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四合院:1952,开局继承一座 > 第87章 第87章

第87章 第87章


杨沐之收藏虽丰,但能与此杯相提并论的,唯有那件价值三亿的天青釉汝窑洗。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成化皇帝朱见深钟爱之物。

成化元年正值鸡年,寓意吉祥。

而杯的背后,更藏着朱见深与万贵妃的一段深情。

朱见深两岁时,被父亲托付给十七岁的万贞儿——也就是后来的万贵妃——照顾。

深宫重重,岁月幽暗。

万贞儿四岁入宫,原为恭奉孝孙皇后的宫女,十七岁被派至东宫侍奉年仅两岁的小皇子。

他是她生命中的全部,她以纤细之躯,为他撑起一片天。

她于他,亦母亦妻。

朱见深十八岁登基,立即册封万贞儿为万贵妃。

此封号,至死不渝……

……

“哎——”

程蝶衣长叹一声:“鸡缸杯虽好,如今却比不上一只烧鸡来得实在。”

杨沐之笑问:“程兄说笑了,我若真拿烧鸡与你换,你肯换吗?”

“换!”

程蝶衣斩钉截铁。

用烧鸡换鸡缸杯,本是句玩笑。

他敢这么说,一是料定杨沐之拿不出烧鸡,二是心头感慨:一生积蓄换来的珍宝,如今竟抵不上一顿饱饭。

“那就换吧!”

杨沐之一伸手,竟从怀中掏出一只热气腾腾、金黄诱人的烧鸡。

尼玛!!!

程蝶衣揉了揉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所见。

你怀里怎么什么东西都有,红薯、窝头,还有烧鸡。

咕咚~~~

程蝶衣使劲咽了一下口水,喉咙上下滚动。

饿了整整两天,突然看见烧鸡,那种感觉一般人根本无法体会。

他甚至觉得,这样的烧鸡,他能一口气吃十只。

“杨兄弟,你……”

杨沐之耸耸肩:“烧鸡换鸡缸杯,你就说换不换,不换我可就拿走了。”

“杨沐之,你大爷!你这是趁火  !”

程蝶衣眼睛红了。

烧鸡我想要,鸡缸杯我也想要。

可惜两者不能兼得。

杨沐之不高兴地说:“骂什么骂,你一个下九流的小戏子,是你说鸡缸杯不如烧鸡,是你说要换的,我逼你了吗?”

程蝶衣咬牙:“你没逼!”

“没笔你还装女人?恶心!爱换不换,不换我走了。”

“等等,等等!”

程蝶衣急了,赶紧拉住杨沐之:“杨老弟,我的好老弟,不,你是我爹,亲爹!”

杨沐之撇嘴:“谁是你亲爹,你妈是那什么,老子可没碰过。”

“这样,杨老弟别生气,咱商量一下,我这儿的东西,你看上什么随便拿,只要……”

“不行,我就要鸡缸杯。”

我尼玛!!!

程蝶衣火冒三丈,姓杨的,没你这么办事的。

杨沐之想了想,说道:“我也不白拿你的,明天我给你送一百斤白面。”

“真的?”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好,那我换!”

程蝶衣抱起烧鸡就啃了起来。

杨沐之找了件唱戏服,把箱子包好往肩上一扛。

他迈步就往外走,走到门口时,看见一台收音机。

随手就拎走了:“我家孩子多,程兄,这玩意儿送我了吧。”

“拿去,拿去!”

程蝶衣摆摆手,收音机他有的是,都是戏迷送的,根本不在乎。

出了程蝶衣家门,外面飘起了大雪。

杨沐之一翻手,鸡缸杯的箱子收进了系统空间,他裹紧衣服,拎着收音机往家里赶。

这年代的收音机,京城人叫它“戏匣子”或“话匣子”。

从1955年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

国家出台了很多大政策。

比如公私合营,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私人交易被禁止。

工业领域也呈现发展态势。

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喷气式战斗机试航成功。

1956年,首台国产电子管收音机研制成功。

如今是1959年,收音机尚未普及。程蝶衣那台收音机并非国产,而是进口货。

4.9元的价格,只有曾经的家境显赫者才负担得起。

即便现在情况依旧。

首批收音机确实已经问世,但各级领导都未能人手一台,寻常百姓更难获得。

"咱们老百姓啊,今儿个高兴啊~~~"

杨沐之哼着小调,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四合院。

"哟,捡着宝贝了?让我瞧瞧。"

叁大爷迎上前来。他下午没课,在学校用完午餐就回来了。

"是戏匣子啊,哪儿来的?"叁大爷眼睛发亮。

这东西他只闻其名未见其形,据说唯有校长家才有一台。

"朋友送的。"杨沐之含笑答道。

"啧啧!真是好东西。"叁大爷艳羡不已。

这个年代,十个人里有九个是戏迷。

足不出户就能听戏,对戏迷而言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

"哟,这是戏匣子呢。"

"老天爷,沐之可长本事了。"

"哪弄来的?"

"沐之,改天我也上你家听戏去。"

一群妇女围拢过来,个个面露羡慕。

在她们看来,戏匣子比自行车稀罕得多,堪称传说之物。

"沐之,快带我们去你家听听!"

"成。"

叁大爷等人簇拥着杨沐之往院里走。

经过中院时,挺着大肚子的秦淮茹正好出门,目光立刻被吸引。

"这是啥呀?"

