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五章不错的待遇
能参与这样的大事,几人都感到激动不已。
隐隐觉得这是种荣耀。
反正学校是封闭的,他们肯定不会乱说,大明强大,对他们也有好处。
如今的日子,靠的就是大明军队所向无敌。
天津的造船厂。
如果从头开始造福船,光是让木头晾干,就得一两年时间。
虽然大明的无敌舰队已经毁了,但造船所需的材料还很充足。
靠着运河,木材源源不断地通过漕运送到造船厂,工人们将它们切割分解,变成一艘艘福船的零件。
天津的造船厂和其他地方不同,这里驻扎着重兵。
正统八年,朱祁镇命令工部侍郎焦宏负责制造一百二十艘下番海船,郭琰担任八府总提调官,几个月就建好了。
但后来延平的贼寇两万多人叛乱,河道被堵,已经造好的海船无法出海。
之后福建各地又起事,下西洋的计划也被搁置,那些造好的海船也被趁乱烧掉了。
这也是为什么朱祁钰对那些能一次造几十艘海船的造船厂不放心的原因。
这些地方距离京城太远,很多时候皇帝知道事情已经晚了。
工匠们用锤子敲打着船身,把各种木板拼接固定在合适的位置。
整艘船的骨架非常庞大,这种试验型的福船和以前的福船有些不同。
以前的福船主要是容量大、适合装载,稳定性好、抗风能力强,吃水深适合远航,但现在作为主力战舰,福船的重点转向了炮战。
为了这个目的,牺牲了一些装载空间,强化了船体各个部分,并且对底部做了分隔设计,这样能更好地承受炮火攻击。
没错,即使大明的火炮天下无敌,但福船的改进也是考虑到自己可能被炮击的情况。
船厂到处都有士兵拿着长枪站岗,不是为了监督工匠,而是防止可能发生的民变。
天津这个地方很热闹,聚集了各地的人,什么事儿都可能发生。
范广抬头看着眼前这艘巨大的船,各个部位都更方便安装炮口,他已经能想象自己乘着这艘福船在大海中航行的画面了。
如果加快建造一艘福船,三个月就能完成;正常的话大概需要六个月。
目前船厂的产能还没完全发挥出来,等试验船下水验证之后,这种战舰就会像煮饺子一样,一艘接一艘地造出来。
天津并不是一座大城,从直沽渡口发展成天津,也不过是朱棣用一年时间建起了一座周长九里,高宽各二丈四尺的城墙围起来的小城。
林北加入京城商会后,被安排在城外的店铺工作,正如他所说,从伙计做起。
各种各样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有钱的商人在这里比在京城还要挥霍,就连打火机也供不应求。
林北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京城的店员是女人,而天津的则是男人,这也让他对天津的治安有些担心。
作为京城商会开的杂货铺,这里只收铜钱和银元。
不用担心客人没有银元,毕竟人们会想办法换到的,更何况进来的大多是有钱人,根本不用愁这个问题。
“欢迎光临。”
每次有人进来,林北都会这样喊一声,然后就让顾客自己挑选东西。
这种新鲜的卖法,加上实用又多样的商品,每个进来的人都会买点东西走。
林北也真正体会到京城商会的实力,准确地说,是当今皇帝的能力。
历代皇帝圈地建皇庄、青楼,甚至……就是为了赚钱。
但朱祁钰不一样,他知道这些东西虽然来钱快,却对百姓风气影响更大,反而加重了治安负担,是自找麻烦。
城外像是一个开发区,每天都有新店开业,所以特别热闹。
夕阳照在人身上,一片金黄。
林北坐在柜台后面,用算盘算今天的账。
经过一番系统的学习,林北才明白自己以前其实没什么本事。京城商会的记账方式他从未见过,要是想做假账可没那么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杂货铺能放心交给他这样的伙计。
算盘噼里啪啦地响着,林北用石墨笔在印好的账本上写下数字。
收入和支出要和前一天对得上,各种货物的数量也要一一核对清楚。
忙完这些,林北才离开店铺。
回到家后,他会跟妻子说起今天的事。
“娘子,你敢信?一个打火机就值一百两银子,那人直接让人送来一袋,我数得手都快抽筋了。”
一边吃着妻子做的饭菜,林北一边不停地讲着。
他的妻子坐在旁边,一边补鞋底,一边看着他,眼神亮晶晶的,忍不住笑出声来。
“还有啊,今天又有商家因为抢顾客打架,我觉得天津的治安好像越来越差了,娘子最近得注意点。”
林北咽下一口清淡的青菜,看着妻子说。
“知道了,老爷,我就待在家里,不出门。”
女子笑着回答。
听到这话,林北叹了口气:“听说京城特别热闹,是天津的好几倍,治安也好,女人也能上街逛,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搬到京城去住。”
“京城生活不容易,以前老爷都不敢想这个。”
女子微微一笑,觉得丈夫自从当了伙计,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不仅有月俸,还能从店里拿提成,卖得越多,赚得就越多,等下个月例俸发下来,咱们就能吃上肉了。”
林北向妻子解释着,接着又说:“真是苦了你跟着我这个穷秀才。”
“别这么说,说什么傻话,我跟你走,不图大富大贵,你不是说过,天津治安不好,你经常在外,得小心点。”
“老婆,我是京城商会的人,谁敢在店里乱来?”
