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祠堂墨香暖乡邻
回到柳塘村时,已是快到傍晚。秦禾旺着急的跳下车,就去找伙伴炫耀去了,秦远山摇了摇头,带着秦浩然跟里正打完招呼后,就返回家。
秦德昌则让儿子立刻召集了族中几位德高望重的族老,在祠堂旁边的议事房里开了个简单的会议。
房间里燃着炭盆,驱散着腊月的寒意,气氛却有些严肃。
秦德昌拿出一个账本,翻到记录公账支出的那一页,用手指点着上面的数字,声音沉稳地开始算账:
“各位族老,今天叫大家来,主要是盘算一下浩然这孩子这一年在学塾的花销,也议议明年的事。”
顿了顿,环视一圈,见众人都凝神听着,便继续道,“这一年来,浩然在清水镇崇文私塾,一年的束脩是固定的,二贯铜钱,这是大头。”
他翻过一页,指着上面的流水记录:“每月在学塾的伙食、杂项以及住宿费用,约是五百文。这一年下来,便是六贯钱。再加上之前零散为他购买的蒙学书籍,以及平日练字习文的纸张、笔墨,林林总总,公账上已为他支出了近二贯八百文。”
“这一年,花在浩然读书上的钱,差不多快九贯铜钱了。”这对于一个主要依靠田地产出的宗族而言,绝非小数目,需要动用族田的一部分收益和家族的公共积累。
族老们听着,脸上都露出了凝重的神色,房间里只剩下炭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和秦德昌沉稳的语音。
秦德昌继续说道:“这次去县城,为浩然购置科举正本《四书章句集注》,花费二贯一百文,新添笔墨纸张,又花了近八百文。这还只是眼下,明年开春,束脩、伙食、笔墨纸砚,一样都少不了,预计花费不会比今年少。”
合上账本,目光扫过众人:“浩然这孩子,大家有目共睹,是块读书的料。李夫子也多次夸赞他天资聪颖,肯下苦功。这次夏收,他还能在劳作中体悟,写出虽稚嫩却情真意切的诗句。咱们柳塘村,多少年没出过这样的读书种子了?这钱,花得值不值,往后该怎么花,大家都说说看法。”
与此同时,秦远山家里却是另一番光景。秦远山将肉包子拿出来,分给眼巴巴望着的菱姑和豆娘时,两个小丫头眼睛都亮了。那白面的香气,那若隐若现的肉馅,是她们平日里想都不敢想的美味。
“爹,这…这真是给我们的?”菱姑小心翼翼地问,不敢伸手。
陈氏笑着插嘴道:“快吃吧,是你们父亲从县城特意带回来给你们的。”
豆娘年纪小,已经忍不住伸出小手接过,小口小口地咬着,吃得极其珍惜,嘴角沾了油渍都浑然不觉,含混不清地说:“包子香…”
秦远山看着女儿们满足的样子,心里又暖又酸,便将县城之行的见闻,特别是秦浩然如何机灵算账、如何被书价震惊、又想悄悄省下包子带回来的事情,细细地说与陈氏听。
陈氏听着道:“这孩子…也太懂事了些…在外头肯定没舍得吃飽。”
正说着,门哐当一声被撞开,一个泥猴似的身影带着一股冷风冲了进来,正是他们的儿子秦禾旺。满头大汗,小脸上东一道西一道的泥痕,棉袄袖子挽得老高,显然是刚从哪个草垛或者土坡疯跑回来,一进门就嚷嚷:“饿死了饿死了!娘,有吃的没?”
