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自行其是的袁崇焕
打着莫氏旗号开展安南战事,可谓有利有弊。
弊端在于会扩大莫氏影响,将来把安南都统使司改为安南都护府会有一定困难。
利处则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大明对安南的征讨,转变为安南内战。
作为取代黎朝又被驱逐的政权,莫氏之所以能够残存,是因为它在安南残留着影响力。
黎朝中兴之后,权力被郑氏攫取,被很多安南人认为名不副实。
黎朝的官职被清化、义安人士占据,也让很多北方文人不满。
张镜心进驻高平后,很快就察觉到这一点。因为他发现很多安南北方的士人,就云集在这里。
这让他顿时动了心思,一面和这些文人交流,一面向朝廷请求,允许开科取士。
朱由检收到张镜心传来的奏报后,对这位自己派出的使者,总算有几分满意,叮嘱理藩院和礼部官员道:
“境外科举如何展开,举人、进士名额有多少,你们要仔细商议。”
“不过汉语四级考试,已经可以展开。凡是通过考试、愿意为大明效力的,都可以任命为吏员,甚至立功后授与官身。”
“县试、府试、院试,可以立刻设立,通过者授予秀才和公士身份,立刻授予官身。”
“今年安南取用的秀才人数,不得低于千人。”
“大明的军队走到哪里,秀才就要录取到哪里。”
这明显是对安南的优待,内地的臣子就有些不满了。
礼部尚书成基命劝谏道:
“内地的秀才只能担任五级吏员,成为官员不但要有年功,还要通过礼法、数算考试。”
“陛下允许安南秀才直接任官,实在太过优待。”
“与其用这些不知忠心、不知才能的人,不如用大明秀才。”
理藩院掌院黄立极道:
“安南之地新附,有一定优待是应有之义。”
“何况陛下早已允许举人去海外可直接任官,没有举人功名的大学生,毕业后只要通过礼法数算考试,同样有很大几率被招揽为官员。”
“臣以为现在最重要的是在安南开科取士,收拢当地人心。”
“至于之后他们的才能如何、是否完全忠心,可以以后再看。”
这契合了朱由检的想法,他点头道:
“海外新附之地,前些年必须要给予一定优待,以便当地归顺大明、主动归化为华人。”
“这次开科取士就是这个用意,张镜心的奏疏、还有黄卿所言,甚合朕意。”
“你们理藩院是用心了,知道如何教化夷狄。”
褒扬了理藩院的做法,答应了张镜心的提议。
安南的科举将由他主持,在打下的地方迅速展开。
——
科举是由礼部主持的,张镜心虽然出自礼部,但他如今是理藩院官员。礼部对自己的权力被理藩院攫取,自然有所不满。
不过此时是战时,不是纠结成法的时候。朱由检早已规定,发生战事的地方都是戒严区,方便随机应变。
在给张镜心增加了提学职务后,朱由检看着脸色不太好的礼部官员,安抚道:
“方才成卿所说,也有一定道理。”
“相比刚归顺的华人来说,朕自然更信赖内地汉人。”
“安南新附之人有这个优待,内地秀才同样有机会。”
“不过必须去安南前线听令、并且承诺在安南至少任职六年,方能获得官身。”
这照顾了成基命的面子,并且显示出对汉人秀才的优待,不让朝野上下认为皇帝更重视刚归附的外夷。
不过去安南前线任职、而且至少效力六年的规定,还是让很多人认识到:想获得这个优待不容易,需要去拿命拼。
大明的秀才有这个勇气的估计不会多,就像之前的举人去境外可直接任官的规定,就没有多少举人愿意。
但是这个政策还是起到了一定效果,至少大明的秀才认识到开疆拓土不是和他们毫无关联,他们能通过这个机会获得官身。
去年就已毕业、至今还没有找到去处的大学生,更是对这个政策欢欣鼓舞,他们看到了直接做官的机会: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安南收复,就是我等做官的机会啊!”
