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祖龙赤蛇 > 第26章 祖龙之死

第26章 祖龙之死


刘季逃亡的事大约发生在十月中下旬。不多久,就传来了皇帝出游的消息。

其实,皇帝这一次出巡比以前的哪一次都早,反映出皇帝内心的极度不安,迫切地希望通过出游这一占卜出的吉利事,化解掉众多危机的急迫心情。据有些不太可靠的历史记载,皇帝在这次出巡前已经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推测他的健康状况已经很不好了。

史书记载,皇帝出发的日子是“三十七年十月癸丑”,翻看现代人推算的万年历,大约是十月初二或初三。我们知道,秦历以十月为一年之首(术语叫“建亥”),十月初二或初三其实就是大年初二或初三。也就是说,皇帝只在咸阳过了新年,就立即出发了。还有一点不同的是,以前皇帝出巡从不带自己的妻儿,这一次却带上了少子胡亥——据说是胡亥主动要求的。这一年,胡亥十二岁。

皇帝前四次出巡,第一次往西,巡游陇西;第二、三次都是往东,巡游原齐国地界;第四次向东北,巡游燕赵;这一次,方向东南,目标是楚越。

皇帝的这次出巡,速度并不快。他可能从咸阳取武关道入南阳、南郡,走了一个多月,一直到十一月才进入云梦。在云梦,皇帝遥祭了千里之外九嶷山上舜帝陵。随后进入长江(今天长江在九江以上的河段,秦时都是湖泊),一路顺流而下,到达钱唐。在渡过浙江时,可能受钱塘潮的影响,皇帝又折回上游百二十里,从相对狭窄的江段渡过浙江,最终进入了会稽。

到达会稽后,皇帝祭祀了大禹,又祭祀了南海,在会稽山上刻石。

完成了祭祀后,皇帝又巡视了吴地,从长江乘船入海,再次到达琅琊。但海上的风浪加重了皇帝的病情,皇帝令上卿蒙毅返回会稽,代自己祭祀山川。

蒙毅是将军蒙恬的弟弟,父亲蒙武、祖父蒙骜都是为秦王打下大片江山的勇将,蒙恬也率军驱逐了河南地的胡人,目前镇守在上郡。

相比起父兄重于武功,蒙毅则偏重于文治。他一直侍卫在皇帝左右,皇帝乘车出行时,蒙毅通常为车右;而召开御前会议时,通常也有蒙毅一席之地。作为皇帝信任的重臣,此次代皇帝祈祷山川神明,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皇帝在会稽时,只祭祀了会稽山,这一次派蒙毅回去,应该是让他补充祭祀会稽郡所有的山神和水神。会稽即今天的武夷山及其周边平原,那里的山川河流众多,有神明的也不少,一个个祭祀起来,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耗费的时间也不在少。皇帝一个个拜码头拜不过来,只拜了个大码头;但眼看着其他的码头不干了,只得让一名信得过的人回去接着拜,求各位大神网开一面。

感觉健康状况恶化的皇帝找来琅琊的方士徐市(应该和徐福不是一个人),质问他,为何多年来耗费了大量钱财入海求神药,至今未得?

徐市随口就撒谎道:“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说也凑巧,当天夜里,皇帝就梦见与海神作战。在梦中,海神也并非形状怪异之辈,长得和人差不多,与皇帝斗了个不可开交。惊醒后,皇帝立即传来博士,让他解梦。博士道:“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皇帝遂下令准备捕捉大鱼。

这下海边又忙活开了。建造大船,准备大网、大绳,最费力的是建造大型连弩。这段工程也不知费了多少时间,等结束时,皇帝亲自乘坐大船,率领无数海军自琅邪启程,开始与海神作战。他们顺着海岸线行至荣成山,都没有见到大鱼。继续航行,一直到之罘山附近,才看到一条巨型大鱼。皇帝下令攻击,万弩齐发,将其射杀。

皇帝认为自己赢得了与海神作战的胜利,就近在海西上了岸。

上岸后,皇帝可能感到自己健康状况恶化,决定迅速返回咸阳。从海西回咸阳,最短的道路就是沿临淄-邯郸的道路前往邯郸,然后取道上党、河东而归。当大队到达黄河岸边的平原津时,皇帝已经病得很厉害了。他对左右道:“天命不可变欤。吾未尝病如此。”

