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7章 回到原点(3k)
很明显,高振东的意思,就是随着SAR的成熟,就能通过侦察机乃至高挂在天空中的卫星,获得三维地形图,而且精度足够。
这个回答,意义远不止打击敌人那么简单,毕竟对于我们来说,打击敌人有很多手段,而我们更关心的,却是建设自身。
这东西对于我们自身的建设,同样是非常有用的,实际上,通过SAR获得大幅面高精度地形测绘能力,比起这个技术能让巡航导弹获得更高精度甚至要更加重要。
空装局的同志乐呵呵的对齐总他们道:“这个地图的事情,你们就不用担心了,你们就考虑怎么把这个东西本身做好就行了。”
地图总有办法,不是这个办法就是那个办法,但是武器本身却不能没有,至少以捷联惯导系统的精度来说,装核弹头那真是问题不大。
齐总和苏卫华他们,虽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仅仅是几个英文字母,他们这些非雷达专业的同志也无从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毕竟SAR在国内还算是一个很偏很深的东西。
但是他们至少明白一件事情——地图的事情不用担心,有技术手段可以解决,甚至这种技术手段,还走在巡航导弹的前面,已经上马了。
那就没事儿了。
“同志们还有什么问题?”委总工脸上喜色很浓。
还是苏卫华举起了手,这个同志问题很多嘛。不过其他人倒是喜闻乐见,能问出问题来,本身就是一种本事,特别是这种全新的装备。
“我们在三维高程地图上,需要软件人员的支持,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人手。”
就算那个叫什么SAR的技术短时间没有成功,但是三维高程地图作为基础,他们必须先掌握,但是现在他们甚至对此一无所知。
地图这东西可不只是画点块块,标一点数字那么轻松,背后有一整套体系的,他们现在虽然用的不是全套,但是擅长导弹的他们,对此依然存在很大的短板。
委总工想了想:“委里有一批搞软件的同志,其中对地图熟悉的也有一些,我们可以借调两个给你们用。不过用完了可记得还回来啊。”
借调人有去无回这种事情可不少见,哪怕是从委里往下属单位借,下面单位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种情况也没少发生。
这些同志是和指挥系统有关的,正好对地图这块熟悉。
高振东也并没有毫无表示,而是大力支持道:“人员我这里是出不了了,而且也麻烦,我给你们出一套标准吧,应该能省你们一点事情。”
标准?听见这个,苏卫华他们马上就来了精神,甚至比委里借调人还兴奋。
毕竟人最终总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但是标准就不同了,到了我手上,那就是我的了。
“什么标准?”
“我给你们提供一套数字高程模型的标准,这对你们搞地形匹配制导,应该是有用的。”这东西是数字地形模型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而高振东正好上辈子也在导师手下,参加过一段时间的相关工作,虽然没什么成果,至少数字高程模型的标准是弄清楚了的,这里还真的正好用得上。
这套模型的名称,就叫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在测绘、水文、工程等领域应用非常广。这属于是专门去找可能有点舍不得,但是高振东正好脑袋里有一整套现成的,白瓢。
同志们对高振东惊为天人,这位同志“杂学”范围之广,未免也太夸张了一点。
不过想到这东西应该算是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同志们又释然起来,反正都是数字技术,作为计算机领域金字塔顶端位置的高振东同志对此考虑得多一些,好像也正常?
不过在委总工那边,想法就不一样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高振东早就在思考这些问题,否则这些支撑技术和装备,不会如此丝丝入扣,每一个都在他提出巡航导弹之前,就被安排得如此妥当。
而没安排好的,他干脆就自己上了,比如现在的这个DEM,他甚至贴心的为同志们准备好了地图标准……
想到这里,他突然心里一动,这个标准对指挥系统来说,简直就是绝配啊!沙盘!把沙盘搬到计算机里面去!