听他这么一说,林北显得挺有底气:“虽然京城商会的会长是女人,但背后有圣人撑腰,谁敢不给面子?”
“女人当会长?这怎么可能?”
林北的妻子惊讶地看着他,一脸难以置信。
“就是这样,我刚开始知道的时候,还觉得在女人手下做事丢脸,后来掌柜培训我们,我才明白,有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且那会长肯定不是普通人。”
林北一副回忆的样子,但马上又提醒道:“老婆,你可别多想,听说那会长出门有护卫跟着,普通女人根本比不上。”
妻子只能无奈地笑了笑。明朝的海商成群结队地经过渤海,有的直接去了 ,有的去了日本。
渤海一带,明朝的战舰不断向前探索,除了福船,还有各种船只在渤海中往来穿梭。
石亨在备倭城就能看到不断经过的商船。
作为渤海的门户,石亨看着那些商船,就像看到一箱箱装满金银财宝的东西,但每次检查后都发现他们都有通关文书,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
不过,他相信,总有一天会遇到没有文书的商船,这还只是刚开始。
当麻达二郎站在港口时,眼神却充满了忧虑。
以前大明的海商大多是走私的,和朝廷打交道不多,所以朝廷对外面的情况了解得很少。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尽快为国家效力,没错,就是大明。
麻达二郎找到了石亨,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石大人,外臣有事要上奏。”
“说就说,找什么?”
石亨现在心思全在军港和船坞上,跟一个倭人没什么好谈的。
“石大人,其实……倭国现在正闹内乱,各个大名支持不同的伪王,就像我们中原的战国时期。”
心态一变,麻达二郎说起这些来也变得自然了许多,没等石亨回应,他又接着说道:“所以倭国无法控制倭寇,毕竟倭寇是各个大名指使的,不只是长岛,还有浙江舟山、福建东番,都有倭寇。”
说完,麻达二郎长长地叹了口气,望着石亨说:“外臣想把这件事上报朝廷,不知石大人怎么看?”
石亨摸着下巴,目光锐利地盯着麻达二郎。
之前那些倭寇的审问,石亨也听说过一些,比如浙江的商人和倭寇勾结,又比如东番那边好像又有蒲家的余党在活动。
“你不想当外臣了吗?”
石亨咧着嘴问道。
麻达二郎认真地点点头:“回大人,倭国是怀着野心而不是感恩,自从有了‘日本’这个名字开始,就打起了坏主意,自称日出之国,可见其心思不正。我现在做外臣,不过是弃暗投明罢了。”
外国人能在大明朝当官,这事儿不是没有过。
历史上有个叫金涛的高丽人,就通过了科举考试,太祖让他当东昌府安丘县丞,他以不懂汉语、年老亲人需要照顾为由推辞,回到高丽做了右司谏。
大明朝的科举,并不限于中原人,周边小国也会发布科举诏令,当地人可以从乡试开始考,一路考到京城。
金涛在大明只能当个县丞,回去却能当朝廷官员,这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道理。
现在回国的人,从华夏离开的留学生,在当地大多都有不错的待遇。
留在国内的也不少,但能通过科举脱颖而出的终究是少数。
东番的蒲家,原本是泉州的海商,也是贩卖香料的商人。
宋朝末年,因为帮助平定海盗有功,被任命为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后来又被授予福建、广东招抚使,统领闽、广一带的船只。
德佑二年,宋帝景炎在文官武将的护送下乘船逃往泉州,蒲寿庚却紧闭城门不让他进城。张世杰强行拿走了蒲寿庚的许多船只和物资,而蒲寿庚则杀害了泉州的南外宗室、士大夫以及淮军士兵,于十二月初八向元朝投降。
(https://www.02shu.com/9_9839/1111010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