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3章 低密度影(5k)
“哟,还有临床试验……”这东西不参与治疗,只是用于检测,在这年头参加临床试验的流程要简单得多,甚至还在最终的特异性试剂出来之前就开始参加。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反正不要钱,多少用一点。而且又不参与实际的治疗,还能指条路,那不是妥妥的不用白不用。
“这个文章的作者背靠大型综合性医院,想要搞临床还是很容易的,而且她们的临床试验经验很丰富,可以说,国内甚至没有比她们更丰富的了。”编辑在收取邮件的时候是看到了作者和单位的,而主编则因为太激动急于去看内容而没注意。
“文章作者你认识?”主编笑道。
“多新鲜呐,您也认识。那个对付耐药菌的内酰胺酶抑制剂,您忘了?”
“啊,是她们啊,那就不奇怪了,我说国内怎么一下子涌现这么多高水平的生物制药研究者,原来还是她们。”对于祁教授、娄晓娥这个团队,作为医学部期刊的主编之一,还是很熟悉她们的,毕竟在这个领域能有这成就的还真不多。
“这个文章好!撤下来撤下来。”一边说着好,一边要撤文章?这手操作可把编辑给整不会了。
“主编,为什么?怕她们没完成专利保护?我看过了,在投稿邮件里提到,是已经布局完成了的。”这么好的文章,怎么能说撤就撤呢。
主编摇摇头:“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发在我们的期刊上浪费了,发到国外去,发到国外最好的医学期刊去!”
对于差距,我们是勇于承认的,国内此时即便是学部期刊,也没有国外最顶级的期刊来得好,该认的就认。
所以在主编看来,这文章发在国内,甚至是一种损失!损失了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这个级别的成果,在国内可真不算多,国际上又还没有,不趁此发表到外面,让世界看看我们的发展,那是真浪费了这个成果,浪费了同志们的辛勤努力。
这年头和几十年后咱们的论文满天飞不同,能出一个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又是首创的成果,多不容易啊。
“嗨,您是这个意思啊,说话大喘气儿,吓我一跳。”
“那是你傻,这种成果,撤下来除了想要往外发,还有什么可能性?真是。”
“得,我说不过您,行了吧?”
编辑乐呵呵的给作者那边回信,既然要往外发,还是要先给对方打个招呼才好。
而主编则拿着键盘,建立了一个副本,开始改文章,亲自操刀改文章。
其实别的倒没啥,他就是想删改一下文章最后的展望部分,非特异、特异性两种试剂的应用方向也就罢了,这算是正常论述,但是什么下一步要向定量分析方向拓展这种话就算了,就前面的部分已经足够,这部分有点多,有点多。
——
“高总工,Fe3O4纳米粉制备出来了,粒径15~40nm。”刘荣国很是兴奋,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不知道,但是至少他知道这个级别的Fe3O4粉末在此前是没有的。
以前没有的东西在他手上诞生,这对他来说就有了足够的意义,至于拿来干什么,那无所谓。
生命自会找到出处,材料也是,有高总工呢,可能早就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高振东拿过检测报告仔细看了一遍,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速度很快,产品也达到了要求。这样,你把这个东西报到部里去,相当于是给你立个课题备个案,不过文章什么的就发不了了,你懂的,哈哈哈。”
这个东西速度非常快,并不出乎高振东意料,本来就是脱胎于成熟工艺,只要原材料级别没问题,那最终的结果也就不会有问题,而且速度还忒快。
大部分物理化学实验或者生产过程都不是种地,时间是很快的,像碲汞镉晶体那样需要很长时间完成的并不多。
小刘同志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在里面,这个课题直接放他和组员们的头上,算是实至名归,至于自己,小意思。
听见他的话,刘荣国比他开心百倍,文章是什么?能吃么?
三分厂90%以上的成果都是发不了文章的,不是不够格,而是不能发,所以发不发文章,他也就无所谓。高总工说让他把成果报到部里,就是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跟着高总工好就好在这些地方,不但能出成果,而且还能出自己也榜上有名的成果。
高振东拿出另外一份材料:“接下来,你就要做这个了。比Fe3O4要特殊一些,但是总体差不多,难度算是循序渐进吧,再上一个台阶!对了,记得去内保补个手续。”
他拿出来的,是六角片状钡铁氧体粉末的制备工艺。
这东西既能用在高密磁盘磁记录介质上,又能用在隐身涂料里,是中前期隐身涂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和Fe3O4配合,具有非常好的吸波性能。
相比其他吸波材料理论上很好用但是制备和工艺困难,这种复合吸波材料算是相对容易同时性能又足够好用的一种。
不过这个算是吸波材料的组成部分,不算是最终成品,要不然高振东也不会就这么直接交给刘荣国,只是要去补个手续这么简单。
刘荣国拿过材料,第一眼就被镇在当场。
这个材料一看化学式就不得了,比起Fe3O4,这东西名字上就显得霸气!
