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长安的上元夜,总带着一股子让人心尖发暖的热闹。
朱雀大街上,灯笼从街头挂到街尾,绣着鸾鸟、麒麟的纱灯被晚风托着轻轻晃,光透过薄纱洒在青石板路上,晕出一片朦胧的暖黄。街边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糖画师傅手腕一转,一只栩栩如生的糖龙便落在石板上,引得孩童围着拍手;卖花灯的摊子前,姑娘们挑着兔子灯、荷花灯,笑靥比灯影还亮。
城南,青藤巷。
与大街上的喧嚣不同,这里静得能听见巷口老槐树的叶子簌簌落。巷尾那座青砖灰瓦的小院,便是萧书生的住处。院门上没有匾额,只在门楣边爬着几丛牵牛花,此刻花瓣已收,只剩墨绿的藤蔓缠着木门,倒添了几分清幽。
屋内,烛火摇曳。
萧书生坐在案前,手里握着一支狼毫笔,笔尖悬在宣纸上,却迟迟没有落下。案上摊着一卷《论语》,旁边放着半盏早已凉透的茶。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头发用一根木簪随意束着,侧脸的轮廓在烛光下显得有些清瘦,唯有那双眼睛,亮得像藏着星光,只是此刻,那星光里蒙着一层淡淡的愁绪。
他不是不想写,只是方才整理旧书时,从一本泛黄的《昭明文选》里,掉出了一样东西 —— 一本巴掌大的密卷。
密卷的纸是极少见的蚕丝纸,摸起来细腻光滑,却已泛出深黄,边缘有些磨损,像是被人反复摩挲过。最让萧书生心头一紧的是,密卷的边角处,沾着一点暗红的印记,那颜色,像极了干涸的血迹。
他小心翼翼地展开密卷,里面的字迹是用朱砂写的,笔画遒劲有力,却因年代久远,有些模糊。萧书生凑近烛火,逐字辨认,越看,手指便攥得越紧,指节泛出青白。
密卷里记的,竟是前朝宝藏的线索。
更让他心惊的是,文中还提到了一个名字 —— 林墨尘。
那是他的恩师。
十年前,林墨尘还是朝中有名的文臣,为人正直,却突然以 “通敌叛国” 的罪名被打入天牢,没过多久,便传来了 “病逝” 的消息。当时萧书生刚及弱冠,得知消息后,疯了似的闯宫门、求权贵,却连恩师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后来他才从一位老狱卒口中得知,林墨尘根本不是病逝,而是在牢中被人暗害,死前还曾试图将一卷东西送出,却不知下落。
那时的萧书生,悲愤交加,却无能为力。他只能带着恩师留下的一支竹笔、一柄长剑,离开京城,浪迹江湖。直到三年前,才悄悄回到长安,隐在这青藤巷里,靠抄书为生,只盼着能过上几天安稳日子。
可如今,这密卷的出现,却像一块石头,投进了他平静的心湖,激起千层浪。
他看着密卷上 “林墨尘” 三个字,眼眶微微发热。十年了,恩师的模样还清晰地印在他脑海里 —— 那年他初入师门,因家境贫寒,连一件像样的长衫都没有,是恩师把自己的旧衣改了给他穿;他读书犯困,是恩师用戒尺轻轻敲他的手心,却又端来温热的莲子羹;他第一次握剑,手抖得厉害,是恩师握着他的手,教他出剑、收剑,说 “剑可护己,亦可护人,更要护心中道义”。
恩师一生清廉,怎么可能 “通敌叛国”?这密卷,会不会就是恩师当年想送出的东西?那宝藏线索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秘密?恩师的死,到底是谁一手策划的?
无数个疑问,在萧书生的脑海里翻腾。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远处大街上的喧闹声隐约传来,衬得这小院愈发冷清。
夜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在他脸上,让他纷乱的心绪稍稍平静了些。他知道,这密卷一旦现世,必定会引来无数觊觎。江湖上的门派、朝廷里的权贵,谁不想要前朝宝藏?而他,一个只想安稳度日的 “废人”,又怎能守住这烫手山芋?
可他又不能不管。那是恩师的冤屈,是十年未解的谜团。如果连他都放弃了,恩师在九泉之下,又怎能安息?
萧书生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这双手,曾经握剑,也曾经握笔。握剑时,他能斩奸除恶,护一方安宁;握笔时,他能写尽江湖,道人间不平。只是这几年,他刻意让这双手只沾墨,不沾血,可现在,他知道,有些事,躲不过,也不能躲。
他转身回到案前,将密卷小心地收好,放进贴身的衣袋里。然后,他拿起案上的长剑 —— 那是恩师当年送他的,剑鞘已经有些陈旧,却依旧透着一股凛然的剑气。他轻轻拔出剑,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剑身上,映出一片冷冽的寒光。
剑未生锈,他的手,也未生疏。
萧书生握紧长剑,目光变得坚定。他知道,从捡到密卷的那一刻起,他平静的日子,就结束了。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江湖的风波,是朝廷的暗斗,是未知的危险。可他不怕,因为他的心里,还记着恩师的话 ——“护心中道义”。
窗外,灯笼的光依旧明亮,可萧书生知道,这长安的热闹背后,早已暗流涌动。而他,萧书生,将再次拿起剑与笔,踏入这风波之中,为恩师洗冤,为道义而战。
夜,还很长。但萧书生知道,属于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https://www.02shu.com/5040_5040028/5032759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