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83章 教士归化和景教学院

第983章 教士归化和景教学院


朱由检对汤若望的归化当然是欢迎的,向他道:

    “只要通过考试,以汤卿的功绩当然能归化为华人。”

    “朕会让礼部、户部、理藩院商议一套礼仪,举行归化仪式。”

    这是他想到了后世的入籍宣誓,打算制定类似的礼仪。

    以后所有归化为华人、获得大明国籍的公民,都要面对大明国旗宣誓,效忠大明帝国和大明皇帝,严守华夷之辨,遵守大明的礼仪和法律。

    那样他们将来犯了法、或者背叛了帝国和皇帝,大明就能够名正言顺地处置,对他们施加惩戒。

    汤若望从皇帝这里得到积极回应,当然十分欢喜。

    皇帝这个态度,无疑表明了对他们的看重,汤若望觉得自己走对了这步棋。

    对权势十分热衷的汤若望,想着景教内部的情况,提议道:

    “臣以为景教既是大明宗教,景教会的主教,应该都拥有大明国籍。”

    “对于外籍教士应该加以限制,去除他们的主教身份。”

    这番话语道出,朱由检都有些惊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汤若望刚刚决定归化,就想从不归化的教士手中夺取权力。

    不愧是投机得官的传教士,在政治斗争上极为熟稔。

    这个提议是有助于景教中国化的,朱由检思索之后,回应道:

    “景教现在还不够完善,而且是东西方交流的媒介,需要外来传教士。”

    “对于外籍教士,朕的意见是允许存在,但是只能在境外传教。而且要遵守相关居住制度,没有永久居住权的教士,每年都要续签。”

    “而且外籍教士不得担任主教,在景教各级会议上没有投票权力。”

    部份答应了汤若望的要求,剥夺了外籍教士在景教的权力。但是却允许这些人存在,以便吸引传教士来大明,带来西方知识。

    汤若望的目的就是夺权,对此当然很欣喜。

    在如今的景教架构中,他这个首席大主教是名义上的首领,拥有推举枢机主教、召开主教会议的权力,而且能处理景教事务。

    但是实际的执行权力,在首席枢机主教掌管的执事会手里。而且他这个大主教的命令在没有主教会议决议的情况下,必须由首席枢机主教副署,才能执行下去。

    这意味着首席枢机主教有否决他命令的权力,如果首席枢机主教带领的执事会不愿意执行,就能把大主教架起来。

    现在的景教会首席枢机主教,是艾儒略。此人德高望重,在大明的传教士群体中,威望远高于汤若望。

    以至于汤若望担任大主教后,很难得到施展。景教会的大权,实际掌握在艾儒略这位首席枢机主教手里。

    若非龙华民和艾儒略的传教策略不合,他担任监督的监事会在他前往泰西后,仍旧制衡着执事会,只怕汤若望有被赶下台的可能,丢掉大主教之位。

    汤若望明白这一点,对皇帝的命令一直很配合。皇帝先前让他专注科技,他就带着一部分传教士在历法、铸炮上发力。

    现在皇帝要景教中国化,他同样顺从皇帝的意志,选择归化为华人。

    如今果然得到了回报,可以把不愿归化的传教士,从景教的权力机构中驱赶出去。

    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免除不愿归化的传教士主教身份,取而代之以自己的亲信。

    到时,他这个大主教将名副其实,真正掌握景教的最高权力。

——

    要达到这个目的,汤若望不但需要拉拢一部分传教士,还需要信徒的支持。

    想到自己在西安传教时,得到王徵的帮助建立教堂,汤若望道:

    “臣在归化之后,自然遵守大明礼法。”

    “大明礼法允许纳妾,《圣经》之中,亚伯拉罕、大卫、所罗门等都拥有多位妻妾。”

    “神对此不提倡,但也没有禁止。”

    “臣以为景教的教法,应允许信徒纳妾,不违背信仰的纳妾不为罪。”

    这是他掌握景教权力后,打算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这个礼法冲突看似微小,其实却影响很大。很多获得贵族身份的人,因此退出景教,避免将来在一夫一妻制限制下,遇到绝嗣危机。

    他们的人数虽不多,影响力却非常大。而且他们退出后,将来他们的领地,也不会扶持景教会。

    汤若望身为世袭爵士,对这些人的心态很了解。

    在获得贵族身份后,他这个教士都打算获得子嗣把家业传下去,更别说其他信仰不够虔诚的人。

    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人脱离景教,汤若望翻阅《圣经》,从其中的记载,解决这个问题。

    这也算是对王徵的帮助,不至于让这位老朋友,一直在痛苦之中。

    朱由检对此是很满意的,知道这就是景教中国化的开始。

    只要持续下去,景教会和其他基督教会在教义上的区别,将会越来越大,不再和他们是一个整体——

    后世容许一夫多妻的摩门教,就被基督教视作异类。

    朱由检希望景教会能像英国国教、罗斯正教一样,成为独立教会。

    他向汤若望道:

    “允许但不鼓励,这就是和而不同,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

    “作为一个宗教,大明允许景教拥有自己的教义和戒律。”

    “就像僧人出家剃度、不娶妻生子,景教教士有类似戒律,大明同样允许。”

    对景教的一些戒律做出肯定,朱由检道:

    “但是这些戒律,是对神职人员的要求。”

    “对于没有神职的信徒,应该放宽一些,尽量和大明的礼法相合,方便诸教合一。”

    “例如一夫一妻制,它和大明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不一样,但是同样是被允许的。”

    “景教信徒遵守一夫一妻制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信徒想纳妾,在不违背礼法的情况下,景教同样可以选择允许、或者把他们开除出教会,这和大明的礼法不违背。”