BaFe12O19!!!!!
别管这是个什么东西,就这名字看起来就不简单。
就好像明矾听起来挺普通,十二水硫酸铝钾就显得不一般一样。
“高总工,这东西看起来好复杂。”对化学已经有不少了解的刘荣国,深知化合物的结构实际上比化学式看起来更加复杂。
“不用怕,你一步一步的做下去,它自然会乖乖的出现的,我反复研究过,不会有问题。”高振东笑道。
刘荣国这才想起来,担心什么,这是高总工亲自拿出来的工艺,不是说不会出问题,但是一般来说不会出什么大问题,成功率极高,需要修改的地方并不多。
跟着高振东干了这么久,这个信心他还是有的。
“好嘞,我马上去办!”刘荣国拿着材料,雄赳赳气昂昂的去准备开工。
虽然所有的基础都被高总工给打好了,道路上的大石头大约也被他给清理干净,但是具体的实事还是有很多需要一一落实。
补手续、打申请、协调应化部那边的设备材料等等,还有得他忙的,不过对于刘荣国来说,属于是越忙越开心。
应化部,还是铁氧体领域的那两师徒。
“师父,这十七机部有些邪性啊,这是和铁磁材料杠上了?这次又是FeCl3,但是还有脲、BaCl2、CaCl2……这倒是是要做什么?”年轻同志一边准备着试剂,一边对师父道。
这些试剂其实并不难找,但是高纯度的可就是另外一回事,还真得找应化部要。
“我猜是钡铁氧体……但是是什么样的钡铁氧体,就不好说了。看来十七机部那边,有一个和铁氧体密切相关的课题,而且进展神速!”他的师父沉吟道。
他嘴上说得平静,但是心里却是波涛汹涌,不说是惊涛骇浪,至少也是风不平浪不静心还不安稳。
速度好快啊!
这个钡铁氧体和上次的Fe3O4铁氧体绝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毕竟短时间之内对同一类材料有制备要求,两者之间说没有关联那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但是同志们的速度未免也太快了,这离上次要材料才隔了多久?这个速度压根就不像是搞研究,反倒是像研究已经完成,直接生产,工艺已经极其成熟,所以进度就好像量产一样快。
但说是量产,好像也不对,他们要求的试剂数量虽然不低,但是比起量产的量来,却又没多大了,虽然铁氧体的“量产”也没多大量,但是上次要的数量绝对和量产没什么关系。
而且如果是量产,那就应该是继续要Fe3O4的原料,而不是转向钡铁氧体,说明上次还是研究,只是研究已经完成,就把目光转向钡铁氧体了。
说明还是速度快!
十七机部里面有搞铁氧体的同志?而且水平很高!
看起来这位或者这批同志,是想搞一系列的铁氧体,只是不知道他们的步伐,到底会走到哪个程度,又会对哪些铁氧体感兴趣。
应化部搞铁氧体的同志沉吟着,但是准备材料试剂的工作并没有停下。
——
冬日的薄海北部,相对内陆不算特别寒冷,海水是一个巨大的热容体,在寒冷的冬日将夏天储存的热量散发出来,多少弥补了一些气温。
即便如此,薄海北部的一艘船上,同志们依然被冷得够呛,气温和体感温度是两码事,而海风的存在,和歌谣中温暖、轻拂完全不沾边。
嗖嗖的,像刀子一样刮得人生疼。
这条船已经完成了作业,正在回港的途中,放了一天炮仗的同志们,都有些累,但他们顾不得还没到港,正在船上紧张的处理着此次勘探的数据。
“新地震探测仪的效果比以前的好多了,能探测的范围和分辨率也要高不少啊。”
放炮仗,就是用炸药产生震波,供地震探测仪使用。
同志们看着计算机屏幕上缓缓描绘出来的地震探测仪成像,心情很好。
这是一条带了最新地震探测仪的勘探船,正在薄海海域寻找石油。
众所周知,我国最大的油田,就在东北,而薄海的地质构造和东北是一脉相承的,甚至薄海可以看作是一片有点过于低矮的陆地,毕竟薄海海底的海拔,就算是最深处都比西疆火焰山地区要高。这意味着东北有油田,薄海就可能有。
而且正因为薄海够浅,才和南边部分浅滩海域一样,被作为海上石油勘探的最重要区域。我们的开采技术,现在连薄海深度的开采起来都够呛。
热知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海上油田,是85年投产的。
按照勘探计划,勘探从北向南推进,北边离东北近,技术、资源、人员上都能得到很好的支持,等到北部勘探过了,经验技术都上来了,就能往南了。
而这条船,刚刚完成北部部分区域的勘探,主要手段就是用的最新的地震探测仪。这台地震探测仪,已经有高振东上辈子8、90年代左右的技术水平,用在一片尚未开垦的新区域上,技术指标完全够用。
新区域什么都没被发现,尚未被发现的浅层油气对于这套地震探测仪系统来说,是非常好的勘探对象。
虽然前段日子的勘探一无所获,但是同志们并不气馁,他们正在返回母港进行补给,而这个母港,实际上在他们的南边,薄海海峡北部那个尖尖上。
“没发现也没关系,这才刚开始嘛,同志们要有信心。我们补给好了,继续工作,总能有发现的。地资研究院的专家同志分析过,这片海域有油气的概率很大,无非就是早晚发现、有多少的问题!”
