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民国北平旧事 > 第142章赴宴

第142章赴宴


北平。

南锣鼓巷九十五号院,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右跨院,苇席棚子下,一位身着灰布中山装的和尚,宛如一位虔诚的信徒,静静地凝视着棚内何大厨做饭。

厨子的棉衫袖口,仿佛被岁月打磨过一般,闪耀着明亮的光芒。

他手腕轻抖间,漏勺里的羊肚菌塞虾滑,宛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落入滚烫的热锅里。

芝麻般的油点四处飞溅,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蒸汽裹着香味蒸腾而上,如同一股神秘的力量,引领着人们的味蕾。

棚子下两个煤炭炉子,宛如两团燃烧的火焰。

橘红色的光芒从烟囱里冒出来。

左手单柄锅,右手马勺的和尚大厨,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

他一边优雅地颠锅,一边绘声绘色地给和尚介绍着菜肴。

“这道菜,讲究着呢~”

“鲜羊肚菌,采摘下来,用毛刷清理。”

“虾滑,也要用新鲜的黑虎虾肉,虾爬子黄膏,按比例七分虾,三分膏,剁成泥,加上生姜水,搅拌上浆。”

“最后,塞进羊肚菌里,拍地瓜粉,油煎。”

和尚依靠在棚子梁柱下,看着不断幌锅的何大厨。

“这么讲究?”

左手端着单柄锅的何大厨,来个大翻锅,随即看了和尚一眼。

“和爷,这才哪到哪~”

何大厨,指着旁边案板上的调料,油盐酱醋再次开口。

“就比如盐。”

和尚看着盐缸里有点黑的细盐,他搞不懂这盐还有什么说法。

何大厨,舀了一勺高汤在锅里,开始小火慢炖。

“这叫竹筒盐。”

“盐选用青海最上等的盐晶磨碎。”

“竹筒的选用,也讲究着呢。”

“必须选用三年以上的青竹。”

“将盐装入竹筒后,用松木作为燃料在黄土窑中反复烘烤。”

“需要重复8次煅烧,第9次时加入松脂,使盐液在高温下凝固,形成黑褐色或紫色的盐柱‌。”

何大厨,一边幌锅,一边跟和尚介绍竹筒盐的制作方法。

“这么跟您说,就这一斤盐,都够那些泥腿子一年的工钱。”

和尚看着大厨,端着锅慢炖小火收汁,心里颇为震惊。

何大厨,单手在地瓜粉缸里搅拌,准备勾芡。

“竹盐融合了竹子的清香,口感略带鸡蛋味‌。”

他左手在芡粉行里来回抓,接着捏了一丢水粉,在马勺里。

“竹子中的矿物质融入盐中,营养价值,不是一般的高。”

“用那些教授的说法。”

单手拿着单柄锅的大厨,对虾滑羊肚菌勾完芡,随后开始装盘。

“说他娘的,里面含什么甲,乙,什么玩意的物质。”

和尚看着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忍不住嗅了嗅鼻子。

“您拉倒吧~”

“按您这么说,菜里有没有丙丁?”

大厨,从旁边水缸里舀了一勺水放在,炉子上的锅里。

“您要不里屋坐会,李爷搬到这所宅子,兄弟还真第一次见到他请人吃饭。”

大厨端着菜,走到北屋。

和尚跟在后面,看着他把菜,放到八仙桌上。

“跟您涨涨见识,以后跟人吃饭,省的出洋相。”

走回棚子下的两人,开始闲聊起来。

何大厨,一边刷锅,一边回话。

“您别说,要看一个人家世如何,单说一个吃字,就能让人立马现出原形。”

“穿衣打扮,发财了,还可以装一把。”

“但是,吃这一字,没有底蕴家世撑着,谁来都白搭。”

何大厨说完一段话,倒掉刷锅水。

他开始准备炒下一道菜。

“就说李爷家的油盐酱醋,食材,这一顿饭,要是没有家底的主,一顿饭就能吃败一个家。”

“光有家底还不行,还得有能耐。”

和尚看着滋滋冒烟的铁锅,听着对方吹嘘。

何大厨,把配菜,小料,拿到灶台边。

“东古酱油,纯生蚝酿制蚝油,二十五种菌菇熬制的提鲜汁。”

“竹筒盐,五十八种,中药材磨成粉的香料。”

“二十种肉类,一百斤水,五十斤肉,经过十二小时,熬成的高汤。”

“三年老母鸡,熬成的浓缩鸡汤。”

“您说光这些调料,有多少主,能用的起。”

“又有多少厨子,能有这种手艺烧菜。”

锅气掠过棚顶垂落的蒜串,融进四合院上空青灰色的炊烟里。

和尚看着大厨,爆葱煸炒小料,他用略带感慨的语气说道。

“真踏马涨见识了~”

大厨边炒菜边说话。

“没有家世,是养不出一个老饕的嘴。”

“一个合格的老饕,都是从小吃遍天下美食,把嘴里那根口条给锻炼出来。”

“还要了解食材,烹饪手法,用料,火候,调料。”

“吃到最后,一道菜,用什么料,食材产地,那根舌头一品,立马能说出一二来。”

