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鸭蛋酬师
田间的秧苗才在东风吹拂下抽出些许新绿,泛着勃勃生机,秦浩然便又到了该返回崇文私塾的日子。
启程这天,天色尚未破晓,穹顶还挂着几颗疏星,秦家村沉浸在一片静谧的深蓝之中。里正秦德昌和大伯秦远山却早已起身,借着油灯微弱的火光,将家里那架使用多年的牛车仔细检查了一遍,给老牛喂足了草料,套好了车辕。
牛车上,除了秦浩然那装着书籍和换洗衣物的简单行李卷,还小心翼翼地放着两个用新鲜干草仔细垫衬的竹篮。
篮子里,是族里这些天积攒下来的鸭蛋,一个个青白圆润。这些鸭蛋,也是此行带到镇上售卖换钱的重要物资。
抵达学塾时,日头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驱散了清晨的薄寒。秦德昌和秦远山提着一篮鸭蛋,通过门房老张通报,恭敬地求见李夫子。秦浩然则依礼在书房外的小院里静心等候。
书房内,秦德昌将竹篮轻轻放在地上,解开覆盖的布巾,露出里面码放整齐的鸭蛋,然后恭敬地对着端坐案后的李夫子躬身道:“夫子,托您老人家的福,指点得当,我们村那鸭子养得还算顺当。这是头一批攒下来的新鲜鸭蛋,族里特意挑出三十个最大最好的,送来给夫子尝尝鲜!一点乡下土仪,不成敬意,万望夫子莫要推辞!”
李夫子目光扫过那一个个圆润青白的鸭蛋,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里正与诸位乡亲有心了。鸭群情形具体如何?”
秦德昌连忙向前半步,详细汇报:“回夫子的话,一直是按您上次提点的法子精心养着,饮水、放食都不敢怠慢,大体上都好,毛色也鲜亮。就是…唉,中途不知是染了时气还是本就体弱,病怏怏的,没救回来,夭折了五只母鸭,实在可惜。”
脸上露出一丝真切的心疼,随即又趁此机会,提出几个养殖中遇到的实际困惑,比如偶尔有鸭子精神不振、缩着脖子、食欲不佳该如何应对;眼看天气要转凉,喂养是否需添加些谷糠豆饼增强膘情,不同季节鸭群容易得哪些毛病,该如何提前防备等。
李夫子耐心听完,让他稍候,转身从身后那排顶天立地的书架上,熟练地取下那部厚重的《农政全书》。
翻到记述禽畜养殖的章节,就着窗外明亮的光线,手指逐行划过,仔细查阅,然后结合自己的见闻和理解,一一为秦德昌解答,言语深入浅出,切中要害。
譬如提到可用少量蒜泥混入食中防治肠腑不适,夏日需注意鸭棚通风降温,冬日则需防风保暧,垫草勤换等。秦德昌听得眼睛发亮,连连点头,如获至宝,心中对李夫子的渊博学问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事说完,秦德昌脸上堆起难以抑制的自豪笑容,不经意般提起:“夫子,这次夏收双抢,浩然这孩子也没闲着,主动下了地,在晒谷场帮忙赶麻雀、看谷子。许是见得多了,烈日底下心有所感,竟自个儿嘴里念叨了几句诗。我们这些粗人听着,虽不懂其中深意,但觉得挺应景,念着也顺口!是这么说的”
清了清嗓子,努力回忆着,复述道:“‘烈日炙金浪,雀喙窃丰年。莫道田间苦,谷香满人间。’”
一旁的秦远山也忍不住插话,满脸荣光,声音都洪亮了几分:“是啊夫子,浩然这孩子,到底是读书人,连赶麻雀都能赶出诗来!我们听着,都觉得这书是真没白读!”