他召来丞相李斯,对他道:“吾自视天命,年五十岁而死,当以今岁死。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欤。今病笃,其亟日夜输趋,至白泉之置,毋须后者。其谨微密之,毋令群臣知病。”皇帝让大队人马继续缓缓而行,自己则带着亲信大臣和一支小部队,昼夜兼驰,想快一些回到咸阳。

当这支小部队然而到达沙丘、柏人一线时,皇帝再也支持不住了,只能让这支小部队停下来,再次召来李斯,道:“吾霸王之寿足矣,其后不胜大臣之纷争,争侵主。吾闻之:牛马斗,而蚊虻死其下;大臣争,齐民苦。奈吾子之孤弱何,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议所立。”

听到皇帝这番近乎临终前的嘱托,李斯顿首道:“陛下万岁之寿尚未央也。斯非秦之产也,窃善陛下高议,陛下幸以为粪土之臣,臣窃幸甚。臣闻不仁者有所尽其财,毋勇者有所尽其死。臣等尽当戮死,以报于天下者也。”

皇帝对李斯道:“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

皇帝带着一支小部队前行,左右只有少数大臣和随卫。能与闻其事的只丞相李斯和御史冯去疾。他们两人联名上书道:“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皇帝批道:“可。”

七月丙寅,皇帝薨。

关于秦始皇死亡的日期,史书的记载是七月丙寅。而怪异的是,七月并无丙寅日,所以秦始皇到底是哪天去世的,到今天还是个疑问。

更为怪异的是,史书记载,皇帝其实是想传位于长子扶苏的,他写了一封信给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但管理印玺的赵高扣下这封信没有发出,反而联络丞相李斯,伪造了诏书,传位于胡亥。

皇帝的所谓遗诏,其实就是丞相李斯和御史冯去疾写的一道请示,以及皇帝批示的一个”可“字,作伪的难度还真不高。不过皇帝此次出巡,其实就是占卜的结果,想化解死亡的威胁。不管依据是否充足、科学,皇帝抱着必死的心情出巡大约是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带在身边,符合人之常情,也符合政治智慧。

如果皇帝真的想让胡亥继位,他必须要克服许多阻力。胡亥是幼子,当时还未成年,怎么让他越过十多个兄长继位皇帝,那些大臣、兄长怎么会服从他?这些都是考验皇帝政治智慧的问题。应该说,皇帝这事办得还是很成功的,他让幼子留在自己身边;当他在途中去世时,随行的大臣会顺理成章地拥戴幼子继位。相反,如果他想的是让扶苏继位,临死前的出巡却带着另一个儿子,那就是明显的败笔!皇帝几乎不用做任何部署,扶苏作为长子,在皇帝去世后,几乎会毫无疑问地继位——更何况,他还有上郡的蒙恬支持。

皇帝的出巡队伍在皇帝去世后的动向也很有意思。按一般人的想法,他们应该直驱咸阳,宣布胡亥继位的诏书。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取道井陉,北上九原,再从直道返回咸阳。据说这么做,是为了秘不发丧,造成皇帝仍在的假象。还每天派人送饮食、百官照常奏事。由于七八月天气炎热,尸体都腐败发臭了,还假传皇帝诏令,让所有车上都放一石鲍鱼,以掩尸体的腐臭味。

仔细想一想,这些都是不可能的,除非随行的侍卫、官员都是智障。胡亥带着众臣,拥护着皇帝的遗体巡视,明显是在观望各方的态度。这时绝不会秘不发丧,相反,他们应该明示皇帝遗诏,明确胡亥的地位,让胡亥代皇帝完成巡视的工作。这才是确立胡亥作为继承人的办法。无论那封诏书是皇帝生前认可的,还是在他死后伪造的,都应该这么做。秘不发丧之举,只会让胡亥的继位令人生疑,而不会有任何积极的作用。

不知是在路上,还是在回到咸阳后,胡亥给长兄扶苏发了一道诏书,将其赐死!也有人说是假传皇帝生前遗命将其赐死。

赐死扶苏之举既清除了一个潜在的竞争者,又向天下表明了胡亥至高的地位,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蒙氏兄北蒙恬和蒙毅,一个被关押在阳周,一个被关押在代郡。蒙恬的部队被下令交给副将王离统领。王离据说是王贲的儿子,王翦的孙子。能得到王氏家族的首肯,想来胡亥继位应该不是什么阴谋,至少是多数人认可的。


  (https://www.02shu.com/0_578/5029242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