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江南首富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江南首富


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格外殷勤。

秦淮河畔,垂柳如烟,画舫如织,吴侬软语夹杂着丝竹管弦,织就一幅繁华似锦的升平图卷。

然而,在这片温柔富贵乡里,一则消息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江南首富沈千川,被下了杭州府大狱!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茶楼酒肆里,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沈半城栽了!”

“哪个沈半城?”

“还有哪个?就是那个富可敌国的沈千川啊!据说是在自家宅子里被官差带走的,铁链锁着,好不狼狈!”

“所犯何事?他可是咱们江南第一善人,修桥铺路,施粥赠药,从未听说有什么劣迹啊?”

“嘿,这你就不知道了吧?”知情者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道,“据说是……盗采金矿!”

“金矿?!”众人倒吸一口凉气。在大明,《大明律》明确规定,金、银、铜等贵金属矿藏皆属官营,严禁民间私采,违者以“盗矿”论罪,最重可处死刑。这沈千川胆子也太肥了!

“可不是嘛!都说他沈家富得流油,原来这油水是从金矿里淌出来的!这下完了,再多的钱,也买不回脑袋啊!”

“难怪他能短短数年聚起泼天财富,原来是走了这等捷径……”

流言蜚语,如同江南的梅雨,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将沈千川过往的善举和商业传奇,都染上了一层可疑的色彩。

京城,乾清宫。

朱兴明正在批阅奏章,内阁首辅张定神色凝重地呈上一份密奏。

“陛下,江南巡抚八百里加急密奏,弹劾江南巨贾沈千川,涉嫌长期盗采浙西天目山一带金矿,牟取暴利,数额巨大,且有地方官员包庇纵容之嫌。人犯已收监,请旨定夺。”

“沈千川?”朱兴明放下朱笔,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

他记得看过几份关于江南商贸的奏报,都提到过此人,称其经营有道,乐善好施,是江南商界的翘楚。“盗采金矿?证据确凿吗?”

“回陛下,密奏中称,有证人举证,且在其名下多处产业中,查获来路不明的大量黄金,与官营金矿产出规制不符。江南巡抚认为,案情重大,牵涉颇广,请求朝廷派员彻查。”

朱兴明的脸色沉了下来。金矿官营,是祖制,也是保证国家金融稳定的基石。

若真有豪商巨贾勾结地方官员,盗采国家矿藏,这不仅是经济犯罪,更是对朝廷权威的公然挑战!尤其是他登基以来,大力整顿吏治,鼓励工商,但前提是必须在法度之内。沈千川若真如此,那就是撞在了刀口上!

“岂有此理!”朱兴明一拍御案,“朕鼓励工商,是要尔等守法经营,造福一方,不是让你们无法无天,侵吞国帑!若查证属实,定严惩不贷!”

他沉吟片刻,眼中寒光一闪。此案涉及江南官场和巨富,由地方审理,难免受到掣肘,甚至官官相护。

“张爱卿。”

“臣在。”

“此案关系重大,朕命你亲自选派得力干员,组成钦差团队,赴杭州彻查此案!无论涉及到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让都察院、刑部各派精干御史、郎中介入。再传旨骆炳,命锦衣卫暗中协查,注意江南官场动向。”

“臣,遵旨!”张定心中一凛,知道皇帝这是要动真格的了。他立刻领命而去,开始挑选人手。

钦差团队很快组建完毕,以刑部右侍郎李文渊为正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守廉为副使,一行人带着皇帝的尚方宝剑,快马加鞭,奔赴杭州。

杭州府大牢。

曾经风光无限的江南首富沈千川,此刻身陷囹圄,身着囚服,头发散乱,但眼神却依然保持着商海浮沉历练出的镇定。他深知“盗采金矿”这项罪名的厉害,那几乎是死路一条。他不断向狱卒和前来提审的官员申辩,自己是清白的,所谓金矿,纯属子虚乌有。

然而,最初的审讯对他极为不利。证人一个曾是沈家矿工,后因酗酒被开除的懒汉一口咬定,曾亲眼见过沈千川指使家丁在天目山隐秘处开采金砂。

而从他杭州宅邸地窖中起获的数千两金锭,经初步查验,成色和工艺确实与官营金坊的制式有所不同。

江南巡抚和杭州知府面对钦差,态度恭敬,但言语间似乎已经认定了沈千川的罪行,不断暗示此案应当快审快结,以安地方。

案情似乎对沈千川十分不利。

然而,钦差正使李文渊,是个心思缜密、经验丰富的老刑名。

他总觉得此案有些蹊跷。沈千川是聪明人,若真盗采金矿,为何要将如此大量的黄金存放在自家地窖,这不等于将罪证摆在明处吗?

那个证人的证词虽然坚决,但细节经不起反复推敲。而且,他查阅沈千川的发家史,发现其财富积累的速度,与已知的那点所谓“盗采”规模,似乎并不完全匹配。

“王大人,你觉得呢?”李文渊询问副使王守廉,这位都察院的御史以刚正不阿、明察秋毫著称。

王守廉捻着胡须,沉吟道:“李大人,下官也觉得此案疑点颇多。仅凭一个被开除工匠的证词和一批来源存疑的黄金,就定江南首富的死罪,未免草率。

况且,沈千川名下产业众多,账目清晰,其主营乃是丝绸、瓷器、茶叶贸易,尤其是与南洋的海贸,获利颇丰。他是否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盗采风险极高的金矿?”

“海贸?”李文渊眼中精光一闪,“查!重点查他的海贸账目和船队!”

钦差团队调整了调查方向,不再局限于金矿本身,而是对沈千川的商业帝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他们调阅了市舶司的档案,询问了与沈家有过贸易往来的商号,甚至秘密接触了沈家船队的一些老船员。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与“盗采金矿”截然不同的财富故事,渐渐浮出水面。


  (https://www.02shu.com/9_9512/1110995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