"没见过吧?这叫戏匣子,坐家里就能听戏听广播。"叁大爷满脸得意,仿佛那是他的物件。

"戏匣子......"

秦淮茹心里泛酸。

她一直觉得嫁进贾家没错,可现实总在打她的脸。

原以为杨沐之没有正式工作,在这困难时期必定过得艰难。谁知他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他家的日子比贾家强上百倍。

杨沐之确实是个街溜子,可他有能耐,能让一家老小都吃饱饭。这样的男人,别说这四合院了,就是整个四九城也寻不出几个来。

就连她从没亲眼瞧过的戏匣子,他都有门路弄来。

再看贾东旭,除了在厂里埋头干活,什么紧俏东西都搞不到,脾气倒是不小。

和杨沐之一比,这样的男人真该拖出去挂树上。

“唉——”

秦淮茹摸摸自己隆起的肚子,深深叹了口气。

眼看第二个孩子就要出生,在这年景艰难的年代,家里的日子只怕会更苦。

要是当初嫁的是杨沐之就好了……他养四个孩子都轻轻松松,何况两个呢。

当然,这念头也只能悄悄藏在心里。

她一转身,进屋去了。

杨沐之收回目光。秦淮茹又怀上了,小白眼狼小当快要来了。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看爸给你们带什么回来了!”

“爸爸回来啦!”

“爸爸!爸爸……”

“爸爸抱抱!”

四个孩子跑出来,杨平心一下子扑进杨沐之怀里。

他虽然成天在外溜达,却跟孩子们格外亲。

他特别疼孩子,这台收音机,也是特意给孩子们带的。

孩子渐渐大了,需要学知识,收音机能让他们听到不少新鲜事。

在孩子们眼里,爸爸是个顶有本事的人——别人家孩子常常挨饿,他们家只要开口说想吃什么,第二天爸爸准能弄回来。

“爸爸,这是啥呀?”杨平顺问。

杨沐之笑:“这叫收音机。”

杨平安点头:“我知道,就是戏匣子。”

杨平心插嘴:“也叫话匣子。”

杨平意追问:“爸爸,为啥叫话匣子?”

杨沐之答:“因为它会说话呀。”

杨平意更好奇了:“明明是个木头盒子,怎么会说话呢?”

“它能接收电台的信号,电台那边说话,它就跟着响。”

“那什么是电台呀?”

“电台就是发送信号的地方。”

“信号是什么呀?”

“闭嘴!”

杨平意又开启没完没了的“为什么”模式,杨沐之听得头大,赶紧叫他打住。

“沐之,快放给我们听听吧!”叁大爷早就心痒难耐。

“好,马上!”

杨沐之插上电,收音机里传出了声响。

调了几个台,有个频道正唱着京剧,正是《游龙戏凤》西皮流水那一段,程蝶衣和段小楼的唱腔从收音机里悠悠传出,飘满了整个四合院。

“哪儿唱戏呢?”

“不是真人唱,是戏匣子。”

“杨沐之家的戏匣子。”

“哎呦,杨沐之都有戏匣子啦?走走,看看去。”

越来越多的邻居往后院涌,杨沐之家门口很快围满了人。

杨沐之搬了个小板凳,把收音机搁在屋门口,挥挥手:“都院里听吧。”

大伙儿纷纷躲到屋檐底下听戏。四合院的屋檐宽,也不怕落雪。

“叁大爷,您进屋坐!”

杨沐之搬来板凳,把叁大爷请进屋里。

他家孩子多,马上都要上学了,这节骨眼可不能得罪叁大爷。

“好好,沐之,谢了啊。”叁大爷觉得脸上有光,大模大样坐在门口听。

院里邻居听得入神,也不挑地方了。屋檐下蹲不下了,有人干脆站进雪地里听。

屋里四个孩子也围着收音机,听得津津有味,兴奋得不得了。

小棒梗也来了,咬着手指头,站在大雪里听。

没一会儿,他就冻得手直抖,却舍不得走。望见屋里杨平安兄妹围着炭盆听戏,满眼羡慕。

三个院子的人差不多都来了。

只有贾张氏和秦淮茹没露面。两家有旧怨,自然不好意思来。

不过贾张氏靠在门边,也竖着耳朵,听得认真。

一段唱完,贾张氏撇撇嘴:“淮茹,人都跑哪儿去了?”

秦淮茹答:“都去后院听戏了。”

贾张氏三角眼一翻:“不就是个戏匣子嘛,显摆什么,赶明儿咱也买一个。”

“妈,拿啥买呀?”秦淮茹无奈。

收音机不比自行车便宜,还不实用。他们家连自行车都买不起,何况这个。

贾张氏也不过是过过嘴瘾。

“棒梗呢?”

“刚才还在,不会是去后院了吧?”

“我去叫他!”

听说孙子也去了后院,贾张氏顿时火冒三丈。

走到后院一看——

好家伙,棒梗站在大雪里冻得直哆嗦,两眼却紧紧盯着杨沐之家那戏匣子,闪闪发亮。

雪下得正大,他脚上的棉鞋早已湿透。

“棒梗,你这孩子太气人了!”

贾张氏快步上前,一把拽住棒梗的胳膊:“快跟我回家。”

“我不回,我要听戏匣子。”

“有什么好听的?一个破匣子罢了!”

“我就要听!”

“你到底走不走?”


  (https://www.02shu.com/5041_5041136/4219851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