太高精度的可能不行,但是精度不那么高的,也许不是没办法,毕竟现在C6132N都出来了。
“振东同志,这个标准,也给我们这边来一份,我想能用上它的地方,恐怕不止这么一点。”
高振东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想法,点了点头:“嗯,好的。这个东西要想用得好,恐怕得C6132N那个级别的机器。”
C6132N,大致可以看作是80386,倒是也能勉强跑得起来,至少研究没问题。
果然,他又是把计算机硬件先准备好,然后才开始掏技术。
同志们又坐下来,比较深入的讨论了一会儿关于巡航导弹的研究细节,同志们赫然发现,这东西好像已经有点齐活儿了。
至少距离样弹飞起来,只差一个壳子。
发动机,有西南的微型涡扇。
制导,有激光陀螺仪捷联惯导。
动力、制导都有,就差外壳和集成,而这,正是这帮搞导弹的同志们的强项。
至于飞控系统等等这些,同志们搞反舰导弹的经验也不是吃素的,转手就能用得上。
至于地形匹配,可以慢慢来,专用的地形匹配雷达需要一点时间,制导算法也需要时间研究,不过这个问题不大,反正地图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地图自由。
第一个版本,就高精度激光陀螺仪捷联惯导+核弹头,其实也挺好用的。
委总工此时突然有了一丝紧迫感——糟了,现在最大的问题,反倒是弹头小型化!
小型化弹头虽然有把握,但是能不能这么快就做这么小,还难说。
但是这个事情在这个会上就没法说了,只能说是先把规格定下来。
仿佛是听见了他的心声,高振东一边擦黑板,一边笑道:“其实这个东西改改,就是反舰导弹,或者说技术能用到反舰导弹上,120公里以上的反舰导弹,用这个的技术改个轻型的,再用这个弹体改个重型的,基本上也就齐活了。”
战斧是能携带1000磅的战斗部的,换算过来就是454公斤,而且战斧本来也有反舰型。大差不差的计算的话,我们如果是做成这个装备了,改成反舰导弹至少也能携带差不多重的弹头,这个弹头重量,和争先一号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算得上是重型反舰导弹。
委总工一听,眼睛就是一亮!
对啊,这东西如果搞得好了,能解决我们因为逐步淘汰争先一号,带来的对大型舰只毁伤能力不足的问题。
而且高振东也说过,这个武器本来就考虑海空通用,要能放到在建驱逐舰的垂发里去的,这样的话,不但能为空军带来新的重型反舰导弹,甚至能为海军水面舰艇、乃至未来的潜艇,都带来一种新的远程大威力打击手段。
“好,这个建议不错!一开始啊,你们就可以按照反舰导弹来搞,只是要尽量保证射程,先搞出射程800公里的,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简化为反舰型!”
委总工建议道。
超视距轻型固体反舰导弹,本来就在搞了,以前振东同志和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们,就规划过这个事情,虽然射程可能略短一些,但是问题不大,100公里上下区别不大,所以这个的技术倒是不急于改过去。反倒是重型反舰导弹,现在同志们看争先一号,就很难免的有点人老珠黄的感觉。
所以把这个弹里增设一个反舰型号,他们是举双手双脚赞成,这个弹如果换成雷达制导的反舰型号,不要求那么大射程,不特意考虑隐身上涂料,那价格贵不了,用得起!
但同时,总工这边也没被冲昏头脑,很明白远程对地打击才是最终的目标,所以顺序上安排得很是清楚。
——先搞定800公里以上射程,再来倒腾反舰型。
这个主次万万不能搞反咯。
空装局的同志也连连点头,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空射核巡航导弹,这是重中之重,至于对舰重型反舰导弹,他们手上有高振东以前建议改进的争先一号空射型,虽然射程不是很高,技术也有些落后,但是倒也还够用。
手里有家伙,就是这么从容。
搞导弹的同志,此时突然有一种绕了个大圈子,又回原点的感觉。反舰导弹?这活儿我们熟悉。
只要800公里射程的型号一成功,或者说只需要壳子成功,就能在院里另外拉一支成熟队伍完善反舰型号,完全不耽误工作。
“好!保证完成任务!”齐总他们拍起了胸口。
散会之后,高振东如约带着同志们去三分厂的食堂吃大户,现在这类工作餐,已经不在主食堂了。
一路上,苏卫华和高振东一边走一边感慨:“想起来,时间过得还真快。”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17_17738/1110968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