这些没能就业、也没把握考取举人的大学生,开始主动报名,前往安南任官。
朱由检对此是很乐见的,因为他不希望自己培养的大学生无所事事,返回乡间把持舆论。
即使在报纸发行后地方舆论领袖的作用弱化,他仍不想放出这些人。
为此,他让内廷招收了很多大学生任职,鼓励各藩招揽他们。
并且让张溥在科学院摸索研究员培养,设立研究生供大学生深造。鼓励各大学堂设立研究机构招收研究生。
这起到了一定效果,那些愿意深造、或者准备继续科举的学子,大多加入了研究生院。
但是不愿深造、又不愿从事吏员等职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老大难。
如今放出秀才直接任官的机会,有一部分用意就是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
各大学堂,几乎都向毕业学子发出了书信,可以举荐他们去安南任官。
尤其是去年在枢密院实习、没有被留用的,大多报名参加了此次安南之战。
地方上一些得知消息的秀才,同样报名参与。
最终,有五百多名秀才和大学生,经过理藩院和太学行政学院培训后南下,为治理安南流下了汗水。
一些功勋卓著的甚至被特赐元士出身,在未来成为朝堂高官。
可以说,这些人是收复安南的受益者,也是大明对外开拓时,诞生的利益阶层。
朱由检对安南事务的安排,就是重点培养利益阶层,将获得收益分配给有功之人。
以便培养更多的支持者,让大明的海外开拓更加顺利。
对于战事打得如何,他却并不关心。
因为他从未想过攻打安南会失败,胜利根本就毫无疑问。
——
安南前线的李橒、张世泽,同样是这样想的,在高平莫氏臣服后,他们在莫氏人员的带领下,直接出兵谅山。
虽然在途中遇到了一定阻碍,却很快打到了谅山附近。
在这里,他们才遇到安南的大股军队,遭到他们的伏击。
不过张世泽率领的英国公护卫,已经训练数年,而且装备了新式火器。
他们在中伏后反杀,一举打到谅山。并且用地道掘进炸开城墙,攻占这个要地。
至此,安南在北方的防线彻底洞开。张世泽如果和从云南出兵的袁崇焕会师,就有能力直接打下安南。
就当他做着这个美梦时,从高平传来的消息,让他拍案怒起。
因为袁崇焕率领的兵马并没有顺利抵进,而是被宣光镇武氏拦下。
作为安南的地方势力之一,朝廷对宣光镇武氏的策略是拉拢,并且册封爵位。
但是袁崇焕却认为所谓的宣光镇武氏不足为患,根本不值得册封爵位。
尤其是张镜心率领五百护卫一人未损击败高平兵马,并且把高平莫氏首领莫敬宽送往京城后,他就更看不起所谓的安南地方实力派了。
在他看来,莫氏根本配不上高平侯。自己辛辛苦苦立功尚且没能封爵,他们凭什么获得爵位?