    “但是强制信徒休掉妾室、甚至以犯下罪孽恐吓,那就是用教法强行干涉他人生活、威胁恐吓他人。”

    “这在大明是绝对不允许的,是以教法干涉礼法的行为,是在推行极端教义。”

    “以后景教会要记住了,不得用教法强行干涉他人生活。所有信徒都有选择权,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甚至退出教会的权利。”

    “教会的戒律没有强制执行权,你们在境内不得设立宗教裁判所,没有执法权力。”

    汤若望听着皇帝的指示,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知道景教这方面的做法,确实触犯了皇帝的忌讳。

    在大明,礼法是绝对高于教法的。景教会的教法,没有强制执行权力。

    如果他们非要强制执行教法,大明的官府绝对不会客气。

    当然,这一点上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执法人员的不足,以及传统的宗法处置权,礼法委员会是打算放开一部分执法权力的,以便宗法能执行下去,维护宗族秩序。

    教法同样如此,未来有可能允许一部分宗教使用笞刑、杖刑,对加入宗教的神职人员,执行相应戒律。

——

    商讨了一些这方面的事情,朱由检没有急着把景教其他教义定下来。

    对于连《圣经》翻译都没有完成的景教来说,确定完全中国化的教义是不可能的事情。

    还需要进一步磨合,一步一步实施。

    朱由检对此是有耐心的,尤其是汤若望等人归化后,景教会将变成华人为主导,中国化将会一直持续。

    为了将这件事持续推进,朱由检道:

    “你们景教会,现在的教士多半是从泰西而来。”

    “华人大多是信徒,却没有几个教士。”

    “这很不好,不利于景教中国化。”

    “要向佛教学习,隋唐之后的高僧,几乎都是中国人。”

    “这些人的思想,让佛教的中国化一直在持续。”

    “你们要汲取这个经验,不要再走弯路。”

    汤若望连连应是,并保证一定会提拔大明本土的传教士。

    以后泰西传教士过来,在没有完成归化的情况下,也不会获得很高地位。

    为了保证大明自己培养的教士,能力上能和泰西传教士相比,朱由检道:

    “朕会在宗教学堂的外神学院,成立景教专业。”

    “你们可以派教士去教导,培养出身大明的教士。”

    “将来宗教学堂会成立宗教研究院,研究各教教义、尤其是诸教合一。”

    “你们景教要加入,在研究院里和各教讨论。”

    汤若望闻言一怔,对此既忧且喜。喜的是大明皇帝果然是维护景教的,甚至让他们办学培养教士。

    忧的是这所学校并非景教掌握,宗教学堂受太常寺督导。

    这样他们在授课时,就会受到限制。很多教会的典籍,可能无法教出去。

    尤其是所谓的宗教研究院,目的是研究诸教合一。

    这会让景教的教义以诸教合一为宗旨,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对此,汤若望其实是有疑虑的,他就算支持景教中国化,也不意味着景教支持诸教合一。

    毕竟诸教合一的第一步,就是把所有宗教的神仙,纳入一个神系内。

    按大明的做法就是纳入天地神系,陡斯天尊只是其中一个神。

    那样景教还如何保持特殊性,如何维持独立地位?

    现在他都不敢让陡斯天尊接受册封,更何况成为多神教的众神之一?

    心里琢磨着这件事,汤若望对此很不认同,却也不敢面对皇帝直言反对,只能转移话题。

    想到佛道二教都有一座专门的学院,景教却只在外神学院有一个专业,不甘心居于三教之下的汤若望,请求道:

    “陛下,基督教在泰西有很多神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力。”

    “耶稣会罗马学院,教授哲学、文学、数学、逻辑学等课程。”

    “臣请仿照罗马学院建立单独的神学院,而非只设一个专业。”

    这个请求,让朱由检想到了景教来源的泰西,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文明。

    这个文明的教会学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由检自然是不会让出教育权的,但是和西方大学交流,是文明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

    大明的教育体系,要从其中汲取养分,避免被西方教育拉开。

    他在思索之后,决定道:

    “景教的学院在泰西极为庞大,确实不应该只设一个专业。”

    “那就升为独立的景教学院,仿照罗马学院,开设各种专业。”

    “朕会给你们相对独立的办学权力,把泰西的教育方法引进来。”

    当场以自己的名义捐赠一万两,并允许景教接受信徒捐赠,支持景教学院建立。

    这充分显示了他的重视,汤若望高兴道:

    “臣定竭尽全力,办好景教学院。”

    “恳请陛下允许那些不愿入籍的传教士做教师。”

    朱由检点头应允:

    “只要不宣传违法犯禁的思想,允许景教学院招聘外籍教师。”

    “你这个大主教要积极点,尽快和太常寺商定一部分允许传播的教义。”

    嘱咐汤若望先和太常寺确定一些允许传播的典籍,把景教学院的架子搭起来。

    并嘱咐他在教育时不必局限于神学,可以仿照泰西最先进的学校,把相关教育制度引进来。

    汤若望对此当然是一口应下,因为他知道景教在大明的传播,离不开他们带来的西学。

    如果不是用西学吸引了士人,景教如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在景教学院传播神学之外的学问,也是传教措施的一部分。

    只要士子选择在景教学院学习,将来成为信徒会有很大几率。

    而且景教学院教授的各种知识,也可以作为对信徒的福利,吸引他们的后裔加入。

    可以说,这个学院,对景教的作用将非常大,甚至会成为景教教义的研究中心。

    也因为这个政策,宗教学堂在建立伊始,就在景教学院的带动下,向综合性大学堂转变。

    佛教学院、道教学院等学院,后来都仿照景教学院,教导神学之外的学问。

    它们对大明的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并且让教士职业,成为大明读书人的职业选择之一。(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6_6404/1111013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