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晦暗消弭
茶摊有旁人在,李菊娘跟林晚秋没问明薇兄妹卖了多少钱,边闲聊边张罗饭食。
她俩没问,明薇自己在心里默默算了一笔账。
自家原先有五两多银子放在她娘身上,昨日卖药材得十八两半,买牛车住客栈购置物品一应花销大概是十两左右,加上今日的银子,还剩不到四十两。
这些钱做为盘缠回到家是没问题,家中若是一切正常,还能有多的银子当本钱做些小生意。
怕只怕几个月没在家里待,家里的房屋和家具被人祸害了,盖房在哪个时代都是个费钱的事。
望着家里人高兴的模样,明薇把这种猜测藏在心底没说出口,能多开心几天也好,说出来不过平添烦恼。
房子坏得没办法住,那是最差的情况,也有可能大伙忙着逃命,没人有精力和时间去破坏屋子。
再说那对鹿茸还在,等下个城镇想办法把鹿茸也换成钱,只要自家手里的钱够,屋子有问题也不怕。
有肉有馒头,再来两壶凉茶,所有人肚子吃得饱饱的,过了最热那阵继续赶路。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姜家人每日天不亮便出发,中午最热的时候躲着歇息,夜里寻个普通的客栈住一晚。
若是遇上下雨,便在镇上多待一天,等雨停路能走后再赶路。
夏天的雨又急又大,山多的路上容易遇上滑坡等危险,明薇不会为了赶时间而去冒险,再急也要考虑安全问题。
就这么走走停停,十多天后姜家人终于回到曲阳镇。
曲阳镇位于绥州南面,山多树多,路不怎么好走,相对比较闭塞,同一个县的老百姓,也有许多人没听说过这地方。
“明川,你赶紧把牛车停下,我想去镇上瞧瞧。”还没到镇口,李菊娘先坐不住了。
明薇怕她娘摔着,忙扶住她:“娘,别急,你等大哥把牛车停稳再下,摔下去可不得了。”
李菊娘的目光一直落在不远处的镇子上,笑着开口:“不会的,娘又不是小孩子,还能从车上摔下去不成。”
明薇盯着她娘笑,那意思很明显,刚刚可不是激动得想跳车。
镇口有行人,姜明川没让牛走太快,避开人慢慢停下牛车。
李菊娘跟林晚秋先下牛车,明薇慢一步,她还得把睡着的妹妹叫起来。
“明绮,醒醒,别睡了,咱们到家了。”小姑娘睡得香,明薇挺舍不得叫醒她的。
不叫醒又不行,这孩子睡了快一个时辰了,再睡下去晚上哪来的睡意。
姜明绮揉着眼睛醒过来:“姐姐,真的到家了吗?”
小姑娘睡得满头大汗,明薇用水囊里的水打湿帕子给妹妹擦擦脸跟脖子:“真到了,姐姐不骗你,不信你出去看看。”
“我信姐姐的话。”擦过脸,姜明绮清醒了些,慢慢往车边挪去,乌云紧随其后。
每个镇子进镇处几乎都有歇脚喝茶的地儿,曲阳镇也不例外,姜明川在酒楼做工时,隔几日便要在村里和镇上来往,对镇口的茶摊很熟悉。
茶摊的老板以前是个姓张的老头,张老头年纪大了,去年被儿子接走,经营茶摊的变成了张老头隔房侄子侄媳妇。
张老头侄媳妇面食做得好,夫妻俩在茶摊里做了个炉子,卖茶水的同时也卖烧饼,姜明川有时候来不及吃早饭便会在此处买上一个烧饼当早饭。
丈夫卖茶水,妻子在一旁卖烧饼,夫妻俩待人和气,姜明川还挺喜欢这茶摊的,可现在茶摊的老板变成了一对年轻人。
是换老板了吗?
想起几个月前的混乱,姜明川无奈地笑了笑,那会大多数人都拖家带口地跑,老板夫妻离开也正常。
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没能在熟悉的地方见到熟悉的面孔,姜明川心里隐隐有些难过。
不知镇子里跟村里又是何种景象,是否也有许多人远去未归。
“娘,好香啊,我想吃烧饼。”姜明绮舔舔嘴角,今天为了赶回家,午饭还没吃呢。
回到熟悉的地方,李菊娘心情好,拉着小闺女的手:“好,吃烧饼,咱们一人吃一个。”
李菊娘知道茶摊处有卖烧饼的,她吃过,这家烧饼做得好,大儿子带过好几回,孩子们都爱吃。
摸着牛头的姜明川听见娘跟妹妹的对话,停下手上的动作快步走上前,瞧见被人挡住的烧饼炉子后,他眼中浮上笑意。
炉子是一样的,或许是自己想错了,这对年轻男女跟之前的中年夫妇许是一家人。
“烧饼怎么卖的?”明薇也饿了,领着乌云先一步去问价。
“你们要哪种?肉的和糖的三文,素的两文。”刚给客人泡完茶的年轻人,扬声回答。
明薇问过家里人的口味,要了四个肉的两个糖的,外加一壶茶水,六个烧饼十八文,一壶茶水一文钱,价格倒是不贵。
年轻人接过钱,招呼妹妹送茶,自己洗了手开始做烧饼。
姜明川按耐不住心中好奇,没坐着休息,跑过去跟做烧饼的年轻人闲聊。
摊子上留着面团,那年轻人动作熟练地揪下一小团剂子,揉搓压扁后放上馅,再包起来擀成圆饼状,放进炉子里烤。
片刻后,姜明川笑着带回烧饼,林晚秋接过烧饼分给家里人,随口问他:“是认识的人?”
烧饼刚从炉子里夹出来,包着油纸仍觉得烫手,明薇怕妹妹烫着嘴,叫她放凉了再吃,外皮都烫手,里头的馅只会更烫,嘴里烫起泡也是有可能的。
虽没指名道姓,姜明川也听懂了林晚秋说的是谁,摇头道:“不是,先前这里是他们兄妹父母在经营,方才我看摊子换了人,以为是别家在经营这茶摊。”
“问过之后才知道,他们父母近来忙着家里的事,有意锻炼他们兄妹,暂时让他俩守着茶摊。”
林晚秋粗粗打量着茶摊:“有个固定的地方做生意真好,哪怕辛苦些,总能见着钱,地里刨食才是真的苦,一年到头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
“老天爷心情好,那一年还能混个囫囵饱,要是老天爷不开心了,忙活一年下来肚子都吃不饱,老百姓难呐。”
做生意的地方啊,自家以前也是有的,李菊娘不可避免地想起了姜福山。
若丈夫还在,自家的铺子不卖掉,家里几个孩子哪用过这样的苦日子。
(https://www.02shu.com/5040_5040984/1111108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