八菜一汤,何大厨双灶,双锅用时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

中院北屋。

伯爷,坐在主位。

伯爷夫人怀抱着孙少爷,宛如捧着稀世珍宝一般,小心翼翼地坐在复位上。

和尚则如坐针毡般坐在客位上,浑身像被千万只蚂蚁啃噬般不自在。

他手中紧握着象牙筷,犹如那筷子是他的救命稻草,等待着伯爷动筷。

夫人怀里的婴儿,如同一只小馋猫,正嗦着大拇指,眼巴巴地看着满桌的菜肴。

小嘴里还哇哇叫唤着,小手一直乱拍。

主位上,锦衣华服的伯爷,用公筷夹了一筷子菜。

然后换上自己的私筷,优雅地指了指桌上的菜肴。

“别拘谨~”

和尚在夫人的慈祥微笑下,有模有样地学着伯爷的样子,拿起象牙银筷子,小心翼翼地夹了一块,蟹黄烩鸡蛋豆腐。

他宛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没见过世面。

没吃过好东西的和尚,才把豆腐夹起来。

没想到那嫩如豆腐脑的鸡蛋豆腐块,如同脆弱的瓷器一般,直接断成了两半。

一分为二的豆腐,直直地砸进了半汤半酱的蟹黄豆腐碗里。

一时间,周围的几道菜都被溅上了星星点点的黄色汁点,仿佛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和尚不知所措地拿着筷子,战战兢兢地小心打量着伯爷的神情。

而坐在对面的伯爷,正不紧不慢地品尝着这道美味佳肴。

他面带微笑,拿起纯金公勺,为和尚舀了一块嫩豆腐在碗里。

和尚满脸难为情的模样,端着碗,接过伯爷给舀的豆腐。

他本欲手持公筷,将碗中豆腐送入口中。

然而,他抬头一瞥,便望见夫人换筷子的模样。

手忙脚乱的和尚,如那热锅上的蚂蚁,立马换上筷子,端着碗大快朵颐。

心中压力如山的和尚,尚未尝上一口饭,便已满头大汗。

吃个饭,光是来回换筷子,就换得他心力交瘁。

这还没完,不同菜肴,竟需使用不同餐具。

对面的伯爷,此时如那庖丁解牛般,掰开黑虎虾,虾头,用银色小匙勺,从虾头中挖出虾青。

原本和尚以为,黑虎虾吃的是虾肉。

岂料,伯爷将虾青舀出后,虾肉直接弃置一旁。

有些傻眼的和尚,此时犹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茫然不知所措。

一些菜,他更是不知从何下筷。

伯爷瞧出了他的窘境,指着笑着起身。

他将所有金贵餐具收拾起来,然后在和尚一脸懵的表情中,从厨房里,拿回三副竹筷子。

回到北屋的伯爷,将筷子分好。

接着看向和尚说道。

“跟在自家一样,怎么舒服怎么来。”

和尚咽着口水,用不确定的眼神,看了一眼,老夫妻俩。

“那什么,小子不客气了?”

一旁的夫人,犹如一位慈爱的祖母,紧紧抱着幼孙,满脸笑意地,将菜往和尚桌面前轻轻推去。

和尚看着和蔼可亲的夫人,心中仿佛瞬间被一股温暖的阳光照亮,突然踏实起来。

他在伯爷夫妻俩的注视下,毫不犹豫地从盘子里,迅速地扒拉一些菜到碗里。

紧接着,在老夫妻俩惊讶的目光中,他如同一阵轻风,跨过长板凳,走到门边,悠然自得地坐在门槛上吃饭。

此时的和尚,恰似一个朴实的老农,抱着金饭碗,坐在门槛上吃饭,那模样是如此的自然。

面带微笑的伯爷,回过神来,有模有样地学着和尚的样子,也扒拉了一些菜,然后坐到门槛上吃饭。

老夫人,看着坐在门槛上的一老一少,她的双眼突然变得空洞无神,仿佛失去了灵魂。

她怀里的幼孙,挥舞着白嫩的小手,指着桌上的菜肴,咿咿呀呀地叫唤着,那声音宛如天籁。

回过神的老夫人,手忙脚乱地喂了一勺鱼脑冻给幼孙。

一老一少的两人,坐在门槛上,宛如父子一般,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恢复过来的和尚,又开始嘻嘻哈哈地讲起那些不着边际的话来,仿佛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伯爷满脸笑容,与和尚聊起家常,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灿烂而温暖。

一顿丰盛的晌午饭过后,和尚跟伯爷夫妻俩打过招呼后,便如那离弦之箭一般,转身离去。抱着幼孙的老夫人,看着和尚渐行渐远的背影,不禁喃喃自语道。

“咱家老二要是还在,比他应该大五岁吧?”

坐在院子石凳上的伯爷,面带怀念之情回话。

“比他大五年零两个月一十七天。”

坐在石凳上,抱着孙子的老夫人眼角,留下一滴泪。

“咱们这一支,就剩航儿一根独苗。”

老妇人说到这里,用坚定的眼神看向,旁边的丈夫。

“如果那些老东西,在拿航儿做法,别怪我鱼死网破~”

听闻此言的伯爷,双眼犹如死灰一般,毫无生气地望向天空。

离去的和尚,嘴里叼着牙签,在一众暗卫羡慕的眼神下,迈着那六亲不认的步伐,走出九十五号院大门。

走在南锣锅巷的和尚,简直飘到了九霄云外。

就连街坊老大爷跟他打招呼,他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爱搭不理的模样。

走路不抬头的和尚,直到在街面上撞到一个裹小脚的老太婆,这才如梦初醒般知道低头看路。


  (https://www.02shu.com/5040_5040835/4209375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