在这种心态之下,袁崇焕率领的西路军在沿红河而下、面对宣光镇武氏时,他没有像东路军一样选择先礼后兵,而是直接大军压境,意图攻占此地。
宣光镇武氏自然是极力反抗,发挥全力抵御大明军队。
他们的实力虽然不强,在当地却颇有根基。
以至于袁崇焕虽然屡战屡胜,却陷在在那里。
张世泽收到这个消息后,气得拍案大骂:
“自作主张,自行其是。”
“这个袁崇焕真是个蛮子,如此桀骜不驯。”
对袁崇焕颇是怨愤,怒火无法掩饰。
他本打算汇合两路兵马之力,直接攻下升龙城的。
如今袁崇焕的西路军受阻,他若率领麾下直扑升龙,那就是拿自己的兵马冒险。
如果是朝廷兵马他还可以冒险一试,但是如今他的麾下,却大多是英国公府耗费巨资、花费心力训练的护卫。
这些护卫是用于英国公开藩的,以后开辟、镇守封地,都要用这些人。
张世泽是不敢拿这些护卫冒险的,万一失败受损,他根本承担不起。
他只能留在谅山,等待朱燮元率领京城兵马前来。
——
袁崇焕的动作,在京城同样引起争议。
在朱由检的一再强调下,枢密院对于前线一向是很放权的,只是下达战略目标,对具体战术规划,不做具体安排。
此前执行得也很好,并且取得了辽东之战的胜利。
但是袁崇焕这样自行其是,对朝廷要求的拉拢地方实力派视而不见、直接攻打的做法,明显违反了枢密院的安排。
以至于枢密院的官员纷纷上疏,要求撤换袁崇焕。
但是首辅韩爌等人,则认为不应临阵撤换大将,更何况袁崇焕此时节节胜利,根本没有失败。
这个观点,引起很多人的赞同,他们不觉得袁崇焕的做法有什么问题。
对此,枢辅袁可立道:
“袁崇焕的做法,战术上没有失败,但这是因为大明的军力远胜安南。”
“但是在战略上,他却违背了朝廷安排,弃朝廷拉拢地方实力派的策略而不用,完全自行其是。”
“若是安南地方势力因此惊恐,朝廷将不得不花费更大的精力,才能打下安南。”
这是袁崇焕不遵守朝廷策略先礼后兵、直接攻打宣光镇武氏的恶果之一。
武氏作为宣光镇保主,虽然在大明拉拢时没有直接归顺,却也没有反对,属于左右逢源。
这样的势力都被大明兵马不由分说攻打,以前中立的安南地方势力,很可能转为反抗。
所以,朱由检听到袁可立的这番话,立刻就定性道:
“袁崇焕的做法,违反朝廷策略。”
“枢密院以为,应该如何处置?”
袁可立代表枢密院还未发话,韩爌已经说道:
“虽是如此,处置前线战胜的将帅,臣恐寒了军心。”
“那些获胜的将士立下的功劳,难道视而不见?”
这顿时让朱由检陷入为难,因为前线将士立下的功劳是实打实的,甚至有很多人因此牺牲。如果因为惩罚袁崇焕牵连到他们,会让他们不满。
对此,袁可立道:
“战术胜利,那就褒扬有功将士。”
“战略失败,那就惩罚主帅。”
“袁崇焕不尊朝廷策略擅自行事,无法按约定日期会师攻打升龙。”
“应当撤职严查,让前线将帅引以为戒。”
枢密院群臣纷纷响应,认为应该惩罚不遵守枢密院策略的将帅。
他们枢密院在皇帝的限制下,已经不插手前线具体战术了,连战略安排都被违背,那他们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袁崇焕的行为必须要严惩,这是所有枢密院官员的观点。
韩爌虽然不想和枢密院对上,但是袁崇焕却是他的弟子中、最有军事才能的边才。
如果连这个人都保不住,以后他在军中指望谁?
所以他紧抓袁崇焕取胜不放,担心贸然换人,有可能在前线引发失败。
他向朱由检建议道:
“袁崇焕虽然违背枢密院的战略,但是看他的表现,仍有会师可能。”
“臣以为当给他个机会,让他戴罪立功,立刻前往升龙。”
“否则冒然换人导致战败,会师就更无可能。”
这个说法,引得很多东林党人拥护。
朱由检同样担心冒然换人引起失败,尤其是袁崇焕在被调到云南后,巡抚、总兵一把抓,现在想找人取代他,都不是那么容易。
最终,他采纳了韩爌的建议,允许袁崇焕戴罪立功。
但是枢密院的要求同样要执行,对袁崇焕要明确定罪,惩罚他违背朝廷策略:
“不听朝廷策略、违背朝廷安排,即使胜利主帅也不赏功。”
“如果引发恶劣后果,还要追加惩戒。”
“将士的封赏按正常功劳下发,但不计算系数。”
明确对前线的赏罚,要求前线将帅,必须执行朝廷战略。(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7_7368/1111013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