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要求:何谓“独善其身”?何以“兼济天下”?二者关系如何?
此题考察对儒家处世哲学的辩证理解与逻辑阐述能力,需清晰界定概念并阐明其内在统一性。
第三题:经义题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要求:此“道”与“民为贵”之思想可有相通?治国者当如何行此“道”?
此题上升了难度,更考验考生的能力。需要极具思辨性,要求辨析孟子民本思想与治国之道的关联,并引申出切实可行的为政方略。
第四题:策论题
“本县乡间,多有因田埂地界、水源灌溉之争而致斗殴诉讼者,耗财伤情,贻害乡里。试问何以化解?”
此题直指地方治理的核心难题,考察考生针对具体民生问题的解决能力,需提出兼具可行性与实效性的方案。
第五题:诗赋题
“以‘春耕’为题,赋七言绝句一首,须合平仄,韵脚自定。”
此题虽保留“春耕”情境,但提升为七言绝句,对格律掌握与意象凝练能力要求更高,需在二十八字内展现生动画面与农本情怀。
王明远的目光在那道关于“得道多助”与“民为贵”的难题上停留了片刻,眉头微蹙。
此题将孟子两处重要思想并置,要求揭示其内在联系并导出治国之道,稍有不慎便可能流于空泛。
他又扫了一眼“春耕”的诗题,心中稍安。这题目接地气,倒是不难发挥。
他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所有的紧张、杂念都已褪去,只剩下如古井般的沉静和专注。
冰冷的木板硌的腿疼,初春的寒意顺着修补过的缝隙丝丝缕缕往里钻。
王明远搓了搓冻得有些发僵的手指,对着掌心哈了口白气,暖和了会后,他决定按先答经义题,再破策论,最后以诗赋收尾。
第一题:“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王明远默念着这句耳熟能详的话。
有点像前世职场中“少说多做”的生存法则,需要结合儒家修身观进行回答。
“讷言”绝非缄默失语,而是如《道德经》所言“大音希声”——言必有据,字字千钧;
“敏行”则需如农人春耕般躬身实践,不待惊蛰鼓催。
他提笔于草稿纸写道:
“君子慎言如惜金,非惧失言,惧失诚也。昔杨震暮夜却金,片语定乾坤,此讷言之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此敏行之范。今人多以巧舌为能,实不知行胜万言......”
笔锋力透纸背,将抽象道德转化为可践行的准则,又需要结合一些典意,博古论今的表达出来。
他努力将这种辩证关系揉进去,既守经文本义,又带点现代实用思维,希望能让考官眼前一亮。
大雍朝的考试相对主观,能答出来是其一。
能答的好,答的更有巧思则更能获得考官的青睐,才能取得靠前的名次。
若只是照搬书中讲述,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考在其中,那绝对是无法通过考试的。
接下来便是第二题:“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此题暗藏儒家“内圣外王”的进阶逻辑。
王明远联想起前世“躺平”与“内卷”之争,笔锋一转:
“独善非隐逸,乃蓄力待时。姜尚渭水垂钓,孔明耕读隆中,皆守道待机;
兼济非滥施,须持矩量度。骤贵而忘本,终致身败名裂......”
结语直指核心:“士当如江海,穷时静水深流,达时奔涌润泽万物——动静皆守中正,方为真君子。”
(https://www.02shu.com/5040_5040927/4230105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