李夫子闻言,持着胡须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讶异和浓厚的兴趣。他放下手,捻着长须,默默地将秦德昌复述的诗句低声吟了一遍。
这四句诗,用词朴拙直白,未加太多雕饰。但贵在情景真切,意象鲜明,雀鸟的窥伺,都宛在眼前。尤其是后两句,能在具体而微的农事辛劳中,自然生发出对收获的喜悦与满足之情的体悟,立意已然超出了寻常蒙童伤春悲秋或单纯写景的范畴,带着一种难得的对平凡生活的体察与超脱琐碎的豁达心境。
见秦浩然并未一同进来,李夫子便起身,缓步走到窗边,向外望去。只见少年安静地立于院中,侧脸在光影中显得有些单薄,却又透着一股专注的力量。再回味那首充满生活气息与真情实感的小诗,李夫子心中不由升起一股赞赏之意。
转身,对眼巴巴望着自己的秦德昌和秦远山道:“此诗虽言语稚嫩,然情真意切,能于日常劳作中捕捉诗意,体味民生稼穑之本质,甚好。浩然确是用心观察,且于学问有所悟了。”
得到夫子亲口夸赞,而且评价如此之高,秦德昌和秦远山更是喜形于色,仿佛自家孩子中了秀才一般,连连躬身道谢:“都是夫子教导有方!教导有方!”
两人心满意足地告辞出来,又将另一个竹篮里特意留出的八个大鸭蛋,硬塞给一直陪着的门房老张。老张推辞客套一番后,最终笑呵呵地收下。
秦德昌二人这才脚步轻快地匆匆离开,赶着去集市售卖剩余的鸭蛋...
没过多久,房老张笑着来叫秦浩然:“浩然,快去夫子书房,夫子叫你,准是好事!”
秦浩然整理了一下衣袍,迈步进入书房,恭敬行礼:“学生秦浩然,拜见夫子。”
李夫子已重新端坐于案后,目光落在他身上:“方才你叔爷与大伯在此,言及此次夏收,你在晒谷场帮忙,偶得一诗?”
秦浩然心中一凛,没想到叔爷他们竟将此事报与了夫子,连忙再次躬身:“回夫子,学生当时忙于驱雀,看守谷粮,见烈日灼人,雀鸟窥伺,心有所感,信口胡诌了几句,自知粗陋不堪,难登大雅之堂,让夫子见笑了。”
李夫子微微颔首,对他这份不骄不躁的态度颇为满意,示意道:“无妨,且将你当时所念的原句,再为本夫子道来。”
秦浩然略一凝神,将那时那景在心中过了一遍,然后清晰而平稳地诵出所作之诗。
李夫子静心听完,这才开始细致点评,声音舒缓而有力:
“此诗有几处可赏之处。其一,四句皆晒谷场眼前实景,心中真情,故而真切动人,非凭空臆想、无病呻吟之作。诗贵真情,此为其本。你这‘金浪’、‘雀喙’、‘谷香’,皆是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亲鼻所闻,故而鲜活。”
“其二,立意不俗,能于平凡中见精神。前两句‘烈日炙金浪,雀喙窃丰年’,写劳作环境之艰辛与守护收获之必要,是实写。
后两句‘莫道田间苦,谷香满人间’,却能翻出一层新意,不言其苦,反言其香,由身体感受之‘苦’转至精神嗅觉之‘香’,心境豁然开朗,隐见悯农之心与收获之喜,胸怀亦见开阔。此等立意,已脱一般蒙童就事论事或流连光景之窠臼。”
秦浩然凝神静听,心中豁然开朗。
李夫子继续道:“至于可斟酌之处,譬如‘金浪’对‘丰年’,皆为偏正结构,然‘浪’为实物具象,‘年’为时间概念,对仗稍宽。‘间苦’与‘香满’平仄稍欠谐调。然此皆小瑕,无掩大瑜。总体而言,此诗如未经雕琢之璞玉,质地甚佳,内蕴光华,稍加打磨,便可生辉。”
最后,李夫子总结道,目光中带着期许:“尔能于稼穑之事中捕捉诗意,体察民情,尤为可贵。日后作诗,当谨记:一曰情真,发自肺腑;二曰意新,不落俗套;三曰律谐,合乎声韵;四曰字炼,精准传神。多读前人佳作,细品其平仄安排、字词锤炼、意境营造,假以时日,必有进益。”
这一番点评,既有高度肯定,又有具体细致的指正,更提出了清晰的努力方向,将原本模糊的诗学概念,变得清晰可循。秦浩然只觉得一扇新的、更为精妙浩瀚的文字世界之门,正被夫子亲手推开了一道缝隙,让其得以窥见其中的堂奥。
秦浩然立即回礼道:“学生谨记夫子教诲!定当勤学苦练,不负夫子期望!”
(https://www.02shu.com/5040_5040276/4295915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