地资研究院的同志们开发的地震探测仪数据处理成像系统功能很高级,可以根据地震探测仪数据,直接在彩色显示器上绘制出地下的大致图像来。
然而越高级的功能,就意味着速度越慢,对于这台早期的C6108机来说,运算有些吃力,速度有点慢。
不是没有更快的机器,只是同志们舍不得将那么快的机器装到这个环境上来,所以仅仅安装了一台C6108。
图像出现的速度,甚至比不上太阳落山的速度,当太阳的最后一抹光影从海天线消失,世界陡然进入一片黑暗。
此时这个数据处理室里,除了略显昏黄的白炽灯光,就剩下了计算机的彩色显示器,很巧的是,这幅图的底色,也略显黄色。
随着图像一点点出现,一位同志突然有些激动起来。
“看,这里这里,好像成像有些不一样。”
他的手指头指向了刚刚露出头的一条线,和周围的有些不同。
其他同志围上去,仔细观察了一下。
线还非常窄,甚至因为面积太小,连颜色都有些分不清,和图例上标注的颜色和密度的对比,都有些分不出来。
“也许是地层褶皱,新仪器动态范围很大,成像比以前的清晰得多,细节就更多。”领头的同志降低着同志们的预期,怕同志们失望。
毕竟刚开始作业,返港的来回都还没多少个,运气应该没有这么好。这条船是二维地震探测,只能呈线状探测,生成的是一条连续的剖面,实际探测的海底探测面积并不大。
作为领头的,不但要注意技术、资源、协调,还要注意同志们的情绪和心理,也是挺累的。
同志们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的喝着热水驱寒,静静的等待着图像一小块一小块的继续生成。图像是随着船前进的方向连续生成的,如果高振东看见的话,大概能看出点模拟器上的老横版动作游戏的感觉来,都是一样的生成方式。
图像的进度就好像游戏佬们安装游戏时的下载进度条,非常缓慢,而且在焦急的心情之下,就显得更慢。
“不对不对,你们看,现在颜色清晰多了!从密度上看,好像是石油的密度范围啊!”地震探测仪靠的就是不同结构的密度差异造成的震波速度变化来探测地下结构的,自然能处理出密度来。只是准不准是另外一回事,恰好这次这台新机器,相对以前的,很准。
同志们向显示器上看去,此时,一小片低密度影已经从屏幕的右下侧冒头,逐渐清晰。
而这片低密度影的颜色,正好和显示器上方标注石油密度范围的颜色很相似。
同志们都来了劲头,乌拉拉的围了上去。
“快点快点,这破机器,怎么速度这么慢……”一位同志忍不住抱怨道。
领队的同志伸手就是一个窝脖:“想屁吃呢?就这东西你搁国外,一般的船上根本装不起!还看不起,还破机器?咹?”
这台C6108的机器如果放到国外,还真就没多少勘探船装得起。
“我错了我错了,队长,我就是心急嘛。”抱怨的同志笑道。
“心急也不能这么说,为了让我们这种基层的船都装上这种计算机,搞计算机的同志花了多少心思。下次不许再说这种话了。”领队叮嘱了一下,然后自己转过头,认真的盯着显示器屏幕。
千万别是色差啊,一定要是石油密度啊……
因为技术原因,这年头的彩色显示器在屏幕边缘,色彩多少有些失真,而这也正是到现在为止,同志们不敢确认的原因。
同志们围在这台小小的14寸大头显示器前,等待着。
良久,人群中爆发出一声欢呼。
“就是石油密度范围!就是石油密度!”
不敢说是石油,但是至少密度范围没差。
显示器上,已经差不多走到显示器1/3的那片低密度影依然连绵,而且颜色与石油的密度颜色分毫不差,而低密度影的尾巴,依然藏在显示器的右侧,绵绵不绝。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1_1331/1110969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