾瞭望,突然指着左前方大喊:“小宇哥!那边有磷光!是银鱼群!”

林宇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墨蓝色的海面上果然泛着细碎的银光,像撒了一把碎钻。

他立刻吹响哨子,三短一长的信号在海上传开,原本散开的船队迅速收拢,形成一个半圆的包围圈。

“下网!”

随着他的喊声,渔民们合力拽动网绳,密眼网像一张大伞沉入海中,船身因网衣的阻力微微倾斜,马达的轰鸣声也愈发响亮。

捕银鱼就得靠船速,得比鱼群逃逸的速度更快,才能把它们兜进网里。

天渐渐亮了,东边的海平面泛起鱼肚白,晨雾慢慢褪去,露出渤海湾湛蓝的海面。

“收网!”

林宇看着太阳即将跃出海面,再次吹响哨子。

渔民们攥着网绳往后拽,肌肉绷得像拉满的弓弦,网囊渐渐浮出水面,沉甸甸的重量让船身晃得更厉害了。

“好家伙!这得有百八十斤!”

王大春率先把网囊拖上船,银鱼从网里倾泻而出,通体透明的鱼身在晨光中闪着光泽,落在铺着冰碴的木盆里还在蹦跳。

林宇伸手捡起一条,指尖能感觉到它细腻的鳞片,这是渤海湾最鲜的宝贝。

十五条船陆续收完网,木盆里的银鱼堆成了小山。


  (https://www.02shu.com/2_2042/5021375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