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官途凶猛:从选调生开始的通天路 > 企业联合体

企业联合体


得到省府的批复之后,京州市更改招标条件的文件公告于众。

公告上清晰明白地介绍了京州鼎新项目招标事项变动的过程和结果,这样的重磅文件,一经公报就引起了各大企业的关注。

京州城建集团。

午休时间。

秘书第一时间将项目公告送到孙建成的办公室。

牛皮纸封袋的文件被拆开,露出里面的  A4纸,纸的顶端印着鲜红的  字样写着省委办公厅几个大字,末尾的公章盖得方方正正。

孙建成捏着纸张的边角,纸张边缘因为用力被揉出了褶皱,他面前的黑檀木办公桌上,烟灰缸里横七竖八躺着烟蒂,他烦躁地将手中的烟掐灭。

他的指尖在  “鼓励具备技术优势与本地资源的企业组建联合体投标”  那行关键的字句上反复划过,油墨都快被蹭淡了。

公告一出,省里亲自下场更改了规则,这已经跳出了京州本地  “谁的关系硬谁说了算”  的博弈范畴。

孙建成连忙打了几个电话,询问京州的重要领导,但得到的答复都不是他想要的。

此刻孙建成明白,想靠早年攒下的人脉,然后联合各大企业给京州市府施压,以此单独拿下项目的谋划,彻底成了泡影。

鼎新项目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省里也明白,再想搞地方保护主义是走不通了。

所以便后退一步,改由撮合具备资质的省内外企业组成联合体,既照顾了地方利益,又能平衡各方关系。

这是省里对本地企业最大的维护,若非如此,京州本地的企业甚至可能被那些实力雄厚的国资企业直接挤出局,京州城建和国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孙建成意识到自己必须重新调整策略,应当尽快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才能在这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站在桌旁的秘声音压得极低,他跟着孙建成干了十年,从没见过老板如此的凝重。

“孙总。”

“文件的门槛又卡得很死,国兴那边有住建部的技术认证,我们单独投标.......胜算确实不到三成。但要是和国兴搭伙,我们组成的联合体无疑是最有竞争力的。”

孙建成猛地抬头,眼底还带着未散的阴鸷:“这就是京州这边想要看到的,不过,国兴那帮人,仗着有技术,在外地项目上就没给过合作方好脸色,这是一场硬仗。”  

京州城建在综合实力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但省里给他们留了路,项目上有明确的要求:本地建设力量要占工程总体的40%;这条款就是保护地方企业利益的。

国兴懂技术,但他们懂京州的拆迁怎么谈吗?懂本地农民工队伍怎么管吗?懂区里的环保检查要提前多久报备吗?落地实施、关系协调,还得靠京州城建!

到时候项目推进中出了岔子,他们技术再强也没用,京州城建还有核心优势,所以有谈判的余地。

..........

与此同时。

京州大酒店总统套房内,气氛同样凝重。

国兴代表团的临时办公室设立在京州大酒店的总统套房内,以此彰显国兴的牌面。

当汉东省的批复文件公开后,国兴代表团全员正在研读文件公告。

总负责人徐睿靠在办公椅上,手上拿着一支银色的钢笔,那是去年拿下国家级技术奖项时的纪念品,笔身上刻着  “精益求精”  四个字。  

他盯着桌上复印的文件,眉头拧成了疙瘩。

徐睿开口语气微冷:

“京州这是算准了我们没本地资源,逼着我们跟京州城建绑在一起啊。想做项目必须完成指标,而能达到指标的企业不多。”

徐睿很快便看出了文件的意图,只不过在他的心中,孙建成那伙人,就是群靠关系吃饭的‘土皇帝’,跟他们合作,若不能分出主次,指不定要惹多少麻烦。

秘书林薇推了推眼镜,把一份统计报表递过去:“徐总,您看,我们在邻市的产业园项目,光跟当地街道办协调施工时间就花了两个月,还耽误了工期。”

“鼎新项目要求今年十二月前必须开工,我们的技术团队下个月才能全部到岗,要是没有人帮忙对接拆迁、办理施工许可,根本赶不上进度。”

“而且文件里要求,项目参与力量中本地力量占比不低于  40%,京州城建手里握着二十多个本地供应商的资源,短时间内也就京州城建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所以他们的合作对象也仅有一个。”

目前情况是,想要招标,必须要和京州城建合作。

徐睿有些心烦,国兴的优势在技术,可落地需要的人情世故和本地规则,是他们这些外来团队的短板。

在京州这边,国兴在行业内可能没有话语权。

沉默片刻,徐睿下定了决心:“联合可以,但技术核心、标准制定、关键设备供应,必须牢牢握在我们手里!他们京州城建,最多就是个负责跑腿、干活的高级包工头。”

“项目的技术方案得署国兴的名,以后行业里提起鼎新,得知道是我们的技术撑起来的!”

............

就在孙建成和徐睿各自打着  “主导权”  的算盘,却又不得不面对  “不联合就出局”  的现实时,两家公司开始进行接触。

两家公司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在文件公告之前,都打着独吞的主意,所以尝试性的接触并不能让两家企业迅速达成共识,反而让两家企业的关系变得更僵。

李朝东了解到事情原委,当即代表京州政府出面,从中沟通协调。

在京州市府的斡旋之下,真正的谈判,两家企业的合作谈判会议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小会议室里展开。

而且会议一开就是整整三天。

第一天谈利润分成,京州城建拍着桌子要  “五五分”,理由是  “本地实施占项目总投入的  55%”;国兴则坚持  “六四开”,反驳道  “技术研发成本占比超过  40%,专利还得归国兴”,双方吵到中午,连盒饭都没吃。

第二天谈管理权,孙建成要派自己的人当现场总指挥,说熟悉本地情况;徐睿却不肯松口,说总指挥得懂技术,不然出了安全事故谁负责。

这次吵得很厉害,最后还是领导小组出面建议,总指挥由国兴的技术负责人担任,副总指挥由京州城建的项目经理担任,重大决策必须双方签字确认,才算暂时达成一致。

第三天谈专利使用权,徐睿咬死只能用于鼎新项目,孙建成却担心  以后京州其他项目想用怎么办,最后折中为京州城建可无偿使用该专利用于本地公益性项目,商业项目需另签协议。

谈判的双方都在不断地妥协。

三天的艰难谈判中,会议室里的矿泉水瓶堆了满满两箱,双方团队的人眼睛都熬红了,协议草案改了一版又一版,每页纸上都画满了红圈和批注。

直到第三天傍晚,两人才握手,相互签字组建企业联合体,共同投标京州鼎新项目。

京州  -  国兴鼎新项目联合体的牌子,第二天一早就挂在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大厅里。

牌子是临时赶制的,红底金字,左边印着京州城建的  logo,右边印着国兴建设的标志,中间用一条横线连在一起,像个勉强凑在一起的搭档,但总算是凑在一起了。


  (https://www.02shu.com/5040_5040288/4295971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