陈氏看着儿子这副野性难驯的模样,再对比刚才听说的秦浩然的沉稳懂事,以及眼前两个女儿连吃个包子都小心翼翼的样子,一股无名火噌地就窜了上来。
抄起门口的扫帚疙瘩,恨铁不成钢地骂道:“你个不成器的东西!就知道野!看看你浩然弟弟!你再看看你!书读不进去,干活就知道偷懒,连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我让你疯,让你疯!”说着就要打。
秦禾旺吓得嗷嗷叫,抱头鼠窜,最后还是秦远山拦住了:“行了行了,孩子还小,慢慢教。”话虽如此,他看着儿子那副不成器的样子,再想想侄子的沉稳聪慧,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只能暗暗叹气。
第二天一早,雪后初霁,阳光洒在皑皑白雪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秦浩然早早起来,磨好了墨,将买来的红纸在祠堂宽敞的正厅里铺开。得到消息的族里半大孩子,秦禾旺最为积极,聚在了祠堂里,好奇地看着秦浩然写对联。
祠堂里族老为秦浩然生了两个大火盆,驱散了寒意。秦浩然提起那支新买的兼毫笔,蘸饱了浓墨,在一张裁好的长条红纸上落笔。写的是最常见的丰收春联,笔锋虽还带着少年的青涩,但架构端正,笔画清晰,自有一股认真庄重的气象。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
“哇!”孩子们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他们看不懂具体意思,但那鲜红的纸上跃然而出的乌黑大字,那种仪式感,让他们觉得既新奇无比。
秦浩然每写完一副,便有手脚伶俐的孩子小心地双手提起对联的两角,拿到一旁放下晾干,寒冷的空气加速了墨迹的凝固,淡淡的墨香在祠堂里弥漫。
秦浩然就这样站着,一笔一划地写。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到“天增岁月人增寿”,从“梅开五福竹报三多”到“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手腕酸麻了,他就停下来,活动一下手指,接过菱姑递来的热水喝一口,透过祠堂的窗户,看看外面雪景,然后继续回到桌前。
秦禾旺在一边,但看着堂弟凝神静气,挥毫泼墨,一个个漂亮的字迹在笔下流淌出来,引得周围小伙伴阵阵羡慕的低语,也渐渐被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所取代。第一次模糊地感觉到,读书写字,似乎不仅仅是夫子板子下的苦差事。
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秦浩然终于写完了全村一百多户人家的春联。内容各异,都是常见的吉祥话,但经由本村读书少年亲手写出,意义便大不相同。
写好的春联由孩子们分组,欢天喜地地挨家挨户送去,并帮着贴上。秦浩然也跟着几组年纪小的孩子一起去,怕他们贴歪了。
每到一户,族人都是满脸笑容地迎出来,一边接过红艳艳的对联,一边连声道谢:“哎呦,辛苦浩然了!写得真好!瞧着就喜庆!”
秦浩然便会指着对联,用简单易懂的话解释其中的寓意:“三叔公,这副‘梅开五福,竹报三多’,是祝愿您家像梅花一样迎来五种福气,像竹子一样报告多福、多寿、多子的好消息。”
“六婶,这副‘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是希望您家新一年富贵安康。”
族人们听着秦浩然清朗的解说,看着门上崭新的、带着墨香的春联,只觉得这年味儿一下子就浓郁了起来,心里也亮堂了许多,对未来充满了更具体的期盼。这份由本村孩子带来的文气,比任何从镇上买来的让他们感到亲切和自豪。
为了表达谢意,几乎每家都会拿出一些自家准备的年货吃食塞给秦浩然,有时是一把炒得喷香的南瓜子,有时是几块麦芽糖,条件好些的会给一小块腊肉或者几个鸡蛋。
秦浩然从不独享这些馈赠。总是笑着接过,然后转身就分给了跟在自己身边帮忙跑腿、按纸磨墨的小伙伴们。孩子们拿着分到的零食,个个喜笑颜开,簇拥着秦浩然,叽叽喳喳,像一群快乐的麻雀。
村里的巷道间,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和相互招呼贴对联的热闹声,年味里浸透了温暖的人情味。
族老们虽然没有全程跟着,但村里这前所未有的热闹和和谐景象,他们都看在眼里。听着孩子们念着门上的对子,看着族人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再想到秦浩然这孩子不骄不躁、懂得分享的品性,之前议事房里那点因为花费而产生的凝重气氛,早已烟消云散。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族公拄着拐杖,对秦德昌和其他族老感慨道:“德昌啊,你看浩然这孩子,书读得好,还不忘本,知道惠及乡邻。咱们族里,多久没这么有生气过了?这就是读书明理的好处啊!”
另一位族老点头附和:“是啊,往年贴对子,都是镇上买那印得花里胡哨的,贵不说,还没这意思。浩然写的,咱看得懂,心里也暖和。这孩子,是咱柳塘村的指望。”
秦德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总结道:“既然大家都觉得值,那明年,乃至后年,只要浩然读得进去,咱们族里,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这投入,必须加大,不仅要供他束脩笔墨,往后若有机会去府城考试,盘缠路费,族里也要早早预备起来。这不仅是投资浩然一个人,更是投资咱们柳塘村整个秦氏一族的未来!”
族老们纷纷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希望。他们仿佛看到,在那红艳艳的春联背后,是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道路,而秦浩然,正是那个带领家族前行的掌灯人。
(https://www.02shu.com/5040_5040276/4295915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